❶ 作为百年学府的湖大曾培养出哪些知名人物
作为百年学府的湖南大学,培养出过很多杰出人物。从古至今,数不胜数。作为一个湖大人,我深感自豪。虽然我可能做不到向他们一样优秀,但是有他们作为我的校友,我深感自豪,下面就让我来稍微介绍一下一些杰出人物吧!
在刚入学的时候,就有优秀的学长学姐以及导师的视频,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建筑学院院长魏春雨教授。他在视频中的话让我记忆深刻让我对湖南大学的建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以上就是一些著名人物的简短介绍啦,相信大家对千年学府 湖南大学又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吧!
❷ 2009想考重庆大学的研究生,请问重大的自动化学院的情况
先导师,后方向。
导师很重要。
方向是虚的,关键看你去的时候导师在搞什么
。其余重大的来回答吧,重大的这个还真不错的
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的专业设置
自动化学院学科、专业设置 一级学科代码 一级学科名称 二级学科代码 二级学科名称 二级学科简介 所属一级学科简介 硕
士
、
博
士
学
科 080400 仪器科学与技术 080401 精密仪器及机械 博士学位授予权二级学科
硕士点 博士后流动站
“十二五”江苏省重点学科 080402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博士学位授予权二级学科
硕士点 080800 电气工程 080801 电机与电器 博士学位授予权二级学科
硕士点 博士后流动站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
“十二五”江苏省重点学科 080802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博士学位授予权二级学科
硕士点 080804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博士学位授予权二级学科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国防重点学科
硕士点 080805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博士学位授予权二级学科
硕士点 081100 控制科学与工程 08110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博士学位授予权二级学科
硕士点 博士后流动站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十二五”江苏省重点学科 081102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博士学位授予权二级学科
硕士点 081103 系统工程 博士学位授予权二级学科
硕士点 081104 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 博士学位授予权二级学科
硕士点 081105 导航、制导与控制 博士学位授予权二级学科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国防重点学科
硕士点 082600 兵器科学与技术 082601 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 硕士点 082602 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 硕士点 080603 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 硕士点 083100 生物医学工程 083100 生物医学工程 硕士点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专业介绍 对应的一级学科 本
科
专
业 080602 自动化 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
国防特色重点专业 控制科学与工程
兵器科学与技术 080608Y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 电气工程 081602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国防特色重点专业 控制科学与工程
兵器科学与技术 080401 测控技术与仪器 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 仪器科学与技术 080607 生物医学工程 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生物医学工程 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及研究中心 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航空电源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航空航天电源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飞行器自主控制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电机与电力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新能源发电与电能变换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联合建设) 江苏省数字化医疗设备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联合建设) 电工电子教学基地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合建设)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❹ 重庆大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院校及简介
呵呵~刚好我是重大这个学院的~
重庆大学的这个专业归属于电气工程学院,事实上这个学院就这一个专业(到了大三会分专业方向)……但人数众多,是重大三大学院之一……(这个专业人数大概在420~500之间,看每届的招生了)
专业很不错的,在重大这个基本是公认的好专业了……很好就业
专业排名全国第5(貌似网上很有争议,但是实力是不弱的),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院院士两名……这些网上都有的,我找来点东西,贴一下……
学院简介
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创建于1936年,是重庆大学历史最悠久、实力最雄厚的学院之一。
至2006年,学院共有教职工18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外聘院士7名、教授38人(含博士生导师27人)、副教授及高工39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人数分别占41%和38%。学院有在校学生3000余人,其中博士生150余人、硕士生1300余人、本科生1800余人。
至2007年,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科在全国高校电气工程专业综合排名第五。
[编辑本段]学科设置
学院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拥有一级国家重点学科电气工程,拥有“电工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五个二级学科和一个自主设置招生专业的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六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下设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电机与电器系、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系、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系、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系、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系等6个系。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原名电机系、电气工程系)创建于1936年,与土木工程系、采冶系、化学工程系等同属于重庆大学工学院,院长税西恒兼任电机系首任主任。税先生早年毕业于德国柏林大学,曾任重庆自来水厂总工程师。
1937年,我国著名的无线电通讯专家冯简先生来到重庆小龙坎建设当时远东功率最大的35千瓦短波广播电台,同时兼任重庆大学电机系主任。在他的领导下,聘请了许多知名教授来电机系任教,如金锡如、王际强、刘宜伦、毛鹤年、张钟俊、张煦、吴大榕等。
1940年,电机系分为电机、机械两系,冯简任工学院院长,闵启杰任电机系主任,金锡如任机械系主任。抗战胜利后,闵离渝东下,吴大榕、刘宜伦曾先后兼任电机系主任。
1949年初,王际强受冯简聘请,来重庆大学电机系任教,并接替刘宜伦先生的电机系主任职务。
重庆解放后,学校成立校务委员会,王际强先生任工学院院长。1951年1月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同意王辞去电机系主任兼职,改由江泽佳继任。
1952年学习苏联进行教学改革,电机系设置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和电报电话通信两专业。
1953年学校决定取消电机系,改设电信系,任命江泽佳为电信系主任。
1955年电信系全体学生和绝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调往北京,与天津大学无线电系合并组建北京邮电学院。重庆大学又恢复电机系,除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专业外,增设电机及电器专业。江泽佳任电机系主任直至1982年12月。
改革开放以后,电机系先后更名为电气工程系、电气工程学院,并增设了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等三个新的专业方向。2000年合校后,电气工程学院与原重庆建筑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合并组建成新的电气工程学院,新增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二级学科。徐国禹(1983年1月)、杨顺昌(1986年10月)、曾祥仁(1987年8月)、孙才新(1996年5月)、舒立春(1997年7月)、周雒维(2003年9月)先后任系主任、院长,为电气工程学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
[编辑本段]电气相关人物
税西恒、冯简、闵启杰、吴大榕、刘宜伦、王际强、江泽佳等一大批著名的学者,为电气工程学院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形成了严谨的治学传统。
毕业于东北大学电机系的王际强先生,曾经与金锡如先生一道,受张学良先生资助赴美国普渡(Pure)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江泽佳先生1943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重庆大学电机系并获工学学士学位,1949年获加拿大麦吉尔(McGill)大学电机系工学硕士学位,1981年被批准为国内首批博士生导师。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电工理论专家,在电气工程学科领域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教育思想和治学态度以及他严于律己、一丝不苟的作风对历届电机系的师生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编辑本段]实验室、研究所
“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科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
国家电工电子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高压输变电设备安全运行科学与新技术”教育部创新研究团队
“电路原理”国家精品课程中心
[编辑本段]国家重点实验室
“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2]
电气工程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
方向一、输配电装备及系统运行安全方向
输配电装备及系统运行安全涉及面广而复杂,不仅要建设强大的电网和采用先进的控制系统,而且要使输配电设备具备在高海拔、覆冰雪、污秽、雷电等复杂环境中安全运行的能力,同时还要建立输配电设备及系统运行安全的保障支持系统,包括电网的在线可靠性分析评估、电网的新型安全监测装备及经济运行控制系统。实验室的输配电装备及系统运行安全方向主要是从引发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的主要源头之一,即复杂环境导致输配电设备及系统故障和运行可靠性层面开展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是国际、特别是我国电力工业目前及今后大发展所面临的基础性、关键性和迫切性问题。
该方向涉及的研究单元如下:
(1)输配电装备外绝缘运行安全理论及技术
(2)输配电装备及系统的过电压理论及防御技术
(3)输配电装备及系统的可靠性理论及技术
方向二、输配电装备状态监测与安全评估方向
运行中输配电装备绝缘缺陷的产生和劣化,以及绝缘在电场、热、机械力等多种因素作用下的老化都是导致设备故障的主要因素,严重影响着输配电装备及系统的运行安全。输配电装备状态监测与安全评估理论及技术研究方向包含输配电装备的绝缘状态监测、故障诊断、寿命预测与安全评估、状态维修理论及技术,涉及输配电装备绝缘故障机理、老化机理、绝缘状态信息及特征量监测、故障智能化诊断、绝缘老化状况评估及寿命预测和最优维修策略等。
实验室的该研究方向是从引发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的主要源头之一,即输配电装备内部自身故障层面开展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是国际上共同关注尤其是我国电力系统大发展所面临的基础性、关键性和迫切性问题。
该方向的研究单元如下:
(1)输配电装备状态在线监测理论与技术
(2)输配电装备绝缘老化与寿命预测理论及技术
(3)输配电装备故障诊断与状态维修理论及技术
方向三、电工新技术及其在电力安全中的应用方向
电磁理论是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的理论基础,同时应用和发展电磁基本理论又会创造出层出不尽的电工新理论及新技术,而且这些电工新理论及新技术在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中一旦得到应用,则可为提高输配电装备及系统的安全运行水平增添新方法。
该方向主要涉及输配电装备安全监测的特种通信、电能质量与电能变换、改变电网结构行为的异步化同步(柔性)发电、风能、氢能分布式发电及其接入方式等的理论及技术和电磁场效应及其应用。
该方向的研究单元如下:
(1)电能质量与电能变换的理论及技术
(2)新型电源与电网结构安全理论及技术
(3)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监测的特种通信理论及技术
(4)电磁场效应及其应用
[编辑本段]“985工程”创新研究平台
——电力装备安全与技术研究院
“985工程”创新研究平台——“电力装备安全与技术研究院”是国家和学校重点建设的创新研究基地,由“输变电装备安全科学及技术”、“电力系统安全科学及柔性发电技术”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三个研究中心组成,以孙才新院士为首席科学家。
定位与目标:
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以及国家“西电东送、南电北供、全国联网”和特高压输电工程建设的电力发展战略,主要解决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
构建国内领先,部分国际领先水平的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的基础理论国家级研究平台;
在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上,成为国内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中心。
主要研究方向:
特殊环境中输变电工程安全科学及技术方向
输变电装备与系统安全科学及技术方向
新型发电与新能源科学及技术方向
电工新技术及其应用方向
[编辑本段]“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4]
“输变电工程及新技术”是电气学院承担的国家“211”工程在“十五”期间的重点建设学科,该项目是在“九五”“211”工程——“输变电工程与电力技术经济”重点建设项目的基础上,主要依托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学科、高电压与电工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电工学科博士后流动站、3个重庆市重点学科和3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工科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共同承担建设的多学科交叉的重点建设项目。
“211”工程——“输变电工程及新技术”重点建设项目的特色是瞄准国家能源发展规划目标,结合西部地区特点,以现有条件和基础为支撑,开展学科和基地建设。
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研究在高海拔、低气压、覆冰、覆雪、污秽、湿沉降和紫外线等复杂大气环境下超高压交、直流电气设备外绝缘放电机理和特性,研究高压电气设备绝缘在线监测及故障智能诊断技术,并建立以在线监测为基础的“状态维修体系”;
②研究现代电力系统规划和可靠性理论及计算方法、输电线路故障定位、电力系统微机保护装置和综合自动化系统,异步化发电技术,新型电气传动与电力电子装置及智能控制技术,供配电系统优化配置及其智能化技术等;
③研究现代电路理论及其应用、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保护、医学图像处理与成像新技术、远程医疗及通信与电刺激技术等。
该重点学科建设完成后,将对我国中、西部地区输变电产业的发展,解决我国超高压远距离输电及互联网络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和实现“西电东送”战略产生重大影响,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编辑本段]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高电压与电工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0年由教育部批准建立。实验室依托于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学科、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承担着“输变电工程及新技术”国家“211”工程和国家“985”工程建设任务。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才新教授任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健超教授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高压交、直流输变电理论及应用
特殊大气环境中的高电压绝缘技术 高压交、直流输电及其电网运行技术 电气设备试验及测量技术
2、高压电力系统信息的监测与管理的理论及应用
电气设备运行状态在线智能化监测技术 电气设备故障诊断技术 高压电网综合信息管理技术
3、电工新技术及其应用
电力电子技术及其在高压输变电中的应用 电力生态环境保护与电磁兼容技术 电磁场理论及其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直至2007年底,实验室在特殊大气环境中(覆冰、污秽、酸雨酸雾和高海拔)的高电压绝缘技术研究方面整体具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研究设施、设备先进,在国际国内有良好影响;在电气设备绝缘在线监测和故障智能诊断技术研究上取得了国内领先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在电磁场的生物效应和医学应用方面也取得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成果。
[编辑本段]获奖情况
直至2006年,电气工程学院获国家级科研、教学奖7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教学奖40余项,获得专利40余项,承担国家级研究项目30余项,承担省部级研究项目120余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6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50余本。
❺ 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学院简介
学院院长为王耀南教授,曹一家教授为学校现任副校长,王耀南、罗安2位教授为“长沙市十大知识产权创造导师”。
学院科研基础好、学科综合优势强,已形成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机传动、工业自动化、测控与仪器、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智能控制与图象处理、新型输配电新技术、高电能质量输配电理论和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故障诊断等特色和优势研究方向。学院先后承担了国家 “九五”、“十五” 、“十一五”攻关项目,国家 “863”、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创新基金,博士点基金和部省科研基金项目300多项,其他横向科研课题350余项,国家发明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1项,部、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和其他奖项120余项。07年到帐科研经费1500多万元。近年来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有:王耀南4项:智能图像信息处理方法及其在工业系统中的应用;高速灌装生产线智能检测分拣成套装备研制及其推广应用等。罗安2项:电能质量先进控制方法及工程应用;大型企业综合电气节能关键技术及应用;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有:罗安一项:冶金特种大功率电源系统关键技术与装备及其应用。近2年获得IEEE第三大区唯一杰出工程师年度大奖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传承“爱国务实、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积极参与“推进富民强省、争当五一先锋”竞赛,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领域喜获全面丰收。一是人才培养卓有成效。学院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创新人才培养成绩突出,近三年指导博士生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1人,省优秀博士论文5篇、省优秀硕士论文12篇、在全国“挑战杯” 大学生创业大赛上荣获金奖3人、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上荣获一等奖6项;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成果显著,先后承担国家级教改项目1项、省部级教改项目5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工业自动化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被列为湖南省重点专业。二是科学研究硕果累累。学院围绕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重大需求,集中力量,以国家 “973”项目、“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湖南省重大专项为突破口,积极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实现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多个高水平科研团队,营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近三年新增科研项目170项,科研项目到帐总经费8274万元,出版教材、学术专著15部,获得发明专利47项、软件著作权51项、实用新型专利33项,学术论文被三大检索收录479篇,荣获各类科技奖励共3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奖励19项。三是学科建设成绩突出。学院已拥有十分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拥有1个机器人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电能变换与控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电力驱动与伺服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技术重点实验室,2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2个机械工业联合会重点实验室,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7个硕士点。四是综合管理井然有序。学院形成了“拼搏、奉献、和谐、快乐”的学院文化,制度健全、管理完善,院务公开、民主决策、勤政廉政,注重依靠教职工共商发展大计,凝心聚力,有关学院建设和发展的重大决策和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都必须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决策。学院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党建与思政工作连续六年被评为学校优秀单位;部门工会连续七年被评为先进集体,2010年被授予湖南大学先进教职工之家称号,2011年被湖南省总工会授予“湖南省五一先锋集体”荣誉称号,2010年湖南省教育系统唯一获得该项荣誉的单位。
2014年,湖南省自动化学会挂靠该学院。
2014年12月04日,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在北京组织召开“机器人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申报单位:湖南大学)的可行性方案论证会。国家发改委、教育部、湖南省发改委和湖南大学相关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机器人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方案可行性论证。
2014年12月12日,第十六届中国专利奖颁奖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该学院罗安教授团队的发明专利《两相逆变电源系统及其综合控制方法》(专利号:ZL201110209751.0)喜获金奖,这也是湖南大学首次斩获中国专利金奖。
2014年12月17日,湖南大学聘请美国工程院院士JamesL.Kirtley为客座教授。JamesL.Kirtley院士是工业机器人控制技术与智能机器人控制技术领域的专家。
❻ 电力电子系统研究中心联合了哪些大学
就业相当广,王道专业。做电源,变频器,大小功率变流。本专业内,外可以去IT类公司(计算机专业),电力系统(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抢一抢。内就更多:外企为GE,西门子,施耐德等等,国企-航天x院,私企——华为,中兴以及上海深圳私企无数;出国也可以,米国的EE-Power Electronics,出国蛮多的。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主要研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电能的变换与控制、功率源、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等理论技术和应用。它是综合了电能变换、电磁学、自动控制、微电子及电子信息、计算机等技术的新成就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对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广泛的影响和巨大的作用。该学科对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很高,难度较大。本科是电气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的适合报考这个专业。该专业需要的基础是电路基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电机学,单片机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数字信号处理。
电力电子器件的原理、制造及其应用技术;电力电子电路、装置、系统及其仿真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力电子系统故障诊断及可靠性;电力传动及其自动控制系统;电力牵引;电磁测量技术与装置;先进控制技术在电力电子装置中的应用;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电能变换与控制;谐波抑制与无功补偿。
浙江大学,简称“浙大”,坐落于“人间天堂”杭州。前身是1897年创建的求是书院,是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现代高等学府之一。1928年更名为国立浙江大学。中华民国时期,浙江大学在竺可桢老校长的带领下,崛起为民国最高学府之一,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迎来了浙大百年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浙江大学直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是中国首批7所“211工程”、首批9所“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之一,是C9联盟、世界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的成员,是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是中国著名顶尖学府之一。
截至2014年底,浙江大学共拥有紫金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5个校区,占地总面积4.50平方公里,校舍总建筑面积2072303平方米,图书馆藏书671万余册,并有7家附属医院;国家重点一级学科14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2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9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2个;本科专业123个,全日制在校学生46364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3952人,博士研究生8779人,本科生23633人。
截至2015年6月,浙江大学设有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文学、历史学、哲学、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等十三类学科。学校设有7个学部,36个学院(系)。学校拥有国家重点一级学科14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2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9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2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2个。在基本科学指标(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全部22个学科中,浙江大学有18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其中8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00位。
❼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的专业简介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信息处理、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学生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工业过程控制与分析,解决强弱电并举的宽口径专业的技术问题的能力。
本专业与自动化专业一起共建为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建设点,相关研究领域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就业渠道广,以电气工程领域为对象,注重计算机科学、控制理论和信息科学在电气工程各领域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专业设有电力电子技术与电力传动、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三个方向。培养具有电气工程及控制工程领域较宽广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够在电能变换与控制、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工业过程控制、电子与计算机应用等领域从事技术研究开发及其管理的高素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可在航空、航天、民航、电力、通讯电子及其它各行业从事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的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系统运行、试验分析、科学研究和经营管理等工作。
该专业毕业生近三年升学率保持在30%以上,就业率均在99%以上。2011年来主要就业单位有上海机电工程研究所、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宜兴电力设计研究院、杭州伊博电源公司、南通富士通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高露洁三笑有限公司、东风悦达起亚汽车公司、泰州LG电子冷机有限公司、阿尔法(江阴)沥青有限公司、广州本田汽车公司等。
主要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工作。电气自动化在工厂里应用比较广泛,可以这么说,电气自动化是工厂里唯一缺少不了的东西,是工厂里的支柱啊!你要是对电气自动化比较精通,用人单位立刻要你,不管是什么单位,最好是电子厂,因为电子厂天天用到自动化,编程,设计。
如果你对工作待遇条件要求很看重,最好的是电业局,福利好,待遇高。
然后是设计院,工作相对比较轻松。
最艰苦的是工程局,因为要随着工程地点到处跑。
❽ 双控和电气 电力系统和电力电子哪个好就业。工资待遇都不错的,准备12考研
电气和自动化专业,刚毕业就想创业根本不可能,先不说你大学或是研究生就根本不入行,就说你没有资金,这不像你做小买卖这样的小本生意,电气行业不同……
双控专业考研比其他的好考,因为有双控专业的学校很多,门槛也低;电力系统专业毕业可以轻松的进入电力部门,工作轻松加无聊,跟公务员很像;电力电子跟企业关系相对紧密些,工资跟你的技术水平挂钩; 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分数和质量都有差异,建议你想搞理论、工作环境好就报双控,其他的自己衡量,加油,专业不分好坏,关键在于自己是否喜欢
❾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开设院校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是首批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高校,是教育部与国家电网公司等七家特大型电力企业集团组成的校理事会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创建于1958年,原名北京电力学院。1969年由北京迁至河北,先后更名为河北电力学院、华北电力学院。1995年与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合并组建华北电力大学。2005年学校本部迁至北京,分设保定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
截止到2014年,学校共有62个本科专业;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3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一级学科、12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MBA和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1个):电力科学与工程
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
北京市重点学科(16个):电工理论与新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技术经济及管理、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管理科学与工程、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动力机械及工程、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工程热物理、清洁能源学、流体机械及工程、能源与环境工程
河北省重点学科(7个):信号与信息处理、机械设计及理论、理论物理、应用数学、诉讼法学、计算机技术应用、环境工程 上海电力学院(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是一所以工为主,兼有理、文、管、经等学科,主干学科电力特色明显的高等学校。学校创建于1951年,上海电力学院创建于1951年,历经了上海电业学校、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学校、上海电力专科学校的发展演变。1985年1月,经教育部和水利电力部批准,更名为上海电力学院,李鹏同志为学校题写了校名,是华东地区唯一的电力本科高校。
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两大主要校区,其中,总校杨浦区平凉路校区位于上海市东部浦江之滨,毗邻杨浦大桥,已被纳入杨浦知识创新区体系,学校在浦东新区学海路也设有校区。学海路校区专为非电气和能源专业的学生设立,不过大一大二两个学段皆在学海路校区,大三电气工程以及大四能源专业的学生搬往市中心的杨浦校区。
在建的临港校区将于2016年9月启用。
当临港校区启用后,市中心的杨浦总校区作为研究生校区,而学海路校区则不复存在,所有本科生将在临港校区完成整个四年本科教育。 学校有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市级研究中心2个,校级实验中心11个。
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热力设备腐蚀与防护、电站自动化技术。
上海市级研究中心2个:上海热交换系统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发电环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校级实验中心11个:能源与环境工程、电力与自动化工程、电工电子、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物理实验、电力自动化技术工程、现代教育技术、工程训练、电力经济与管理、热力设备腐蚀,防护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东北电力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三峡大学;
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大学、湖南大学、长春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广西大学、福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燕山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东北电力大学、上海电力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长春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三峡大学、四川大学、兰州理工大学、西安工程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上海大学、西华大学、贵州大学、湖南工业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科技大学、湖南工程学院、兰州交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厦门理工学院、河北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一级”授权的高校共30所,本次有26所参评;还有部分具有“博士二级”授权和硕士授权的高校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41所。 注:以下得分相同的高校按学校代码顺序排列 学校代码及名称学科整体水平得分10003清华大学9110487华中科技大学9010698西安交通大学10335浙江大学8710611重庆大学8510079华北电力大学8010213哈尔滨工业大学10056天津大学7810613西南交通大学10248上海交通大学7690038海军工程大学10287南京航空航天大学7410142沈阳工业大学7310286东南大学10359合肥工业大学10422山东大学10486武汉大学10532湖南大学10561华南理工大学10214哈尔滨理工大学7210290中国矿业大学10004北京交通大学7110188东北电力大学6910294河海大学10386福州大学10699西北工业大学10112太原理工大学6810610四川大学10254上海海事大学6710256上海电力学院10280上海大学10009北方工业大学652上海理工大学10319南京师范大学10459郑州大学10500湖北工业大学10731兰州理工大学10755新疆大学11075三峡大学11535湖南工业大学10147辽宁工程技术大学63按照教育部学位中心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依次介绍各高校专职两院院士、IEEE Fellow、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以及一级学科或若干二级学科是否为国家重点学科或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各高校综合实力介绍
清华大学(专职院士2人:卢强、 韩英铎 ,IEEE Fellow 3人:卢强、何金良、张伯明 ,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电力系统及大型发电设备安全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华中科技大学(专职院士3人:樊明武、潘垣、 程时杰 ,IEEE Fellow 1人:程时杰 ,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专业实验室1个:新型电机国家专业实验室,电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西安交通大学(专职院士2人:王锡凡、邱爱慈,IEEE Fellow 2人:王锡凡、邱毓昌,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浙江大学(专职院士3人:韩祯祥,汪槱生 ,宋永华 ,IEEE Fellow 3人:宋永华、何湘宁、徐德鸿 ,国家专业实验室1个:电力电子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电力电子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电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重庆大学(专职院士1人:李文沅,IEEE Fellow 1人:李文沅 ,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华北电力大学(专职院士1人:杨奇逊 ,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生物质发电成套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火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专职院士2人:陈清泉、梁维燕,国家二级重点学科:电机与电器,该校在此领域享有国际盛誉。)
天津大学(专职院士1人:余贻鑫,国家二级重点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西南交通大学(专职院士1人:钱清泉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国家二级重点(培育)学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上海交通大学(专职院士1人:饶芳权)
海军工程大学(专职院士1人:马伟明,国家二级重点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二级重点(培育)学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沈阳工业大学(专职院士1人:唐任远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稀土永磁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电机与电器)
东南大学(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火电机组振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IEEE Fellow 1人:程明)
合肥工业大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武汉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湖南大学(院士1人:罗安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电能变换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二级重点(培育)学科:电工新理论与新技术)
华南理工大学(专职院士1人:李立浧 )
哈尔滨理工大学(专职院士1人:雷清泉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河北工业大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电机与电器)
中国矿业大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东北电力大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与节能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