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特点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两个多月时间,我的头发变得比以前稀少许多,眼睛也有了黑眼圈。有一天,我在种满槐树的街上拖着臃懒的身体步行。已近傍晚的林荫道很凉快,赤裸在裙下的双腿有些冰冷。地上飘满黄色的小槐花。
Ⅱ 2014油茶补贴潜山县1亩多少钱
安徽省鼓励农民种植油茶,对种植户,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可是,很多种植大户并不知道是如何补助的。最近,六安市叶集试验区平岗办事处多位种植户就向本报反映,政府补助了他们钱,可他们稀里糊涂,“搞不懂”补的是什么钱。
2010年冬,叶集试验区林业局、平岗办事处领导召集了近百人,举行了油茶基地建设专题会议,鼓励农户种植油茶。
会上,5位种植大户,在政府主持下,与实验区辖区内的安徽大团结食用油有限公司进行了签约仪式,约定种植的油茶籽出售给这家公司。
此后不久,林业局有关领导表示,林业局会在造林整地验收达标之后,第一时间支付造林补助款。
5位种植大户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实施了大规模的高标准机械深松、平整,平整的土地很快通过验收。可验收后,林业局却没有及时兑现补助资金。
2011年春,种植户在土地上种植了由政府统一购买的油茶树苗,之后一心管护,投入了不少财力和精力。
“我们种油茶投资很大,我个人种了700亩,只是在2012年年终得到了一笔5.8万元资金,去年又获得了14万多元补助款,这是什么钱,我搞不清楚。”种植户倪迎阳告诉记者,油茶基地后续的建设,需要一个漫长的投资过程,需要大量资金,他们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依规补助。
种植大户王文操说,他也领到了政府分两次补助给他的资金,可他并不知道政府怎么补助的。
2013年,倪迎阳找平岗办事处,询问补偿一事。办事处答复,油茶造林大户,可以享受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的每亩300元补助,但造林补助款没有了。“我不理解,当初答应的造林补助款怎么没有了呢?”
为此,记者联系叶集试验区林业局分管此项工作的蔡副局长。他解释,2011年栽种的油茶,省财政支付每亩300元造林补助,为了鼓励农户,区里每亩配套200元,共500元。去年栽种的,不再享受造林补助,不过,可享受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每亩300元补助。此外,区里对连片栽种油茶1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50元,连续补助三年。
叶集试验区林业局负责人陈局长则解释说,补助资金已全部打卡发放给种植大户了,拨付时,他们从资金中扣除了树苗款。因为树苗是省林业厅指定的,每棵1.7元。
省林业厅造林经营总站油茶办徐副主任说,自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实施以来,油茶也纳入了这一工程,每亩补助300元,之前的造林补助不再享受。如果列入重点专项工程,经验收后,每亩可补助500元,如果不是重点工程,栽种面积达到1亩,每亩可获得300元项目资金。补助面积以验收达标面积计算,以GPS测量为准。
Ⅲ 辽宁省关于林地补偿标准
目前林业补贴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下达,各省林业局执行财政部的补贴标准。根据财政部《中央财政林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第四章第十七条和第十八条规定:
林业补贴是指用于林木良种培育、造林和森林抚育,湿地、林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与保护,林业防灾减灾,林业科技推广示范,林业贷款贴息等方面的支出。
林木良种培育、造林和森林抚育补贴具体支出内容是:
(一)林木良种培育补贴。包括良种繁育补贴和林木良种苗木培育补贴。良种繁育补贴主要用于对良种生产、采集、处理、检验、贮藏等方面的人工费、材料费、简易设施设备购置和维护费,以及调查设计、技术支撑、档案管理、人员培训等管理费用和必要的设备购置费用的补贴;补贴对象为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和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补贴标准:种子园、种质资源库每亩补贴600元,采穗圃每亩补贴300元,母树林、试验林每亩补贴100元。林木良种苗木培育补贴主要用于对因使用良种,采用组织培养、轻型基质、无纺布和穴盘容器育苗、幼化处理等先进技术培育的良种苗木所增加成本的补贴;补贴对象为国有育苗单位;补贴标准:除有特殊要求的良种苗木外,每株良种苗木平均补贴0.2元,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同树种苗木的补贴标准。
(二)造林补贴。对国有林场、农民和林业职工(含林区人员,下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造林主体在宜林荒山荒地、沙荒地、迹地、低产低效林地进行人工造林、更新和改造,面积不小于1亩的给予适当的补贴。造林补贴包括造林直接补贴和间接费用补贴。
直接补贴是指对造林主体造林所需费用的补贴,补贴标准为:人工营造,乔木林和木本油料林每亩补贴200元,灌木林每亩补贴120元(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青海、陕西、山西等省灌木林每亩补贴200元),水果、木本药材等其他林木、竹林每亩补贴100元;迹地人工更新、低产低效林改造每亩补贴100元。间接费用补贴是指对享受造林补贴的县、局、场林业部门(以下简称县级林业部门)组织开展造林有关作业设计、技术指导所需费用的补贴。
享受中央财政造林补贴营造的乔木林,造林后10年内不准主伐。
(三)森林抚育补贴。对承担森林抚育任务的国有森工企业、国有林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林业职工和农民等给予适当的补贴。森林抚育对象为国有林中的幼龄林和中龄林,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公益林中的幼龄林和中龄林。一级国家级公益林不纳入森林抚育范围。
森林抚育补贴标准为平均每亩100元。根据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实施方案》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实施方案》,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实施范围内的国有林森林抚育补贴标准为平均每亩120元。森林抚育补贴用于森林抚育有关费用支出,包括直接支出和间接支出。直接支出主要用于间伐、补植、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修枝、除草、割灌、清理运输采伐剩余物、修建简易作业道路等生产作业的劳务用工和机械燃油等。间接支出主要用于作业设计、技术指导等。
参考资料:http://nys.mof.gov.cn/zhengfuxinxi/czpjZhengCeFaBu_2_2/201405/t20140520_1081494.html
Ⅳ 贵州的农业补贴每亩是多少
1 农业项目补贴
1、种粮大户直补政策
中央财政继续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安排补贴资金140.5亿元
2、农资综合补贴政策
中央财政继续实行种粮农民农资综合补贴,种农资综合补贴资金1071亿元。
3、良种补贴政策
中央财政安排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203.5亿元。
4、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范围内实施,补贴机具种类为11大类43个小类137个品目。
5、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政策
农机报废更新补贴与农机购置补贴相衔接,同步实施。拖拉机根据马力段的不同补贴额从500元到1.1万元不等,联合收割机根据喂入量(或收割行数)的不同分为3000元到1.8万元不等。
6、新增农业经营主体倾斜政策
补贴234亿元,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重点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倾斜。
7、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
保护农民利益,防止“谷贱伤农”,保持2015年水平不变。
8、产粮(油)大县奖励政策
中央财政安排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351亿元,奖励资金由省级财政用于支持本省粮食生产和产业发展。
9、生猪大县奖励政策
补贴35亿元,专项用于发展生猪生产,具体包括规模化生猪养殖户(场)圈舍改造、良种引进、粪污处理的支出,以及保险保费补助、贷款贴息、防疫服务费用支出等。
10、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
积极探索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
11、农业防灾减灾政策
中央财政安排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资金,在主产省实现了小麦“一喷三防”全覆盖
12、推进粮棉油糖高产政策
补贴20亿元,实现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高产可持续,进一步提升我国粮棉油糖综合生产能力。
13、菜果茶标准化创建支持政策
打造一批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的高标准、高水平的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和标准化示范区。
14、测土配方施肥补助政策
中央财政继续投入资金7亿元,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
15、化肥、农药零增长支持政策
安排996万元,开展低毒生物农药示范补助试点,补助农民因采用低毒生物农药而增加的用药支出,鼓励和带动低毒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
16、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补助政策
安排8亿元资金,鼓励和支持还田秸秆,加强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促进有机肥资源转化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17、设施农用地支持政策
支持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从事规模化粮食生产所必需的配套设施用地。
18、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支持政策
国家粮棉油主产区140个大县建立新品种展示示范点,开展现场观摩活动和技术培训,为农民选择优良品种、选用先进栽培技术提供指导和服务。
19、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支持政策
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投入,不断完善基层可追溯体系运行所需的装备条件,强化基层信息采集、监督抽查、检验检测、执法监管、宣传培训等能力建设。
20、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支持政策
8000万元财政补助资金,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补助资金重点用于制度创设、模式总结探索、人员培训等。
21、畜牧良种补贴政策
投入畜牧良种补贴资金12亿元,主要用于对项目省养殖场(户)购买优质种猪(牛)精液或者种公羊、牦牛种公牛给予价格补贴。并探索开展优质荷斯坦种用胚胎引进补贴试点,每枚补贴标准5000元。
22、畜牧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政策
中央财政安排25亿元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安排10亿元支持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
23动物防疫补贴政策
继续安排7.8亿元补助经费。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疫苗补助政策,畜禽疫病扑杀补助政策,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政策,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生猪定点屠宰环节病害猪无害化处理补贴政策。
24、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继续在13省(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补奖资金达到了190亿元。
25、振兴奶业支持苜蓿发展政策
中央财政安排3亿元支持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片区建设,片区建设以3000亩为一个单元,一次性补贴180万元(每亩600元)。
26、农业保险支持政策
进一步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提高中央、省级财政对主要粮食作物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逐步减少或取消产粮大县县级保费补贴,不断提高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品种保险的覆盖面和风险保障水平;鼓励保险机构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有条件的地方提供保费补贴,中央财政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予以支持;扩大畜产品及森林保险范围和覆盖区域;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险。中央财政提供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有玉米、水稻、小麦、棉花、马铃薯、油料作物、糖料作物、能繁母猪、奶牛、育肥猪、天然橡胶、森林、青稞、藏系羊、牦牛等,共计15个。
27、扶持家庭农场发展政策
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活动,推动落实涉农建设项目、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抵押担保、农业保险、设施用地等相关政策。
2 种养类农业补贴
(1)畜禽良种基地项目申报;(2)商品粮良种繁育基地项目申报;(3)小杂粮良种繁育基地项目申报;(4)水产良种繁育基地项目申报;(5)蔬菜(食用菌)良种繁育基地项目申报;(6)茶叶良种繁育基地项目申报;(7)花卉良种繁育基地项目申报;(8)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试点项目;(9)水果良种繁育示范基地项目申报;(10)桑蚕良种繁育示范基地项目申报;(11)深水网箱养殖基地项目申报;(12)秸秆养畜项目申报;(13)沼气工程项目申报;(14)经济林类项目申报;(15)设施农业类项目申报;(16)高产攻关作物项目申报
加工类补贴
(1)粮食加工项目申报;(2)果蔬加工项目申报;(3)畜产品加工类项目申报;(4)油料加工类项目申报;(5)水产品加工类项目申报;(6)生物工程类项目申报;(7)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申报;(8)食品加工类项目申报;(9)液态奶加工类项目申报;(10)酒花麦芽类加工项目申报
流通设施类补贴
(1)保鲜类项目申报;(2)集散地批发市场项目申报
四、基本建设类补贴
(1)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申报;(2)节水灌溉项目申报;(3)田间水电路改造项目申报;(4)中小型灌区水库改造项目申报;(5)盐碱地改造项目申报;(6)沙荒地改造项目申报;(7)草地建设项目申报
发改委
(1)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与现代农业高技术工程项目申报;(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申报;(3)现代中药产业发展项目申报
财政部
(1)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2)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3)中药材生产扶持资金项目申报;(4)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专项项目申报
商务部
(1)“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项目;(2)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项目
科技部
(1)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申报;(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申报;(3)国家推广计划项目申报;(4)国家高新技术科研项目申报
国家农业补贴项目补贴多少钱?
财政部部分项目扶持资金额度
1.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和“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项目(300-800万)
2.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50万-300万)
3.农业综合开发林业专项(不低于120万)
4.农业综合开发新型合作示范项目(50万-200万)
5.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500万左右)
6.现代农业园区试点申报立项(1000-2000万)
7.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不低于1000万)
农业部部分项目扶持资金额度
1.扶持“菜篮子”产品生产项目(300万以内)
2.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良种繁育、优势特色种养项目200-500万)
3.大中型沼气工程中央投资项目 (100-200万)
4.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项目总投资的30%左右)
发改委部分项目扶持资金额度
1.现代农业示范项目(200万-2亿)
2.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项目(项目总投资的10%)
3.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中央预算内投资备选项目(项目总投资10%左右)
4.经贸领域中央投资项目(500万左右)
5.节能改造财政奖励备选项目(项目总投资的10%左右)
6.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30-100万)
7.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场)建设项目(80-170万)
8.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项目总投资的10%左右)
其他项目扶持资金额度
能源局: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补助资金(2500万)
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60-300万)
科技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现代农业领域项目(不超过80万)
科技部:富民强县工程(一般300万以下)
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300万)
扶贫办:产业化扶贫项目(500万)
3 2016农业补贴有哪些变化
1、土地改革进一步“促家庭式流转”
一方面,土地流转试点以来,地方政府的政策倾斜,金融领域的宽松政策,大量资本盲目的进军农业,规模化的土地流转并没有带来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另一方面,2015年我国面临通缩压力,国家会进一步加大土改力度,2015年土地改革将会倾向“适度规模的家庭经营”。2016年农地流转、财产权抵押、建设用地入市等试点将进一步扩大。
2、农业专项扶持资金向“示范园”倾斜
2014年专项资金较2013年加大了示范专项的力度。之前的专项资金更重视规模化、区域化,国内五花八门的农业项目放任式发展,出现了“撂荒地”“撂荒项目”的怪现象,鉴于此,国家专项扶持资金更倾向于“示范化”。
3、专项资金倾斜于“产业链”的打造
2014年我国首次把加工类合作社示范社单项列出,计划2014~2016年发展1000家国家级加工合作社示范社。补贴资金从高标准设施农业、规模化种植、养殖向产品储存、加工、流通等加大比重。鼓励农业企业与农户、农民合作社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合理分工、互利共赢。
4、环境评价占据专项的“一票否决”地位
雾霾的持续强劲,土壤的板结与污染,水土缺失依旧是我们迫切改善的重大问题,我国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农业项目的评价必须以不能破坏甚至能改善良好生态环境。因此环评将是2016年农业补贴及专项扶持资金不可或缺的评价因素。
Ⅳ 生态补偿脱贫是指的什么
生态补偿脱贫指的是:生态受益地区向生态价值提供地区给予补偿,包括资金、项目、人才各方面的补偿,让这些生态保护地区或者生态价值提供地区有积极性,减少污染破坏,同时拓宽了农牧民收入的来源渠道,使贫困地区摆脱贫困。
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这是在我国生态补偿历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它正式确定了重点领域、重点区域、流域上下游以及市场化补偿机制的基本框架,促进了生态补偿机制正规化、机制化、法治化。
现在,国家级的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已经提高到每年每亩10元,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国家级公益林补助标准提高到每年每亩15元,草原、草畜平衡的奖励标准提高到每年每亩2.5元,草原禁牧补助标准提高到每年每亩7.5元。
通过生态保护补偿,促进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变了生态保护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拓宽了农牧民收入的来源渠道,有效增加了生态产品和服务,实现了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有机统一。
(5)森林增长工程补助标准扩展阅读:
国家生态补偿脱贫主要做法:
(1)加大对贫困户造林补助力度。结合森林增长工程建设,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户造林由300元/亩提高至500元/亩,倾斜扶持发展林业生产,2016年共扶持贫困户开展新造林26.42亩,落实造林补助1.32万元。
(2)强化贫困地区面上生态环境建设。结合森林增长工程建设,林业项目资金安排向涉及脱贫人口的乡镇倾斜,加强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建设。
(3)分类细化脱贫项目精准对接。针对贫困地区贫困村实际情况,在实施生态补偿脱贫工作中,细化脱贫项目,精准对接贫困实际情况,力求效益最大化。
Ⅵ 森工2009年补助公检法的是什么钱怎么补助的,详细的文件。谢谢了
黑龙江省龙江森工棚户区改造情况
一、基本概况
龙江森工林区建于1945年,是全国重点国有林区和森林工业基地。经营总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22%;有林地面积836.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83%。累计生产木材 5.15亿立方米,占全国木材产量的19.5%。上缴利税117亿元。森工总局下属4个林管局、40个林业局、625个林场(所),以及林产工业、林机修造、建筑施工、科研院所、文教卫生、公检法司等县处级以上企事业单位,共140个。林业人口154.7万,职工53.7万,离退休人员19.6万。
森工林区在开发建设时,一直是“先生产、后生活”,致使林区基础设施和职工住房相当落后,建局初期的职工住宅存在着布局不合理和严重老化报废现象,形成了大量的林区棚户区。目前,我省森工林区共有棚户区1012万平方米,27.6万户。按每户50平方米的改造标准测算,共需建设1381万平方米。
二、龙江森工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总体情况
(一)龙江森工2009—2011年棚户区改造实施方案情况
按照国家林业局的部署,结合森工林区棚户区的实际情况,并在各林业局确认年度建设能力的基础上,编制了《龙江森工2009—2011年棚户区改造实施方案》。
2009—2011年的规划期内,森工林区棚户区改造总面积1381万平方米,27.6万户。按年度分:2009年396万平方米,7.9万户;2010年451万平方米,9万户;2011年533万平方米,10.7万户。
以每户建筑面积50平方米、建筑单价1200元/平方米测算,每户需建设投资6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5万元/户,省级配套1.0万元/户,企业和职工自筹3.5万元/户。经测算,2009—2011年规划期内,森工林区棚户区改造总投资165.7亿元,其中:中央投资41.4亿元,省级配套27.6亿元,企业和职工自筹96.6亿元。按年度划分:2009年总投资47.5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1.9亿元,省级配套7.9亿元,企业和职工自筹27.9亿元;2010年总投资54.2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3.5亿元,省级配套9.03亿元,企业和职工自筹31.5亿元;2011年总投资64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6亿元,省级配套10.7亿元,企业和职工自筹37.3亿元。
(二)2008年棚户区试点计划安排情况
国家林业局关于2008年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实施方案的批复文件,确定了森工林区4个林场(山河屯林业局凤凰山经营所、清河林业局育林林场、穆棱林业局老道沟林场、带岭林业局北列林场)作为一期试点。4个试点建设总规模为改造棚户区住宅2500户,受益人口6377人。项目建设总投资1500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3750万元,省配套2500万元,企业自筹5000万元,职工集资3750 万元。
(三)2009年第一批计划安排情况
国家林业局于2月20日以林计发{2009}31号文件批复了森工2009年第一批棚户区改造实施方案。2009年第一批资金建设规模为156.67万平方米,安置31333户,86616人,其中:局址安置26737户,73951人,占总规模的85.3%;涉及山上林场(所)33个,安置4596户,12665人,占总规模的14.7%。工程总投资为187998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47000万元,省配套31333万元,企业和职工自筹109666万元。
(四)2009年第二批计划安排情况
2009年第二批计划建设规模为148.33万平方米,安置29666户。项目总投资为177996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44499万元,省配套29666万元,企业和职工自筹103831万元。
根据森工棚户区改造三年实施方案,今年在第一批、第二批计划外,还有能力完成建设规模91万平方米,安置1.8万户。项目总投资为10.9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2.7亿元,省配套1.5亿元,企业和职工自筹6.7亿元。希望国家在今后计划中予以安排。
三、已安排项目进展情况及各项优惠政策落实情况
(一)我局在棚户区改造中采取的推进措施
1、成立了省森工总局、林业管理局、林业局负责的三级领导机构。总局成立了由总局长任组长的“林区棚户区(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项目组、资金组、基建组、征战地组、监察组。计划部门负责项目审查报批、年度投资计划等前期工作等;财务部门负责资金筹措及使用;建设部门负责工程施工建设、工程质量检查等,审计、监督部门负责全过程监管及建设程序的合法性等。另外按照省纪委、监察厅的要求,成立了总局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和拉动内需项目检查组。
2、召开会议部署推进。自去年12月份以来,先后召开1次党委会、2次局长办公会、4次专业会议研究部署棚户区改造工作。
3、出台了“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棚户区改造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档案管理目录”。待国家林业局制定的《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管理办法》下发后,将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特别是项目设计、竣工验收等环节的资料,都要严格按照档案管理有关规定收集、整理和归档,档案管理必须有专人负责并严格履行职责。
4、深入调查,宣传引导。在春节前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对每片棚户区逐户进行排查,摸清计划改造棚户区内居民的住房面积、户型、人口、收入状况、安置意愿等方面的情况,一户一档,汇编成册,并与居民签订协议。各林业局通过林业报、网站、有线电视等多种渠道深入宣传棚户区改造的原则和优惠政策、建设标准、实施办法等,最大限度地赢得职工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二)2008年棚户区改造试点工程的进展情况
2008年11月完成《2008年黑龙江省龙江森工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工程实施方案》的编制,并得到国家林业局关于实施方案的批复;同月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并得到黑龙江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黑龙江省龙江森工国有林区2008年棚户区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黑发改农经[2008]1503号文件);2008年12月完成《初步设计》文件的编制,按照专家评审意见修改后,已上报省发改委待批。
根据北方林区季节特点,冬季无法进行建筑施工,为保证棚户区改造试点工作按期保质完成,各建设单位根据初步设计确定的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和建设方案,在施工组织方面进行了备料、施工招标准备等工作,确保中央投资按期形成实物工作量。在拆迁安置准备方面,根据棚户区清查底档,本着住户自愿的原则,按户落实签约工作。在资金筹措和使用方面,中央补助资金3750万元已到位,省级配套资金2500万元已落实,企业自筹资金5000万元已到位,职工个人集资3750万元正按户公示签署合约并收缴集资款。在建设程序方面,现已完成占地、规划、测量定点工作,上报了土地使用计划。同时,各试点单位均制定了资金使用计划和施工计划。
截止2月25日,试点单位已签订采购合同4075.71万元,完成中央投资的108.7%,其中:水泥25500吨、木材11230立方米、红砖1750万块、钢材2112吨、江沙22000立方米、塑钢窗25600平方米、碎石7000立方米、粉煤灰混凝土实心砖150万块。实际到货共计1776.2万元,其中水泥400吨、木材5930立方米、红砖900万块、钢材960吨、江沙16500立方米。其中清河林业局已签合同 843.4万元,其中红砖350万块、江沙2.2万立方米、粉煤灰混凝土实心砖150万块、碎石7000立方米、木材4300立方米、钢材965吨、塑钢窗20000平方米,已到货474.2万元,其中红砖350万块、江沙1.61万立方米、钢材965吨,已拨付资金480.5万元。穆棱林业局已签合同620.25万元,其中水泥10000吨、木材1860立方米、钢材400吨,已到货木材1860立方米,已拨付资金800万元。山河屯林业局已签合同764万元,其中水泥13000吨、木材1200立方米、钢材550吨,已到货120万元,其中木材1200立方米,已拨付资金370万元。带岭林业局已签合同1122.3万元,其中红砖1400万块、水泥2500吨、木材3870立方米、钢材197吨、塑钢窗5600平方米,已到货474.2万元,其中红砖400万块、江沙400立方米、水泥400吨,已拨付资金348.3万元。
(三)各项优惠政策落实情况
黑龙江省政府2008年出台了《黑龙江省关于城市棚户区改造的实施意见》(黑政发〔2008〕31号),出台了棚户区改造的优惠政策。包括:土地支持政策,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中的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以行政划拨的方式提供。税费减免政策,棚户区改造项目一律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棚户区改造项目不征土地契税;棚户区居民因拆迁而重新购买的普通住房价款未超出拆迁补偿款的免征契税;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棚户区改造偿还原拆迁面积房屋部分,经主管地税机关核准,暂不征收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被拆迁人依据国家有关城镇房屋拆迁有关管理办法规定标准取得的拆迁补偿款,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城市棚户区改造经确认属于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范围内的项目,享受《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住房租赁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24号)规定的优惠政策。适当减免电力、供热、自来水、煤气等经营性收费,具体减免标准由地方政府商相关企事业单位确定。
森工棚户区改造享受《黑龙江省关于城市棚户区改造的实施意见》所赋予的优惠政策,各项优惠政策已经得到落实。经测算,各项优惠政策可减免税费161元/平方米。
四、2009年第一批计划项目前期工作情况、配套资金落实情况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情况
(一)2009年第一批计划项目前期工作情况
国家林业局已经批复了龙江森工国有林区2009年第一批计划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实施方案。各建设单位已经委托设计部门,正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我局初审后上报省发改委审批。目前,各建设单位均已经确定了建设地点,并逐户进行了调查摸底,建立了清查底档,填写了职工意愿调查表。
(二)配套资金落实情况
今年第一批资金棚户区改造项目需省级配套31333万元,黑龙江省财政厅已经致函国家发改委,将通过中央代地方政府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解决。企业和职工自筹109666万元。各建设单位已经以正式文件予以承诺。
(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情况
目前各林业局棚户区改造所涉及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较为完备,小区内部道路、给排水、供电、供热工程建设费用已含在每平方米1200元的建设费用中,大部分小区只需与外部管网相衔接即可,因此工程量小,投资少,各建设单位共需新增配套基础设施建设11000万元,平均每个林业局275万元。各林业局已经承诺以企业自筹资金予以解决。
五、关于棚户区改造建设有关问题的建议
通过试点工作和2009年的实施方案,我们觉得还存在一些问题,建议如下:
1、建议根据每户人口多少以及居民意愿,对每户建设面积标准留出适当的弹性空间。
棚户区改造,国家限定的每户建设标准为建筑面积50平方米,对于2、3口人之家尚可满足基本居住面积需求,对于3口以上之家,50平方米的标准难以满足居民意愿。另外,对于2009年实施方案,重点改造内容为林业局局址棚户区住宅,这些住宅都准备建多层住宅(4-6层楼房),其使用面积与建筑面积比值(利用系数)较单层住宅低,而且阳台还要按规范计算在建筑面积中,实际可供住户使用的面积偏小,难以保证住户有良好的户型平面设计和居住使用空间。建议国家在严格掌握中央投资和省级配套补助标准的前提下,对建筑标准留出适当的弹性空间,超出50平方米部分由职工按成本价购买,以更好地实现扩大内需和让群众满意度目标。
2、建议对棚户区改造实行新建和改造相结合的方式。
在棚户区改造中,有部分房屋主体结构尚好,只是出现屋顶瓦、门窗破损、管线老化等问题,部分职工反映拆除十分可惜。建议在不影响整体规划的前提下,采取新建与改造相结合的方式,对主体结构尚好的房屋进行加固和维修。
3、建议适当提高职工自筹资金的比例,减轻企业自筹资金的压力,保证企业和职工自筹总额的足额到位。
六、森工廉租住房建设情况
2008年,省政府将森工林区廉租住房建设纳入了全省廉租住房保障体系规划中,充分体现了对林区职工群众的极大关怀,充分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战略思想。一年多来,我们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正确指导下,积极开展工作,已按时完成2008年森工廉租住房建设任务。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 廉租住房建设情况
(一)、总体任务。计划
(二)、完成情况
1、2008年完成情况。2008年,完成12436户,其中租金补贴为11845户,实物配租为591户,按时完成了省政府要求的目标和任务。
2、2009年计划完成情况。2009年森工林区计划完成廉租住房保障30972户,其中租赁补贴27930户,新增廉租住房3042套。由于中央2009年度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资金没有到位,所以目前没有对廉租住房保障对象发放2009年度租赁补贴;新增廉租住房项目现在都已开工建设,预计年底前可以竣工验收。
3、采取的主要推进措施。
(1)、成立机构、落实责任。为了切实加强廉租住房建设的领导,达到省政府对森工国有林区廉租住房建设的要求,我局成立了省森工总局、林业管理局、林业局负责的三级领导机构。实施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刘忠敏任组长的“林区廉租住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项目组、资金组、基建组、监察组。各林管局、林业局也相应成立了组织机构。同时建立职能部门负责制,各部门各负其职。计划部门负责项目审查报批、年度投资计划等前期工作等;财务部门负责资金筹措及使用;建设部门负责工程施工建设、工程质量检查等,审计、监督部门负责全过程监管及建设程序的合法性等。另外按照省纪委、监察厅的要求,成立了总局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和拉动内需项目检查组。
(2)、召开会议、部署推进。2008年初以来,在总局建设工作会议和总局棚户区改造和泥草房改造及廉租住房保障工作会议上,对廉租住房保障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特别是在廉租住房保障工作会议上及时了解廉租住房解保障情况,对各地工作情况进行了认真核查,规范了廉租住房了保障工作的程序。
(3)、建立制度、规范运作。积极组织各林业局建立本林区廉租住房保障廉租住房保障保障对象申请、审核和公示办法。确定了本林区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的家庭收入标准、住房困难标准、廉租住房面积标准、每平方米租赁补贴标准。实行了廉租住房准入、年度复核及退出等动态管理制度。同时会同计划、财政、国土资源、纪检监察等部门出台了《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廉租住房保障办法》、《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廉租住房档案管理办法》、《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审批表》、《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申请审批表》、《黑龙江省龙江森工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试行)》、《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棚户区新建与改造相结合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和表格,为廉租住房及其他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4)、检查督导,全力推进。为了推进廉租住房保障工作的深入开展,全面完成全年工作目标,我们会同有关部门组成督导组、考核组,采取定期检查和随时抽检相结合的方式,先后深入各林区检查考核廉租住房保障工作,促进了整体工作均衡发展。
(5)、组织培训、分解目标。召开了全林区2008年廉租住房工作任务分解及统计报表工作培训会议,下达了全林区廉租住房11845户,各林业局对分解的廉租住房保障任务均进行了确认。
(三)、存在的问题。一是保障资金不到位。按有关规定,应将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在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后的余额和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的10%足额配套到廉租住房建设,但森工林区享受不到上述政策,势必会影响到林区廉租住房建设的步伐。二廉租住房保障是国家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按每平方米1200元计算,国家每平方米补助300元,其余每平方米900元需企业配套解决。由于林区经济持续危困,企业配套资金能力有限,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解决好廉租住房保障工作。
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情况
根据黑建房[2005]34号《关于转发<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关于印发<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的通知>的通知》文件精神,自2005年以来,森工建设、计划、规划、国土资源、财政、物价等部门对森工系统内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进行了统一管理。规定了从立项、规划、土地、建设、物价、房产等方面的报建审核手续及经济适用住房价格和建设标准,明确经济适用住房购买对象的审核,加强对购房家庭年收入、现住房状况、住房面积等方面的调查、审核、认定、实行定期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确保经济适用住房销售的公开、公正。近年来森工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严格执行了国家关于经济适用住房的规定,未出现超标准建设和超高价格出售的现象。在加强管理的同时,我们积极鼓励各林业局招商引资,改变环境,大力开展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经过几年的建设,林区职工的住房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截止2008年年底,森工林区共建设经济适用住房84.2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拉动林区经济增长的战略经过几年的贯彻实施,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Ⅶ 安徽省林业厅的计划规划
安徽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总体规划
(2012—2016年)
为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按照林业“双增”目标和生态强省建设的总要求,依据《全国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2011—2020年)》、《安徽省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推进生态强省建设的意见》、《安徽省林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特制定《安徽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总体规划(2012—2016年)》。
一、背景和基础
(一)基本概况。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地处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东西宽约3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全省土地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大致分为5个自然区域:淮北平原区、江淮丘陵区、皖西大别山区、皖江平原区和皖南山区。
安徽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地带,以淮河为分界线,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4~17℃。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自北向南递增:淮北800—900毫米,江淮之间900—1600毫米,江南1200—2100毫米。
安徽地带性土壤主要为棕壤、黄棕壤、黄壤和红壤,非地带性土壤有潮土、砂姜黑土、紫色土、石灰性土和水稻土等。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南麓的丘陵低山主要分布黄棕壤、黄壤和红壤;皖西大别山区主要分布棕壤;江淮丘陵主要是黄棕壤;淮北平原主要是棕壤,并伴有砂姜黑土、潮土、石灰性土。
安徽植被由北向南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即由落叶树种(针叶树为主)逐步过渡到常绿阔叶树种,淮河以北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淮河以南的安徽中部地区属北亚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地带,南部地区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大别山与黄山腹地,尚有少量原始森林。
(二)森林资源现状。
安徽现有林地面积6647.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1.7%,活立木总蓄积2.17亿立方米。森林面积5706.3万亩,居全国第20位;森林蓄积量1.81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森林覆盖率27.53%,居全国第18位。
林地按地类分:森林面积5706.3万亩,疏林地面积66.9万亩,灌木林地面积383.4万亩,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65.3万亩,苗圃地面积16.05万亩,无立木林地面积115.95万亩,宜林地面积190.65万亩,林业辅助生产用地面积3.15万亩。
安徽森林资源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总量不足。安徽人均森林面积0.83亩,仅为全国人均水平(2.179亩)的38.5%;森林覆盖率为27.53%,居全国第18位。全省森林覆盖率在20%以下的县(含市、区,下同)有63个。
二是分布不均。山区县森林覆盖率较高,平原次之,丘陵最低。全省21个重点山区县平均森林覆盖率为66.46%,32个平原县平均森林覆盖率为18.83%,54个丘陵县平均森林覆盖率仅为14.47%。森林覆盖率不到10%的县有23个,集中分布在江淮之间和沿江丘陵地区。
三是质量不高。安徽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仅4.13立方米/亩,与全国平均水平(5.73立方米/亩)相比依然偏低;乔木林林层结构单一,不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人工林树种单一,结构简单,抗病虫害能力较差。
二、工程建设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工程建设必要性。
一是改善生态环境,夯实生态强省基础的需要。安徽森林总量不足、分布不均问题突出,占全省土地总面积45.91%的54个丘陵县平均森林覆盖率仅为14.47%,部分县森林覆盖率仅在5%以下。江淮丘陵地区历史上森林茂盛,但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森林覆盖率偏低,生态功能脆弱,不少林地被侵蚀、改造。因此,迫切需要以丘陵地区为重点,不断拓展造林空间,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生态功能,夯实生态强省建设基础。
二是提高生态竞争力,推进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加快城乡绿化,建立丘陵、山区、平原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有利于发挥森林的固碳减排等功能,巩固和扩大现有生态建设成果,打造山绿、水清、空气清新的绿色品牌,增强安徽生态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是发展林业民生,实现兴林富民的需要。加快植树造林,可进一步巩固和扩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加快农村经济繁荣发展,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兴林富民。
四是借鉴省外经验,实现“双增”目标的需要。林业“双增”战略目标提出后,全国各地采取超常规举措,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全国17个省(区、市)明确提出生态立省(区、市)或建设生态省(区、市)的发展战略。兄弟省市你追我赶、竞相发展林业的喜人态势,不仅是对安徽林业工作的激励,也为实现“双增”目标提供了成功经验。
(二)工程建设可行性。
1.造林空间条件。
据充分调查,安徽现有可用于造林绿化土地面积近1600万亩:一是疏林地、无立木林地和宜林地(含石质山地)可用于造林面积373万亩;二是城镇、村庄覆盖区域可用于造林地面积110万亩;三是城镇、村庄周边,道路沿线,水源地、水系、农田的防护林可用于造林面积600万亩;四是江淮丘陵地区坡岗地、主要河流洲滩地可用于造林面积500万亩。
按森林面积增加207万亩可提高森林覆盖率1个百分点计算,1600万亩造林成林后,可提高森林覆盖率7.73个百分点,全省森林覆盖率将由目前的27.53%提高到35.26%。
2.造林能力条件。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五八”造林绿化规划的决策,全省掀起了造林绿化的高潮,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十五”以来,我省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林业血防等林业重点工程,涌现出一大批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林业企业积极参与造林绿化,对加快全省造林绿化步伐创造了有利条件。
2002—2005年,全省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820万亩,其中2003年当年完成退耕还林造林面积500万亩。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为推进全省造林绿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进一步增强了造林绿化工程的组织实施能力。从我省现有的造林外部条件分析,已完全具备年均造林300万亩以上的能力。
三、总体思路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生态强省建设,统筹城乡林业发展,努力扩大森林资源总量,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提升森林质量,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屏障,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奠定基础。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立足大林业、大生态、大发展,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全民动员、全社会办林业,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率。
2.改革创新、统筹推进。深化和完善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调动全社会造林营林积极性;引入市场机制,优化林业生产要素组合,创新林业发展模式;将林业发展与美好安徽建设、新农村建设、农业结构调整、村庄整治、扶贫开发、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等发展战略相结合,统筹推进。
3.生态优先、城乡统筹。立足全民绿色共建共享,大力推进城镇周边绿化、道路绿化、村庄绿化、水源地绿化、水系周边绿化和平原农田防护林建设,促进身边增绿,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4.改善民生、绿色惠民。统筹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碳汇等林业五大功能,挖掘和提高林地综合产出效益,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和林下经济,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生态、绿色产品,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5.突出重点、分区施策。主攻丘陵,充分拓展造林空间,尽早改变丘陵地区森林覆盖率偏低的局面;巩固山区,全面完成宜林山地绿化,加快石质山地绿化;提升平原,全面提高平原农区点、线、网、面绿化标准。
6.因地制宜、科学造林。尊重自然规律,科学规划,适地适树,优先发展乡土树种,确保造林一片、成活一片、成林一片,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16年,全省新增森林面积10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
2.分区目标。到2016年,所有县森林覆盖率达到或超过目前全国森林覆盖率平均水平(20.36%)。山区平均森林覆盖率达到67%以上,丘陵和平原地区平均森林覆盖率达到22%以上。
3.林业经济发展目标。到2016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2000亿元以上,山区农民林业综合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四、战略布局
(一)发展战略。
1.实施三大造林工程。
丘陵增绿突破工程。以江淮、江南、沿江、沿淮丘陵地区为重点,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血吸虫病综合治理,大力开展陡坡开垦地、丘陵岗地和江滩、湖滩、河滩造林、城镇周边绿化、水源地绿化、水库和水系周边绿化以及农村“四旁”隙地绿化。
山地造林攻坚工程。以皖南、皖西山区以及皖东、皖北等主要石质山地分布区为重点,力争将现有宜林荒山荒地、25度以上的坡耕地、宜林石质山地全覆盖造林。
平原农田防护林提升工程。以淮北、沿江、沿淮平原地区为重点,结合高产高效农田及水利兴修等基本建设,全面提高以路、沟、渠为骨干的农田林网建设标准,形成比较完整的农田防护林体系。
2.开展三项创建活动。
森林城镇创建活动。以“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为主题,以设区市、县、乡镇的建成区和规划区为重点,大力建设城市片林、城市森林公园和各类公共绿地,加强城乡结合部、城镇出入口通道森林长廊、森林景观建设,积极创建森林城镇。
森林村庄创建活动。以行政村为对象,以自然村为基础,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开展“万村栽万树”活动,大力营造“五林四园”(即围村林、护路护堤林、庭院林、水口林、游憩林和小果园、小竹园、小桑园、小药园),创建一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森林村庄。
森林长廊创建活动。以铁路、高速公路和国省道沿线,以及长江、淮河、新安江、怀洪新河等江河沿线和巢湖等湖泊周边为重点,按照两侧绿化宽度各不少于50米、有条件的地方应达到100米的标准,加大绿化、美化、彩化力度,创建森林长廊,打造绿色景观。
(二)建设布局。
围绕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优化森林资源空间布局与发展林业经济的目标,在全省107个县确立主攻丘陵、巩固山区、提升平原的建设布局。
1.丘陵区。该区域共54个县,以丘陵增绿突破工程为主,加强平原绿化、山区造林,开展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森林长廊创建。主攻方向是陡坡开垦地和丘陵岗地造林,城镇周边、水库周边、水源地和农村“四旁”隙地绿化,在长江洲滩地营造抑螺防病林,在皖东等宜林石质山地开展造林。加快发展油茶、薄壳山核桃等木本粮油基地、工业原料林基地、苗木花卉、森林旅游及林下经济产业发展。
2.山区。该区域共21个县,以山地造林攻坚工程为主,加强山区外围丘岗地造林和平原绿化,开展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森林长廊创建。主攻方向是宜林荒山荒地、25度以上的坡耕地、宜林石质山地造林,加强皖南山区、大别山区外围丘陵岗地造林,在长江洲滩地营造抑螺防病林。加快发展竹产业、名特优经济林、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等产业发展。
3.平原区。该区域共32个县,以平原农田防护林提升工程为主,系统推进石质山地造林和四旁植树,开展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森林长廊示范段创建。主攻方向是,全面提高农田林网建设标准,形成较为完整的农田防护林体系,为农业生产提供生态屏障;在江淮丘陵、淮北岗地开展石质山地造林。加快苗木花卉、名特优经济林、工业原料林基地、林下经济等产业发展。
五、建设重点
(一)重点建设任务。
1.人工造林。2012—2016年,全省完成人工造林1122.21万亩。
按工程类别分,国家重点工程460万亩,包括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造林140万亩、中央财政补贴项目造林320万亩;省级重点工程662.21万亩,包括石质山地造林130万亩、其他造林532.21万亩
按区域布局分,丘陵区813.03万亩、山区57.27万亩、平原区251.91万亩。
按造林规模分,造林任务超过20万亩的16个县造林665.11万亩,10—20万亩的13个县造林175.78万亩、5—10万亩的19个县140.06万亩、5万亩以下的58个县141.26万亩。
2.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和森林长廊创建。
森林城镇创建。2012—2016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设区市)5个,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县、市、区)20个,创建省级森林城镇(乡镇)300个。
森林村庄创建。2012—2016年,创建一批森林村庄。
森林长廊创建。2012—2016年,建成森林长廊示范段5000公里。
(二)建设进度
1.人工造林。2012年完成122.21万亩、2013年完成240万亩,2014年完成280万亩,2015年完成280万亩,2016年完成200万亩。
2.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和森林长廊创建。
2013年,创建森林城市6个(国家级1个、省级5个);创建省级森林城镇(乡镇)60个;创建若干个森林村庄;建成森林长廊示范段1200公里。
2014年,创建森林城市6个(国家级1个、省级5个);创建省级森林城镇(乡镇)70个;创建若干个森林村庄;建成森林长廊示范段1300公里。
2015年,创建森林城市6个(国家级1个、省级5个);创建省级森林城镇(乡镇)70个;创建若干个森林村庄;建成森林长廊示范段1300公里。
2016年,创建森林城市7个(国家级2个、省级5个);创建省级森林城镇(乡镇)100个;创建若干个森林村庄;建成森林长廊示范段1200公里。
六、工程建设技术要点
(一)树种选择。
遵循自然规律,按照适地适树原则进行造林树种选择,适宜地区加大经果林发展,充分发挥林业经济效益,促进林农增收致富。
1.丘陵增绿突破工程造林树种选择。主要造林树种为湿地松、火炬松、松类、栎类、油茶、薄壳山核桃、杨树、刺槐、臭椿、香椿、枫香、苦楝、榉树、榆树以及其他园林绿化树种等。
2.山地造林攻坚工程造林树种选择。宜林荒山荒地主要造林树种为杉木、马尾松、竹类、油茶、香榧、山核桃、枫香、光皮桦、南酸枣、木荷等;石质山地主要造林树种为柏类、刺槐、青檀、榆树、榉树、山楂、苦楝等。
3.平原农田防护林提升工程造林树种选择。主要造林树种为杨树、薄壳山核桃、刺槐、苦楝、臭椿、香椿、梓树、楸树、泡桐、马褂木、白腊等。
4.森林城市、森林村庄和森林长廊示范段创建造林树种选择。主要造林树种为香樟、桂花、朴树、广玉兰、杨树、枫香、栾树、马褂木、女贞、无患子、薄壳山核桃、紫薇、木槿、合欢、五角枫、乌桕、垂柳、水杉、白玉兰、红叶李、紫荆、木荷、泡桐、银杏等。
5.经济林造林树种选择。主要造林树种为油茶、薄壳山核桃、香榧、树莓、蓝莓、柿、枣、李、樱桃、杏、桃、板栗、杜仲、竹类、青檀、竹类、杞柳等。
(二)种苗供应。
1.种苗规格。苗木培育所需的种子,尽量在林木良种基地和林木采种基地采集,林木种子质量达到《林木种子质量分级》(GB7908—1999)Ⅰ级、Ⅱ级和Ⅲ级。
造林绿化所需的苗木,尽量选用良种壮苗,主要造林树种应选用充分木质化、无损伤、无病虫害的Ⅰ级苗、Ⅱ级苗;城镇、村庄景观造林应以乔木树种苗木为主、灌木树种苗木为辅,乔木树种苗木应干形通直、树形优美、无病虫害、干径3—5厘米以上,花灌木苗木应冠形优美、无病虫害、冠径应在50厘米以上。
2.种苗需求。根据工程建设任务,5年累计需采集优质林木种子230万千克、优质种条(穗条)30000万支、培育合格苗木180000万株。
Ⅷ 农村公路大中修补助政策是什么包括补助范围,补助对象,补助条件,补助程序等,请高人指点啊!
农村水,电,气房“的民生工程,包括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电网,农村公路,农村沼气工程,扩大试点项目在农村地区的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的49.5亿人民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水电工程,农村邮政和农业,林业,水血吸虫病控制项目。这些民生工程的建设,将是有效的,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农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44.16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大型灌区,新的10亿公斤粮食田间工程和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食品质量和安全检查系统,粮食储存设施,退耕还林,森林工程和天然草原恢复的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植物保护工程,品种改良,种植业和养殖业工程,渔政渔港,保护性耕作,农民技术推广体系;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草原防火以及油料,糖料生产基地,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和新疆棉花基地建设,建设。通过实施上述设施,将继续改善条件农业生产,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农业补贴制度
目前,中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包括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简称为“四补贴”。在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756亿元人民币,19.85亿元人民币,农机具购置补贴,良种补贴19十亿人民币13十亿人民币,热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调动农民种粮的农民。
在2010年,中央政府将继续实施对种粮农民的补贴,补贴资金需要分发到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特别是省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的建立和改进的综合农业补贴系统,基于农用材料,如化肥,柴油价格变动,遵循“价的补充的原则合作,统筹,动态调整,只涨“及时安排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对种粮农民增加农业生产成本的合理补偿。2月4日,中央政府在2010年的两项补贴共867亿人民币预留地方力争“一卡通”或“一折通”直接发放到农民在春天之前。良种补贴,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和大豆在东北,内蒙古地区,长江流域,10个省及直辖市河南信阳,陕西汉中和安康地区的油菜实行全覆盖;早稻,小麦,玉米,大豆和油菜每亩补贴10元,水稻每亩15元的补贴,棉花,水稻,玉米,油菜补贴采取直接现金补贴,小麦,大豆,棉花,采用统一招标,购买后各种补贴,也可现金直接补贴,具体由各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同时在2010年,中央财政将进一步扩大??土豆种子生产补贴面积,将启动的大麦种子补贴,在藏区,到启动花生种子补贴在一些花卉生产面积,30%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补贴范围继续覆盖所有国家的农业和牧县(场),补贴标准维持的购买价格,和单机补贴上限为50,000元不变的基础上,补贴机具种类涵盖12大类45个小类180件,约20来增加自己的3月1日,中央财政已拨出了预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28.6亿元人民币的资金,以确保在整个春耕生产的需要。
实施标题。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是国家调节粮食供求关系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促进农民种粮的有效政策。自2004年以来,国家不断提高最低粮食收购政策,并逐步提高小麦,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扩大收购范围,合理安排收购时间,以促进粮食市场的稳定,并保护了农民的??利益,确保国家粮食的安全性。
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支持种粮农民,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国家决定从今年新粮上市,从适当增加在主产区的小麦产量在2010年,大米最低收购价水平,每??50公斤白小麦(第三,下同),红小麦,混合麦最低收购价为90元,86元,86元,一个平均每年增加3元,比2009年每50公斤早籼稻(三等,下同),水稻,粳稻最低收购价为93元,97元,105元,分别较2009年增加3元,5元,10元。该
提高2010年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将有利于弥补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和成本增加的粮食生产,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农民粮食产量,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水稻价格总水平上涨稍大,有利于水稻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引导农民扩大生产的优质稻,提高水稻产量结构,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准备采取玉米,大豆,油菜籽和其他临时采购和存储策略
实行临时收储政策,是国家调控的重要手段的农产品,如玉米,大豆,油菜籽市场自2008年以来,部分农产品的现象,价格的下降,销售放缓的国家适时推出了玉米,大豆,油菜籽和其他临时采购收储政策,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在收储,??健全国家收储农产品的拍卖机制,解决了部分农产品销售问题,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产品生产稳定,市场稳定。
做的工作东北地区粮食收购,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国家决定实施东北地区玉米在2009年12月1日至4月30日-2010年大豆临时收储政策。临时玉米收储价格(国标三等),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0.76元/斤,吉林省0.75元/斤,黑龙江省0.74元/斤,大豆(国标三等)临时采购存储价格为1.87元/斤;引导东北大豆压榨企业市场收购,并给予指定大豆压榨企业和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补贴0.08元/公斤的一次性费用;大省积极鼓励南方饲料消费东北产区采购玉米,中央财政根据实际到货数量(折合标准水)给予0.035元/斤的一次性费用补贴。
今年继续进行临时收储政策的大豆,玉米,使广大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农民愿意出售的粮食不限于交易完成后,不拒绝,实行敞开收购,将有利于稳定的社会预期,引导农民均衡有序售粮,保持临时收储价格基本稳定,市场价格的大豆和玉米的底部支撑,通过财政给予适当补贴,以鼓励多元市场主体收购,减少政府的压力收储,但也为企业收购和生产创造了条件。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相关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在最近几年中,中国的农村金融改革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然而,分配金融资源在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和的不平衡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基层金融网点,涉农贷款比例太低,农村抵押担保机制不健全,农村金融仍不能有效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中央1号文件对农村金融改革取得了显著部署,明确要求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体制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
首先,改善“三农”的金融机构的激励机制。的财政政策和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政策评估方法,以进一步提高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新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贷款,鼓励金融机构发放贷款,为农业和农村的一号文件。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和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增加涉农贷款,这些政策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支农的力量,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和涉农贷款的比重逐步提高。
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发展小额信用贷款和联户贷款,不断扩大小额贷款,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各种微信贷产品,努力满足农民对小额信贷的需求。展开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大力开展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长期信贷业务的发展,以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在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支持发展微型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为了提高网络覆盖的农村金融机构,并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在农村地区,继续扩大农村金融市场,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和新类型的金融机构建立适应农村需要,加快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有序的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小额信贷组织。支持偏远地区,在三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确保偏远农村地区所有居民获得基本的金融服务完善农业保险。补贴
国家开展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以来,农业保险的投资在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品种,范围不断扩大,有效化解农业灾害风险发挥了积极的的作用。在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的保费补贴资金预算790十亿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加了近60%;农业保险支付赔款102万美元,受影响的农民21,860,000保险金。农业保险机制还不完善,补贴的品种和范围,巨灾风险防范机制已经建立。为此,中央1号文件,提出今年要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并改善现有的农业保险政策来自四个方面:
首先,积极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和范围。试点已经开展,实施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省份达到16个,补贴品种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小麦,棉花,大豆,花生,油菜籽油作物,母猪和奶牛和其他牲畜可以是复杂的产品。今后,中央还将继续增加农业保险试点区域,增加品种的农业保险试点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让更多的农民能享受到农业保险的保障。
增加保费,中部和西部地区,中央财政补贴力度。现有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要求地方政府提供配套资金,但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业大省(市,县)的财务实力弱补贴资金的大部分是难,影响了保费补贴政策的实施,因此,这1号文件加大力度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保费补贴,以减少地方财政分配比例的保费补贴,以减少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财政压力,鼓励地方发展农业保险。
三是鼓励特色农业,农村住房保险保费补贴的。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发展地方经济与地方特色为重点,积极开展蔬菜,橡胶,白糖,和其他特种作物保险,把重点放在“三农”,积极开展农村住房,小额保险等涉农保险业务的农民的普遍欢迎。中央鼓励地方特色农业,农村住房,继续开展保险业务和保险范围内的保费补贴。
四,完善农业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建立。在最近几年中,中国的农业气象灾害的突然频繁重发的趋势,是远远大于风险的构成必须摊开一般保险业,再保险巨灾保险,农业保险制度运行,以确保安全。国家主管部门正在积极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农业再保险,金融支持也将在未来得到加强,通过建立巨灾风险准备金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加大力度实施家电下乡的家电下乡补贴政策,2007年12月开始试点山东,河南,四川12月1日,2008年扩大到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月1日,2009年扩展到全国,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工业生产的重要举措,促进消费,拉动内需。
农民补贴的范围包括在购买家电产品给予产品销售价格13%的国家家电下乡补贴政策的贯彻落实,各地区统一暂定为四年。的财政补贴。补贴家电下乡产品每户农民购买2台(件),补贴产品种类包括彩电,冰箱(含冰柜),洗衣机,手机,电脑,热水器(包括存储输入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空调,微波炉,电饭煲9个产品类别,补贴兑付根据各地实际采取农民申领,乡镇财政所审核兑付方式的不同。
2010年,国家进一步加大力度,实施家电下乡。首先,大幅提高家电下乡产品的最高限价。电视,手机的价格上限增加1倍,冰箱等产品增加了25 %-75%的最高限价,继续执行13%的补贴标准产品内的电流极限,超越极限的定额补贴,二是家电下乡产品的种类大幅增加。目前正在销售的公告新一轮的家电下乡产品招标结果,近万种新产品型号,约有也可根据本地实际增选进入补贴范围的各种三是扩大家电下乡补贴下乡产品的对象。补贴对象扩大到国有农林场工人(区)从今年1月1日,据统计,2009年,登记的家电下乡产品销售3450万台,销售金额64.7亿元人民币,7.54亿元人民币的补贴金额。
家电下乡补贴政策,以符合农村消费升级的趋势,使用的财政和贸易政策,引导和组织工商,发展农村消费,性能,可靠性,质量保证,物美价廉的家电产品,分销和售后服务,以满足农民的需求,生产的特点,有效地刺激消费者的需求,在农村地区,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生产和流通服务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支持农民建房
按照2010年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国家将支持农民住房问题的重大举措,扩大内需,固定资产投资由国家预算安排,鼓励,引导,支持农民依法建立你自己的房子。
首先,危房改造扩大试点方案在农村地区。为了解决农村地区的贫困人群的住房问题,进一步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中央2009年国家在农村危房改造扩大试点项目的资助对象。住在破旧的建筑散落支持五保,低保家庭和其他农村贫困农户。的农民筹集的资金,主要是中央和地方的政府补助,补充,通过银行信贷,多渠道的社会捐赠,并提出2009年中央投资40亿元人民币,以支持陆地边境县,西部地区民族自治地方的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县在贵州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边境团场794000农村特困户破旧的房屋改造,其中1.5万农民在三北地区,东北,西北,北中国和其他试点范围内的农村地区的建筑节能示范危房改造相结合。在2010年,该国将完成继续安排2.5亿元,扩大农村地区危房改造的试点项目,继续推进总结了2009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农村地区危房改造的工作。
游牧人口。为了促进牧区的牧民传统的游牧民族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促进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国家自2001年以来的第一个在西藏的自治区牧民定居工程的实施,将实施范围扩大到7个省,西藏,内蒙古,四川,云南,青海,甘肃,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在2008年。截至2009年底,中央政府总投资29.4亿元人民币,定居游牧民117,000。2010年,中央财政投入1.5亿元人民币,继续支持游牧民定居在上述七省的工程建设,项目内容定居房,存储小屋和牲畜摊位。
第三农垦翻新破旧的建筑物。要解决农垦职工群众住房困??难的,破旧的房屋,在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范围包括国营农场改造。第四季度2008年,黑龙江,海南,广东,云南垦区启动农垦翻新破旧的楼宇项目,加大在内蒙古海拉尔,大兴安岭在2009年填海的范围。截至2009年年底,在中央政府累计投资19.5亿元元,6个支持258,000填海工程危房改造,2010年,国家将安排14十亿元,其中中央部分垦区继续支持实施危房改造的投资。
BR />增加产粮大县奖励
改善和提高主要粮食生产大县的财政状况,调动地方政府粮食的积极性,重农抓,中央财政在2005年推出了主要产粮大县奖励政策。由于政策的实施,中央政府一方面逐年加大奖励力度,一方面,不断完善激励机制,2009年,年产粮食县奖励资金达到175亿元人民币,奖励县达到了1000元。鼓励地方多产粮多色调的粮食,占中央财政预算的50%,按量,粮食商品的生产,种植面积,25 %,25%的权重,结合区域金融因素,奖励资金直接估计到县到县的资金。“超级食品生产或商品量分别位于全国百强县,中央财政和主要奖项;超级产粮大县粮食生产“谁滑坡,谁退出,谁收益率,输入的动态调整制度。自2008年以来的粮食生产大县奖励政策框架内,以增加石油生产大县奖励政策,每年安排资金25亿元,由省委,省政府的原则,按照“重点品种,奖励重点县(市)”确定奖励条件,共超过900个县的利益,更好地发挥奖励资金的作用,提高食品生产和流通,中央政府成立了一个股票增量相结合的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奖励机制,要求所有新的资金促进粮食和石油安全开支后,在2008年之前,股票部分具有金融性质的县财政转移协调更容易,但在地方财政困难,但也逐步调整支出用于支持粮食安全。同时提供奖励资金不被非法购买,更新汽车,没有新的办公楼,培训中心,不得从事资源的浪费,“形象工程”是不现实的。 2010年,中央政府将继续增加主要产粮大县奖励力度,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实力水平稳步提高,调动其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我们少的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整体素质,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我国现有耕地中低产田,占约2/3的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加快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的,进一步巩固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今年要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
2010年,该国将在“国家新的10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确定核心区?主要的食品生产和非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县,根据分工,连续推进的原则,提高中央基本建设资金,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治和长期的政策性贷款,基金投资基本农田建设,努力加强建设小规模的灌溉和水利设施,加快土地平整,机耕道,农田林网等工程建设项目的落实,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规模和范围,并积极推动保护性耕作和旱作农业示范技术,加快高收益的领域中间天健城低产田改造成旱涝保收生产稳定的中间领域,努力在北方地区建设一批80亩,建设一批50万亩南部地区的区域化,规模化,集中式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连续的。
通过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能显着增加的高产稳产农田的比重,提高中国农业生产条件,并显着提高了土壤,肥料,整体产能利用率水资源和耕地,耕地和水资源短缺的压力,缓解,有效地提高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支持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
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是从根本上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的重要途径。中央1号文件,今年,“推进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提出了明确的计划,标准化的创建工作,是在总结了活动的基础上推出的又一重大举措,在产将专注于创造经验,明确了以下内容:
首先,开展规模化生产的“菜篮子”标准化活动,集中创建标准园创建一些蔬菜,水果茶和园艺产品,牲畜和家禽养殖标准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围绕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创造了多项不同的功能标准化示范基地,通过标准化示范园(场)建设,提高整体水平的建设标准化的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农药和兽药残留标准450个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并加快建立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合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组织支持各地发展的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鼓励农业企业,生产基地和有条件的协会,专业合作社,制定技术标准,更严于国家标准,作为组织生产,企业或行业自律的基础。
大力开发一个标准的“三品,今年计划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10000注册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200。通过这项工作,认定培育一批高品质的名牌农产品,以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
提高动物疫病的预防和补贴政策,,做重大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基础性工作,以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自2004年以来,中央政府推出了7个1号文件,动物防疫工作提出明确要求,重大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控制政策,进一步完善和做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Ⅸ 求:三峡移民开县库区渠口镇补助政策细则
三峡库区生态移民的意义和目的。生态移民规划研究。对策:加强政策研究,按照生态移民的法律,及时的规划和设计,促进执行工作,注意资源的整合,各种来源的资金,加强宣传和教育,以创建舆论环境,健全的组织机构,强化管理责任,科技帮扶发展,促进稳定致富。
关键词:三峡库区生态移民规划研究;
三峡生态移民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在里约热内卢的意义和目的1992年,“世界人权宣言”指出:“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让所有人都可以享受高品质的生活,各国应减少和消除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促进适当的人口政策。”同时,对1982年大会的联合国宣言“也指出:”由于人类活动退化的地区,应恢复其自然潜力并符合受影响人口的目的。
生态移民移民为了保护特殊的生态或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维修,也指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不帮助当地人民作为一个整体条件差的地方迁出的移民。
在三峡工程5000多公里的库周(规划库周绿化带2000多公里),库周前,大坝蓄水175米水位加2米风浪线,然后20年的情况下,回水线之间的第一个分水岭脊线,除了三峡搬迁和建设的城集镇,工矿企业和可靠的农村移民后,一些贫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或生态环境脆弱区,敏感的区域。更多贫困县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较差的地方,在库区,一些人会少资源贫乏,经济落后,水土流失严重的偏远山区,生态环境恶化。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生态移民(以下简称为“生态移民”),以保护长江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确保水环境和水的质量和安全的三峡库区移民。生态移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加快建设生态屏障,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三峡库区,战略措施,以确保水环境和水质量和安全的三峡库区贫困山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空间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的实施,三峡库区的战略性调整,坚持以人为本的转移不适合人口密集的地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敏感区的居民迁移到生产,更好的生活条件的地区,以解决穷人的生活条件的恶劣环境下,农民的贫困和实现全面小康,实现全面发展的根本出路。生态移民解决三峡库区人口超载和自然环境条件,灵敏,快速增长的移民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标准,并在三峡库区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促进移民,经济,社会,环境,三峡库区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确保在三峡库区的水环境和水的质量和安全,库区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了提高生态移民工作,必须立足于三峡工程水库管理规划方案,以及重庆市,湖北省三峡库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规划,及时规划和研究工作开展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规划研究的主要内容
2.1规划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1.1指导思想
遵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和在库区构建和谐社会为出发点,坚持以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的三峡工程?水资源的目的,库区的环境和水质,以确保安全使用的想法吗?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区域经济,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依靠科技进步,有效地协调发展,移民,扶贫,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社会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重视发展的质量,效率和环境的影响;坚持以生态移民和生态建设,坚持以市场为引导群众自愿的政府,以帮助有关各方,稳步,务实的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一步一步的实施,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库区移民贫困,保护生态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和谐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并努力促进全面建设的三峡库区小康社会的步伐。
2.1.2基本原理,市场引导的原则
⑴。生态移民,以市场为基础,政府的帮助指导下,补充。
⑵群众自愿参与的原则。生态移民必须始终坚持以群众的意愿,不搞强迫命令。
⑶原则,政府的帮助。实施生态移民,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积极组织和协调,在政策,有利于充分发挥领导角色的作用,帮助政府生态移民。
⑷资本融资从多边原理。生态移民资金,多方筹措资金,落实国家补助,地方配套有利于地区的生态补偿群众自筹相结合,实现多模式,多渠道,多层次的资本投资。
⑸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实施生态移民,不从实际出发搞一个统一的模式,务实的,以农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劳动,教育和其他形式的位置,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和群众的意愿。
⑹统筹安排,安全政策的原则。生态移民充分考虑,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研究和制定相关的政策,以确保生态移民工作的逐步实施,稳步推进。
⑺生态移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生态移民区和种植树木,草,结合不同的治理措施,为保护流域天然森林资源,土地和水的治理,地质灾害治理,生态屏障建设,生态环??境重点治理项目,并努力实现人口甩负荷生态环境和多目标。原则
⑻属地管理。生态移民必须实施结算,属地管理,以确保生态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正常有序的放置稳定性。
的
范围的2.2生态移民和对象
2.2.1生态移民
根据三峡水库管理的基本要求,以确保在库区和水库的水质和安全,水资源和环境的安全,三峡库区的20个县,市库周淹没线的第一个分水岭脊线范围内的生态移民。
2.2.2生态移民对象
(1)国家规划,三峡库区300米范围内的5年一遇的大坝175米水位访问前回水线上斜坡库周生态屏障建设区,移民安置区之间,主要集中在住宅小区的?农村村民并不认为,考虑到只有5及以下的散居农户的养殖园面积人均不足0.7亩,穷人优质的农田水利不配套的村民。
⑵库周生态屏障与一些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的第一个分水岭,是极其恶劣的:首先,房屋结构,人均面积,生产条件差,人均农业角落少超过1亩,水利不完整;村民的孩子在小学超过三公里,医生超过5公里的村民。成为
⑶水库蓄水岛,不包括在搬迁的村民在库区规划岛,与贫困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⑷库区少数质量较差的农村移民安置后。人均农业花园在0.3亩,土地质量差,难以支持水利,移民搬迁后的生活水平显着下降,二次搬迁。
2.3生态移民和移民安置规划
2.3.1几年的规划和目标
根据三峡库区的实际情况,以及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在追求真理,实事求是,我们的能力,协调的原则与“十一五”发展规划,重庆,湖北,生态移民建设规划2007-2010年,共四年积累的经验。 />力争经过四年的努力,生态移民规划的基本搬迁完成后,库区的生态环境显着改善,提高经济发展的生态循环,显著提高移民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的整体素质,初步形成镇三峡库区的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经济繁荣城镇和农村结构体系,城乡和区域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2.3.2规划生态移民人口来计算
库区生态移民的数量计算的三峡库区洪水移民搬迁后,在必要安排生产出路,农村村民失去了他们的土地人口,包括劳动人口和供养人口计算,通过计算的三峡库区生态移民生产安置的人口,并考虑自然增长的人口,每年人口增长率的12%1000。区规划安置人口20万人。:在水库库区生态屏障,色散区域为村民生活生态移民80,000人,30,000生态移民搬迁岛农民,需要依靠农业安置,区二次搬迁的移民人数1.5万人,图书馆的生态屏障的生态需求的移民人数7.5万人的第一个分水岭。
2.4的移民选择和放置模式 BR />
2.4.1安置选择
2.4.1.1位置的选择原则
⑴丰富的农业土地资源,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整,安全丰富的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条件;
⑵安置容量的功能转换或专业色带;
⑶就业安置能力或潜力在小城镇集镇。
2.4 .1.2结算的首选
(1)重庆库区吗?长寿,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市,重庆市,湖北省水库夷陵区和其他区,县的生态农业安置移民主要采取本地安置和在全县各乡镇范围内交换位置。
库区的重庆武隆,涪陵,丰都,忠县,石柱,万州,开县,云阳,奉节,巫山,无锡等县的生态农业安置移民?在重庆市附近的安置主要采取水库在湖北秭归,兴山,巴东县的生态农业安置移民的安置在湖北省农业
⑵城六区重庆市生态移民安置的最初期限在江津,合川,铜梁,垫江,梁平,永川,在湖北省和生态移民初步的草埠湖,江汉平原国营农场的农业安置的地方。
⑶在重庆市外生态移民农业安置,推荐的协调国务院,被放置在受益三峡工程的长江流域,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安徽,浙江,上海和其他七个省份的城市,国营农场或农村。<BR / ⑷摄入重庆市,湖北省,安排就业能力或潜力安置在小城镇集镇。
⑸计划有序组织了大量的生态移民劳务输出到沿海和沿江地区安置。
>
2.4.2安置模式
2.4.2.1农业安置
农业安置主要集中安置,分散安置和搬迁安置三种安置方式:<BR / ⑴集中安置
①农村居民点建设。征用,出租,互换,如土地,土地承包生态移民业务,继续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移民的权利长期稳定的运行。
②放置在国有农业企业。国有农林牧场和农垦系统企业占地面积的土地产权属于国家,以方便安置生态移民。
③“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国家征用或租赁土地承包到企业,企业发展和建立生产基地,生态移民安置基地。
计划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国家发展企业的一个集中安置约50,000
⑵
生态移民分散安置采取插花分散安置。国家通过征用,出租,转让,如土地,土地承包长期的商业生态移民。
淹没的在三峡库区特点和淹没区,县在库区夷陵区,湖北省和重庆市长寿区需要搬迁的生态移民,在原则上,将各县作为一个单元,实现后靠安置的地方,尽可能多,选择平坦,交通便利,人口较少的农田移民的原行政村的基础上,建设新的家园。
计划分散安置的有关30,000。
⑶安置
农民,以及库区的?生态屏障带和第一分水岭脊线剩下的需要较少生态移民孤岛,山体滑坡避免农民由国务院协调,它的位置有利于长江三峡工程在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安徽,浙江,上海等七省市国营农场或农村地区。
计划安置40000人
2.4.2.2 23行业布局
有一个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30岁以下的在生态移民后,相关的职业培训或技能培训,进工矿企业,贸易,旅游产业和第三产业,餐饮和其他安置。
计划,三产业安置20000。
生态移民2.4.2.3有一定的认识市场经济条件或劳动谋生技能,自我就业的城镇移民安置,由市委,市政府和当地政府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以鼓励他们到城市或乡镇企业,这些移民户通过政府引导,利用自己的专长,镇的小商品集散中心的优势,在企业摆脱依靠职工,为了加快小城镇发展的规模,和之间的差距在缩小城市和农村区,加快城市化进程。
自雇计划到城镇房屋30000人。
2.4.2.4劳务输出安置
计划有序的方式组织了大量的生态移民劳务输出符合条件的沿海和沿江地区安置。输出
计划劳动容纳两万人。
2.4.2.5
教育培训和安置国家采取适当的补贴,组织安排符合条件的,一个年轻的初中学校或教育程度较高的生态移民进入中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通过2 - 3年的学术训练或技能训练,劳动技能谋生,依靠自己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自己的工作。
计划的教育和培训,就业安置1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