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程技术 > 古猿人上海工程技术

古猿人上海工程技术

发布时间:2021-08-13 22:58:23

❶ 〓〓〓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又将会到哪里去〓〓〓

19世纪,在英国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博物学家,发现了一套轰动全世界的生物进化理论,他的名字叫达尔文。
1831年,他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海军“贝格尔”号战舰的环球航行,在南美洲地区整整航行了5年,对热带与亚热带动植物进行了广泛的考察。1836年回国以后,达尔文主要从事科学实验与著述。他根据对生物界大量的观察与实验,认为物种的形成及其适应性和多样性的主要原因在于自然选择,生物为适应自然环境和彼此竞争而不断发生变异。适于生存的变异,通过遗传而逐代加强,反之则被淘汰。归纳起来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达尔文的这套学说,奠定了进化生物学的基础。他还将进化论用于人类发展的思考,阐明了人类在动物界的位置及其由动物进化而来的依据,得出了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结论。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理论,经过一番激烈的学术和宗教的大动荡、大争论后,渐渐被科学界所接受。在以后的岁月里,古生物学家通过对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在达尔文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现代人类起源说。他们认为,人类是古猿经过数百万年的漫长岁月,在万物更迭交替变化中逐渐进化而来的。这一理论,从其他学科,比如胚胎学、比较解剖学。现代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等学科中寻找到了证据。根据这些证据,人们推测地球生物进化的总模式是: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哺乳动物——灵长类动物——猿猴类动物——人类。马克思十分欣赏达尔文的进化论,同时认为,在由猿到人的进化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现代一般认为,人类是由古猿中的一支进化而来的,古猿早在3000多万年以前就已出现在地球上,体形较现代猿类小。考古学通常讲的“腊玛古猿”,大约生活在1400万一1000万年前,身高仅1米多一点,体重在15—20公斤左右。所谓的“南方古猿”,大约生活在距今500万—100万年以前。我们人类就是由南方古猿的一支演化而来的。大约200万—300万年前,南方古猿的一支脱离了古猿类,朝着人类的方向演化。根据化石发现,现在一般将人类脱离古猿后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猿人阶段,大约开始于距今200万—300万年以前,这时的猿人会制作一些粗糙的石器,脑量大约在630—700毫升,会狩猎。晚期猿人化石发现较多,我国发现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猿人(周口店),以及在坦桑尼亚发现的利基猿人,都是这个时期的化石代表。这时的猿人已经很接近现代人,打制的石器也比较多样化,有用于狩猎和劈裂兽骨的砍砸器,用来剖剥兽皮和切割兽肉的刮削器。最有进步意义的是,此时的猿人已经懂得了使用火,并知道如何长期保存火种。猿人阶段一般认为到大约30万年前结束。
第二阶段是占人阶段,或称早期智人阶段。我国已经发现的马坝人(广东)、资阳人(湖北)、丁村人(山西)也都是这一时期发掘的化石代表。古人的特征是脑量进一步增大,已经达到现代人的水平,脑结构比猿人复杂得多,其打制的石器也比猿人规整,有石球和各种尖状的石器,能人工生火,开始有埋葬的习俗,并且不知是为了遮羞还是为了保温,已经开始穿所谓的衣服,不再是赤身裸体。并且在世界的不同地方,古人的体质也开始了分化,出现明显差异。古人生活于大约20万一5万年前。
第三阶段为新人阶段,又称晚期智人阶段。大约开始于5万年以前,新人化石在体态上与现代人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其打制的石器相当精致,器形多样,各种石器在使用上已有分工,并且出现了骨器和角器。新人甚至已会制造装饰品,进行绘画、雕刻等艺术活动。大约在皿万年以前,已经出现了磨制石器。新人又称克鲁马努人,这是因为1868年,在法国西南部克鲁马努地区的山洞里发现了5具骨架,这些骨架与现代人已经很难区分,但比现代人高大。据分析,其生存年代大约在3.1万—4万年以前,被认为是新人的化石代表。我国发现的柳江人(广西)、山顶洞人(北京)化石也属于这个时期的代表。此后,人类便进入了现代人的发展阶段。
不可否认,这个进化体系的完善,许多科学家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不但如此,在维护生物进化论的过程中,不少社会学家,尤其是一些哲学家也作出了许多贡献。由于这些杰出人物的努力,生物进化论成了当今世界不可动摇的理论之一。
但是,无论有多少人来维护它,它始终不过是一种假设而已,而且是世界众多假设中的一种,我们应该始终牢记一句话,这句话是马克思说的,他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既然是假设,那么就应该允许别人有探讨的余地,允许别人发表不同的观点。一味地用一种假设去排斥其他假设,这是不科学的,本身是对马克思精神的嘲笑。
那么,以上这套由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生物学家、哲学家共同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体系,它真的牢固吗?

达尔文创建的整个人类进化学说,其中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那就是,当时气候的巨大变迁使森林大片消失,类人猿在这样的情况下被迫从树上下到地面,由猿到人的进化过程就从此开始了。如果这个条件不存在,那么整个人类进化体系就不能成立。
起源于东非大裂谷的南方古猿一直被认为是人类的始祖,“露露”的化石就在此处发现。因此,东非大裂谷自然环境的变迁,成了支撑人类进化学说的关键。科学家称,500万—12万年之前,由于东非气候突然变冷,大片的热带雨林消失了,这就迫使人类的远祖——南方古猿从树上下到开阔的大草原,从四肢攀援到练习用两足行走,于是乎,古猿脱掉身上的兽毛,最后变成了人。
进化论的这个前提只是一个假设,当然许多人都希望这个假设可以成立,以便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类的起源问题。但是,最近一些科学家在东非地区的考察,却使达尔文的人类进化学说中环境变迁这个至关重要的前提一下子变得不存在起来。
美国耶鲁大学金斯顿考古队对东非的地理、气候做了十分细致的考察研究。他们对肯尼亚大裂谷南端的图根山丘的碳化士壤进行了同位素检测,结果发现,自从1550万年以来,大裂谷地区的雨林和草原的混合就跟今天完全相同,根本不存在上述传统所说的气候大变化。要知道,东非古人类的考古化石最上限也不过400万年,也就是说,非洲的古猿竟然可以在虚拟的自然条件之下完成从兽类向人的进化,这是不是太荒唐了?这支考古队在最后的报告中写到:“人类的进化是相当复杂的过程。这(指东非大裂谷地区气候的考察结果)可能迫使我们要寻找其他的因素来解释人类下地行走的原因:为了食物和为了占领更加优越的生态环境;受到其他物种的竞争,等等。”如此说来,人们要想使自己的学说成立,非要迫使东非古猿下地行走不可,不论这些古猿是否愿意,非下来不行,即使不是真的自然环境变迁,我们也要虚拟出一个自然环境变迁的事实出来。看来,我们这套进化理论过分脆弱了,也过分霸道了。
不仅如此,考古学所发现的古化石,是支撑人猿同祖进化理论的主要证据,但正是在这方面,更显示出其脆弱的本性。
首先,现在我们考古中发现的人类化石量极少,越是往前,化石量就越少,考古学家往往根据几颗牙齿或一个、半个头盖骨化石为依据,进行洋洋洒洒地推论,明显证据不足。
1995年初,中国科学院发表了一篇总结性的文章,介绍中国古人类考古50年来的主要成绩。读着这篇文章,明显感觉证据不足。比如,著名的元谋猿人,也就发现了两颗内侧门牙,一左一右;蓝田猿人只有一个下颔骨;丁村人,只有三颗牙齿,一小块头盖骨;马坝人,只有一个不完整的头盖骨;柳江人,只有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四个完整胸椎及五段肋骨;资阳人,只有一块头盖骨,一块完整的硬腭;山顶洞人略多一些,有三个完整的头盖骨,几十颗牙齿和一些脊椎骨。要知道,从元谋猿人到山顶洞人中间有150万年的时间,我们仅凭一点点资料竟然能勾画出人类150万年的发展史,真有些不可思议。你怎么能用一小块头骨就确定它是人还是猿,或者是其他什么东西?无论如何,读着古人类学家给我们的结论,总有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
外国的古人类研究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化石》杂志1995年第一期曾报道,埃塞俄比亚的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会上,科学家展示了大约450万年前人类始祖的化石,命名为南方古猿,其证据:头城后部一小块,耳骨和牙齿的一些碎片。1856年,在德国迪赛尔多夫城附近的尼安德特河谷的一个山洞里,人们发现了一块不完整的头骨和几根腿骨化石,从此,尼安德特人竟然成了早期智人的代名词,虽然后来又有少量发现,但证据乃不充分。
事实上,关于人类进化体系中的化石不完整性,早在19世纪英国的郝胥黎就曾指出过,人类不能直接从猿进化而来,中间存在一个巨大的化石空白区。至今的考古学也同样证实,所谓的新人之后有4万年的化石空白,这4万多年里,正在进化中的猿类跑到哪里去了呢?难道是跑到另外一颗星球去完成进化了吗?实际上,不但是人类,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没有进化中期的化石,为解决这种尴尬,科学家只有提出“突变学说”,即生物的进化不是逐渐完成的,而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突然发生的。但这也是假设,而且更加没有证据。
其次,在考古测定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目前我们考古测定通常使用碳—14测定法,但碳—14很不稳定,年代越远,差距也就越大,在人类化石的测定方面,有的误差几万年或几十万年。比如,元谋猿人170万—100万年,相差了70万年,蓝田猿人115万—75万年,相差了40万年。
还有,关于人类起源的研究时间并不算长,在20世纪初期的时候,一些学者认为,人类大约出现于4000多年以前,后来经过考古发现,把这个年代逐步高移1万年、2.5万,结果定为4万年。再往后,美国科学家提出了10万年说,现在又提出了450万年说,这种大动荡的本身也说明了一些问题,而且在这其中也伴随着相当大的学术争论。
因此,有不少人对这套进化模式持怀疑态度。尽管从猿到人的进化中有许多诸如考古等方面的证据,但仔细分析起来,其中仍不难发现许多问题,如猿人和古人之间的过渡类型是什么?古.人是如何向新人飞跃的?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变化的?为什么缺少中间类型的化石?
有人从进化的角度提出疑问:脊椎动物的四肢都着地,这样分散了脊椎骨的压力,这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是合理的。而人却是直立行走的,直立人的脊椎所承受的压力过分集中,反而不如四肢行走的脊椎动物合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进化呢?它是进化还是退化?
现在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由于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外形上)就是人能直立行走,而动物则是爬行,因此我们总是想尽办法去解释这种区别,由于人比动物要先进得多,因此在解释时,我们总是首先确定这种区别的合理性,总是将这种区别看成是首尾相接的进化证据,这是不是也是一种误区呢?大家都在讨论直立行走的好处,那是因为我们人就是直立行走的,为什么不去分析一下四肢行走的好处呢?
按照一般观念认为,人类手脚的分工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将古猿赶出丛林,从而使前肢进化为手臂。而东非大裂谷地区的考察已经证实,这个前提条件至少在东非是不存在的,那么促使猿人手脚分工的环境又在哪里呢?同时,我们发现,蓝田猿人和山顶洞人,他们生活的地区并不是大平原或草原,而是植物比较茂密的山区,世界其他地区的猿人生活环境也基本与此相类似。而在这种自然条件之下,用四肢行走难道不比只用后肢行走更为有利一些吗?怎么会发生手脚分化的进化呢?
再者,用血浆蛋白分子差异程度的定量测定发现,人与现在的大猿、黑猿最为接近,大约在4000万年以前,人与大猿、黑猿分手。可奇怪的是,经过4000万年漫长的岁月,大猿和黑猿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它们永远属于灵长类哺乳动物,照目前的进化程度看,它们再经过4000万年也不会进化成智人和现代人。如果进化论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那么这个规律应该适合所有生物的进化,既然已经有一支猿类进化为人,那么我们为什么没有发现正在进化的其他猿类呢?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至今没有发现其他猿类进化成人的趋势?为什么地球上只有人类的进化获得了如此速度?
如果从整个地球生物界来考虑,动物的进化虽然在体形上会有很大的不同,但在功能和特点上却是应该有同步进化的特点,看一看我们周围的动物吧!哺乳类动物中有许多特点和功能是相同的,从中可以看出它们是沿着一条本质相同的轨迹在进化。而我们人类却是整个动物界的奇迹,我们进化的轨迹与它们根本不同,简直就是两回事,除了人以外,我们再也找不着直立行走的动物。如果说直立行走标志着动物的进化,那么这种进化就不应该单单反映在人类身上,而在其他动物之间也应该有类似的进化发生,这才符合整个地球动物进化的规律。然而在其他动物中,我们看不到一点点直立行走的趋向,这是为什么呢?如此追问下去,我们人类的进化谱系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生活在地球,对地球自然界生物的进化是有相当直观的认识,进化是为了更好的生存,而自然界里更好生存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呢?跑得快,使你可以有更多机会捕捉到食物,逃避攻击;身子灵巧,可以使你巧妙逃避天敌的进攻;目光敏锐,可以更早发现食物或前来进攻的对手;力气大,可以轻易打败对手,保护自己;爪牙锋利,可以具备极其有效的进攻武器。可我们人类是向这些条件进化的吗?不,不是。进化没有给我们飞快的速度、灵巧的身躯、鹰一般的目光、牛一般的力气、猛虎一样的利爪,我们什么都没有。那么,自然界为什么要如此进化人类呢?这种进化有什么合理性呢?一点都看不出来,可以说,我们人类自从产生以来,就与这个自然社会格格不人,要么我们是错误的,要么自然界是错误的。
时至今日,许多人依然认为,人类的进化是源于自然的压力,这些压力包括洋流、冰川、地轴倾角、气候、生物变化等等。但是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就生活在地球上,与地球上许许多多动物同样经历着来自大自然的各种压力,由于这种压力是共同的,因此由压力引起的变异也应该具有趋同性。可人类的进化道路恰恰与其他动物没有丝毫的相同之处,这又是为什么呢?
如果谈到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智力问题,达尔文的进化论更是左右碰壁,而智力问题又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所在,没有人能够回避得了。
人类的智力来得莫名其妙。智力的发展应该有两个条件:第一是相对艰苦的生活环境,为了生存就需要用更多的智力去获取食物;第二是动物的群居性,群居的动物可以形成一定的社会模式,要求以更高的智力来处理。这两个条件都符合我们人类,我们曾经有过相对艰苦的生活环境,我们也是群居动物。但问题在于,这个理论根本没有普遍性,对许多动物而言,目前的生活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艰苦,人类的捕杀与环境污染就使许多动物快要绝种了,地球上群居动物决不仅仅是人类,连蚂蚁都是群居动物。在这两个条件符合的情况下,其他动物的智力发展水平如何?这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
人种问题也是进化论不好解释的谜案。现在世界上基本有黄、白、黑、棕色四大人种,这四种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就其居住地区来说,黄种人基本在亚洲,白种人基本在欧洲,黑种人基本在非洲,而棕色人种则在澳洲,美洲的印第安人大至属于黄种人系,即蒙古人种。这四色人种的区别不仅仅在肤色上,而且在生理结构方面也有细微的差别。比如说,黑种人血液当中所含红血球就与黄种人不同,它能输送更多的氧气,因而黑种人在运动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黄种人的味觉系统是全世界最发达的,因此中国菜也是五味俱全,花样繁多;而白种人的味觉系统则十分迟钝,只好在吃的方面简单一些了,等等。
如果进化论是正确的,那么这四个人种应该是由四种猿演变而来。然而,进化论又断言,从猿进化到人是自然界中的偶然现象,地球上只有一支猿类进化成了人,所以它不可能普遍适应灵长类的进化模式。这本身不是很矛盾吗?既然已经有一支猿类进化成了人,那么其他猿类为什么不可以进化成人呢?既然只有一支猿类可以进化成人,那么四色人种又是怎么来的呢?如果说有四支不同颜色的猿遗传进化成了四色人种,这本身是违背进化论的,而且我们也找不到地球上曾经存在过黄猿、白猿、黑猿、棕色猿的证据。
如果说四色人种的确是由一支猿进化、变异而来,那么这种变异与自然生存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家知道,依据进化论的观点,生物的变异只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而且惟有适于生存的变异才可以保留下来。那么这支进化中的猿为什么要发生如此变异呢?非洲基本在赤道两侧,乃属于热带地区,如果非洲黑猿要发生变异的话,也应该变异成白人,这样可以反射一些太阳的光线,在物理学上也说得过去,可是非洲人种恰恰是黑色的,这如何解释呢?问题还有,如果说非洲人是黑色的就是符合自然规律,那么美洲印第安人呢?他们一样生活在赤道附近,所接受的紫外线与非洲人一样多,为什么他们不是黑色的呢?再说白种人,现在白种人的老家欧洲,基本在北纬30°以北,已经过了北回归线,像欧洲北部的一些国家,生活的纬度都很高,黑色皮肤不是更可以吸热保温吗?可他们恰恰都是白色的,像冰雪般的颜色,这又是为什么呢?
人种问题不解决,进化论就不可能最后深得人心,就会有更多的人起来反对它。而到目前,还没有一种关于人种问题的解释让人看起来有些道理,难怪日本东京大学的养老孟司教授说:“关于人种的差异,至少可以指出这样或那样的不同,至于为什么同,回答是完全不清楚的。”
近百年来,人们在全世界各地陆陆续续发现了一些十分稀有的人种,而这些人种的存在,本身就是对达尔文人类起源于古猿的批判。
1996年5月7日,《北京晚报》援引了新华社和国际电台的报道:美国科学家在南极洲发现2亿年前的人形化石。无独有偶,法国巴黎大学植物学教授拉坦博士在非洲扎伊尔的原始森林中,发现了一个奇特的人种部落,他们的椎骨都突出体外,有的达几公分,与我们熟知的食肉恐龙的脊椎骨很相似,被称为“恐龙人”。拉坦博士推测,这些人“似乎是从史前爬行动物直接演化而来的”。但她不愿意透露该部落的准确方位,只是说在扎伊尔著名的斯蒂恩莱瀑布西南约480公里的密林中。这些恐龙人的祖先是谁?恐怕不会是猿类吧!因为地球上还没有发现背上长角的猿类。
1958年,美国国家海洋学会的罗坦博士,在大西洋3英里深的海底,拍摄到了一些类似人的奇妙足迹。1968年,美国迈阿密城的水下摄影师穆尼,在海底看见过一个奇怪的生物,脸像猴子,脖子比人长四倍,眼睛像人但要大得多。本世纪30年代,美国南卡来罗纳州比维市郊的沼泽地区,多次发现过“晰蝎人”,它们高达2米,长着一条大尾巴,每只手仅有三根手指,可以直立行走,力气惊人,;能轻易掀翻汽车。这些生活在水中、沼泽中的类人生物,其祖先又是谁呢?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工学院的生理学家韦西在智利安第斯山脉探险时,曾在澳坎基尔查峰海拔6600米处发现了蓝色皮肤的人种。不但在南美洲,人们在喜马拉雅山也曾发现过蓝色皮肤的人种,在非洲的西部地区也有发现。如果按人种来说的话,这是一个全新的人种。
由于达尔文的人类起源学说不能尽善尽美,不能解释人们心中的疑问,因而这套学说遭到世界上许多人的怀疑,尤其是近十几年来,来自科学界的批判就有很多,反达尔文者找到了越来越多的证据,包括化石、人种、自然环境、基因等证据。近些年来,世界范围内人类起源的讨论又逐渐火热起来,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类的起源提出了新的假说。
人类起源于外星人的假设,是近几年来西方最新的一种假设,它是由西方科学家马蒂斯提出来的,其根据是在圣地亚哥发现的一个头骨化石。他研究了这个头盖骨后认为,这具头盖骨所代表的人种,其智力要远远高于我们今天的人类,从而推测这是一个外星人的遗骨,进而提出人类祖先是外星人的假说。他是这样来描绘这一假设的:大约在5万年前,从宇宙的深处来了一群外星人,他们具有高度的智慧。当他们发现地球引力环境不适合他们居住时,他们就选择了地球智力较高的雌猿进行杂交,生产下的后代就是人类,因此,外星人是人类的祖先。
还有一些科学家,根据人类体表特征与海洋生物十分接近的证据,提出人类起源于海洋生物的假说。
近一两年来,还有人主张“大四季”说,他们根据太阳系不停围绕银河运动的事实,假设太阳系围绕银河中心旋转与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样会出现四季变化,称为“大四季”。人类在大四季交换中,根据自然环境的变化,不断改变生存的方式,比如,当夏季来临时,地球就变成了一颗纯水的星球,人类为适应这种变化,慢慢由陆生动物转变为水生动物,这就是人体体表具有海洋生物特征的原因;当夏季结束,秋季来临的时候,地球的水渐渐退去,人类又从海洋生物转变为陆地生物。这是一个很具想象力的假设。
无论哪一种关于人类起源的假说,都有致命的弱点,基本不能自圆其说。这样一来,人类起源之谜,真正成了千古不破的谜团。几千年来人们不断地问:我们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不难看出,现代人类起源的各种假设,从思维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将人类起源的原因归结为地球以外的偶然,即人类不是地球生物自身演变的结果,而是由宇宙深处来的高智慧生物创造的,像外星人创造人类说;一类则坚持认为人类的起源只能从地球自身的发展来考虑,不论怎么变化,人类总是地球生物自身进化的结果,像生物进化论。这两种思维互有道理,又互有弱点。平心而论,人类起源于地球生物自身演变的学说更加占有证据(且不论这种证据是否充分),这也难怪,毕竟生物进化论已经发展了100多年,而其他假设只能在夹缝中挣扎,根本没有形成一股参与的势力。
但是,从历史上而言,人类起源于地球以外的偶然因素的观点更加古老。早在人类的初期,即6000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在思索起源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个全世界性的假设,那就是,人类是由万能的神、万能的上帝创造的。这个假设,在本质上与外星人创造人类说法相同。由此可见,人类思维的发展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它的历史延续性是不可忽视的。
然而,上帝创造人的观点,却被现代科学彻底批判了,因为它是宗教的,因为它是唯心的。正统思想认为,神是原始人凭空想象出来的,既然没有神,那么神造人的说法当然是无稽之谈。

几乎世界所有民族的史前“创世纪”神话篇章中,在解释人类起源时,都说是神创造了人,基督教说是上帝创造了人类,中国神话说是女娲或黄帝创造了人类……那么,就有一个纯技术性的问题:人是可以被制造的吗?
创造与发明是现代人的拿手好戏,从60万年以前(关于石器时代开始的时间,学者们多有争论,二三百万年说证据不足,我认为应坚持60万年说),人类发明第一块石器开始,人类就走上了制造业的道路,我们的文明就是以制造业为基础的。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制造的本领越来越高,我们不但可以制造那些没有生命的东西,像一张床,一部电话机,一台机器,一辆汽车等,我们还可以在生命的基础上再造新的生命。
植物的杂交在生物学上有特殊的优势,它可以综合双亲植物的特点,同时还可以明显高产。在千百年的农业生产当中,人们早已对杂交有了深刻的认识,比如说,现代农业中,为了解决沉重的吃饭压力,农业科学家在育种上首先考虑的是高产问题,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培育,将农作物中的高产基因稳定加强,其次才去考虑有关品质的问题。
苹果有苹果的滋味,梨有梨的味道,千百年来,它们就是以各自的特点生存于地球上。然而,自从有了人类以后,尤其是有了遗传生物学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人们利用先进的遗传技术,把两者的优点集中起来,从此在苹果与梨中间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品种——苹果梨,这就是杂交,在现代农业中,因杂交的后代高产、抗病,而且可以按照人们预想的方式成长、成熟,所以被大力推广。今天我们餐桌上的许多食物都是这样来的,如谷物、瓜果、蔬菜等。现代的农业生物技术让我们吃惊,既能生产像西瓜大小的西红柿,也可以生产像乒乓球大小的甘蓝菜,同时还可以生产带有奶油或巧克力味的各种蔬菜。
曾有这样一则笑话:说是有一个农业参观团去参观一个农场,那些好吹牛的外国人总是夸自己农场中的苹果如何大,谷物如何茂盛,这家农场主听了有气。刚好参观的人走到了一大堆刚摘下的西瓜面前,聪明的农场主故意惊呼一声:哎呀!先生们请注意脚下,不要踩着我刚摘下的葡萄。这则笑话在遗传学里完全可以变成现实。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蛇并不是爬行动物,虽然传说里没有关于蛇的行走姿势,但想来是十分优美的。可是有一次,蛇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大错误,它教唆伊甸园里的亚当和夏娃偷食了善恶果,耶和华知道以后,对蛇说:

“你既做了这事,必就受咒诅,比一切的牲畜禽兽更甚;你必用肚子
行走,终身吃土。我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
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她的脚后跟。”

从此以后,可怜的蛇只好用肚子行走,受各种植物的针刺之苦。

❷ 人类的起源

人类起源于森林变成平原之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古猿进化成人。...............1微观进化,基因突变进化学说,基因突变的癌基因组,导致古猿进化成人,所以现代人类患癌基因年轻化,是正在遗传进化...........2.人类起源于大海理论。人类起源于海洋鱼类的理论。美人鱼双亲DNA计算机微积三维空间结构图纸曲线美的遗传进化方程,进化成曲线美的美女王昭君,西施。形体三维曲线方程数学逻辑进化成美女。DNA计算机三维立体GPS细胞数学定位,防止癌细胞免疫功能遗传退化癌细胞扩散死亡退化为泥土。基因突变的癌基因定时炸弹三观不正癌基因遗传下一代退化。自然选择的30%死亡率淘汰癌基因腐败的癌细胞。基因突变成腐败的癌基因混乱熵物理学,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封建封闭循环系统癌基因遗传下一代,癌基因儿童化遗传退化痛苦泪水,海洋美人鱼妈妈知道学术腐败的癌基因假冒下一代儿童遗传进化材料,美人鱼妈妈看到癌基因儿童化泪水,美人鱼妈妈会伤心欲绝流泪,泪水流向大海?

❸ 野人是否存在

1991年3月30日李建撰写的《神农架“野人”并非大猴子》的文章在《楚天周末》上发表。这篇文章是针对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副院长、副研究员冉宗植写的《神农架“野人”可能是大猿猴》而写的。

李建原是湖北郧阳地委宣传部副部长,他认为神农架野人是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直立古猿或“亦人亦猿”生物,而不是大猴子。任何大猴子都不会直立行走,更不会长时间直立行走。他列举了很多目击者的例子,所反映的野人特征却惊人地一致,特别是都说野人是如人一样直立行走。

此外,考察人员在神农架不断发现的野人大脚印,长达40厘米左右,形状似人脚,但大猴子的脚印绝不会那么大,而且形状也不同。再说,我国科学家通过多次对野人毛发的科学鉴定,包括运用光电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及质子荧光分析法等原子核研究设备以及化学方法,从组织学、形态学特征、毛发中元素含量、血型、角蛋白特征等方面的分析研究,都证明野人的存在,它不同于其他动物,属于接近人、也与人有区别的未知高级灵长类动物。

这些科学鉴定文章,先后分别在《化石》、《自然杂志》上发表。指导并进行这些科学鉴定的有武汉同济医科大学黄光照教授、上海复旦大学华中一教授等。《野人毛发中微量元素的质子荧光分析》一文发表后,新华社就此报道说,“中国科学工作者经过对野人毛发的科学测定后确认,自然界确实存在野人。”多年来,中国鄂西神农架大山区,湖南、四川以及贵州等省不止一次传出发现野人的报道,也在野人活动过的地方找到了野人的毛发。……根据测定结果得出:自然界确实有野人,6根毛发样品中的元素组成既不同于正常人,也不同于一般动物。可以初步得知,野人毛发中的元素含量比值铁、锌约为正常人的50倍,是普通动物的7倍左右。我国科学工作者还对野人毛的血型进行了科学鉴定,测定的两份野人毛,一为A型血,一为AB型血,只有高级灵长类动物和人才有这种血型。

我国有许多科学工作者认为高于现代类人猿、低于现代人的野人有可能存在。

然而,野人到底是否存在,至今仍是一个谜,因为毕竟没有标本、尸骨等说服力强的科学证据。持否定意见的专家们则提出反驳:

(1)如果说有野人存在,为什么找不到一根骨头或它的化石?历史文献也未见有捉到野人的记载。

(2)野人出没的地方未发现过工具,它们不可能是人。

(3)要维持种族的继续生活,必须拥有一个最低基数的种群。但为何未见有群体出现。

(4)目击者全是老乡,没有一个是动物学家或人类学家。

(5)所谓西藏“雪人”,可能是熊。西双版纳的长臂猿、神农架“野人”很可能是马熊,其他目击者看到的是熊以及苏门羚等动物。

相信有野人存在的学者对这5个问题作出这样的回答:

(1)周成王时(约公元前1025~前1005年)州靡国献狒狒。“其形人身……自笑”,“行如人”,“披发”,说明捉到过野人,并被作为贡品。

(2)关于野人的工具问题未有直接证据,正因为这样,所以推断它是巨猿后代。不能说不是人,便不可能有介于人猿之间的、过渡的动物存在。

(3)两个一组的群体,包括雌雄或母幼成组的活体在四川、湖北、广西等地都有发现。

(4)目击者并非完全是老乡,他们中也有新闻记者、生物学者、摄影师、工程技术人员、医生、军人和干部等,至少有3位考察队员曾亲眼看见过。

(5)根据电镜鉴定,搜集到的毛发标本,“其毛小皮形态特征基本上类似于人毛”,与“大猩猩、金丝猴、长臂猿等灵长类动物的毛有较大差异,明显不同于猪、狗熊、绵羊等动物毛的特点”。

1999年新年伊始,由于神农架林区有关部门和某地公司联合推出神农架野人探险活动计划,又引起了神农架有没有野人、要不要大规模狩猎野人的研讨。中科院、北京大学、北京自然博物馆等单位有关的著名科学家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他们中许多人都去过神农架大部分地区,也参加过1977年大规模神农架的科学考察。他们有的遇到送来的野人毛发是人工染色的,有的对毛发进行DNA分析,认为这属于一种灵长类动物,有可能是一种巨猿。因为经过110人考察队的10个月大规模考察,都没有发现任何野人的遗迹,再加上极少数人的弄虚作假行为,一些科学家对神农架野人已作出否定的论断。

也有科学家认为,无论神农架先前有无野人,但现在的环境不允许有野人生存下来,由于神农架林区被破坏得很厉害,野人在那儿很难生存。那儿现在多属针叶林,无法为野人提供食物。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员指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字,甚至一些地方志中的记载,也不足为凭。我们目前需要的是确凿的科学证据。

❹ 为什么会出现“野人”

1991年3月30日李建撰写的《神农架“野人”并非大猴子》的文章在《楚天周末》上发表。这篇文章是针对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副院长、副研究员冉宗植写的《神农架“野人”可能是大猿猴》而写的。

李建原是湖北郧阳地委宣传部副部长,他认为神农架野人是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直立古猿或“亦人亦猿”生物,而不是大猴子。任何大猴子都不会直立行走,更不会长时间直立行走。他列举了很多目击者的例子,所反映的野人特征却惊人地一致,特别是都说野人是如人一样直立行走。

此外,考察人员在神农架不断发现的野人大脚印,长达40厘米左右,形状似人脚,但大猴子的脚印绝不会那么大,而且形状也不同。再说,我国科学家通过多次对野人毛发的科学鉴定,包括运用光电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及质子荧光分析法等原子核研究设备以及化学方法,从组织学、形态学特征、毛发中元素含量、血型、角蛋白特征等方面的分析研究,都证明野人的存在,它不同于其他动物,属于接近人、也与人有区别的未知高级灵长类动物。

这些科学鉴定文章,先后分别在《化石》、《自然杂志》上发表。指导并进行这些科学鉴定的有武汉同济医科大学黄光照教授、上海复旦大学华中一教授等。《野人毛发中微量元素的质子荧光分析》一文发表后,新华社就此报道说,“中国科学工作者经过对野人毛发的科学测定后确认,自然界确实存在野人。”多年来,中国鄂西神农架大山区,湖南、四川以及贵州等省不止一次传出发现野人的报道,也在野人活动过的地方找到了野人的毛发。……根据测定结果得出:自然界确实有野人,六根毛发样品中的元素组成既不同于正常人,也不同于一般动物。可以初步得知,野人毛发中的元素含量比值铁、锌约为正常人的50倍,是普通动物的7倍左右。我国科学工作者还对野人毛的血型进行了科学鉴定,测定的两份野人毛,一为A型血,一为AB型血,只有高级灵长类动物和人才有这种血型。

我国有许多科学工作者认为高于现代类人猿、低于现代人的野人有可能存在。

然而,野人到底是否存在,至今仍是一个谜,因为毕竟没有标本、尸骨等说服力强的科学证据。持否定意见的专家们则提出反驳:

(1)如果说有野人存在,为什么找不到一根骨头或它的化石?历史文献也未见有捉到野人的记载。

(2)野人出没的地方未发现过工具,它们不可能是人。

(3)要维持种族的继续生活,必须拥有一个最低基数的种群。但为何未见有群体出现。

(4)目击者全是老乡,没有一个是动物学家或人类学家。

(5)所谓西藏“雪人”,可能是熊。西双版纳的长臂猿、神农架“野人”很可能是马熊,其他目击者看到的是熊以及苏门羚等动物。

相信有野人存在的学者对这5个问题作出这样的回答:

(1)周成王时(约公元前1025~前1005年)州靡国献狒狒。“其形人身……自笑”,“行如人”,“披发”,说明捉到过野人,并被作为贡品。

(2)关于野人的工具问题未有直接证据,正因为这样,所以推断它是巨猿后代。不能说不是人,便不可能有介于人猿之间的、过渡的动物存在。

(3)两个一组的群体,包括雌雄或母幼成组的活体在四川、湖北、广西等地都有发现。

(4)目击者并非完全是老乡,他们中也有新闻记者、生物学者、摄影师、工程技术人员、医生、军人和干部等,至少有3位考察队员曾亲眼看见过。

(5)根据电镜鉴定,搜集到的毛发标本,“其毛小皮形态特征基本上类似于人毛”,与“大猩猩、金丝猴、长臂猿等灵长类动物的毛有较大差异,明显不同于猪、狗熊、绵羊等动物毛的特点”。

1999年新年伊始,由于神农架林区有关部门和某地公司联合推出神农架野人探险活动计划,又引起了神农架有没有野人、要不要大规模狩猎野人的研讨。中科院、北京大学、北京自然博物馆等单位有关的著名科学家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他们中许多人都去过神农架大部分地区,也参加过1977年大规模神农架的科学考察。他们有的遇到送来的野人毛发是人工染色的,有的对毛发进行DNA分析,认为这属于一种灵长类动物,有可能是一种巨猿。因为经过110人考察队的10个月大规模考察,都没有发现任何野人的遗迹,再加上极少数人的弄虚作假行为,一些科学家对神农架野人已作出否定的论断。

也有科学家认为,无论神农架先前有无野人,但现在的环境不允许有野人生存下来,由于神农架林区被破坏得很厉害,野人在那儿很难生存。那儿现在多属针叶林,无法为野人提供食物。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员指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字,甚至一些地方志中的记载,也不足为凭。我们目前需要的是确凿的科学证据。

❺ 野人的存在有哪些记载

1991年3月30日李建撰写的《神农架“野人”并非大猴子》的文章在《楚天周末》上发表。这篇文章是针对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副院长、副研究员冉宗植写的《神农架“野人”可能是大猿猴》而写的。

李建原是湖北郧阳地委宣传部副部长,他认为神农架野人是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直立古猿或“亦人亦猿”生物,而不是大猴子。任何大猴子都不会直立行走,更不会长时间直立行走。他列举了很多目击者的例子,所反映的野人特征却惊人地一致,特别是都说野人是如人一样直立行走。

此外,考察人员在神农架不断发现的野人大脚印,长达40厘米左右,形状似人脚,但大猴子的脚印绝不会那么大,而且形状也不同。再说,我国科学家通过多次对野人毛发的科学鉴定,包括运用光电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及质子荧光分析法等原子核研究设备以及化学方法,从组织学、形态学特征、毛发中元素含量、血型、角蛋白特征等方面的分析研究,都证明野人的存在,它不同于其他动物,属于接近人、也与人有区别的未知高级灵长类动物。

这些科学鉴定文章,先后分别在《化石》、《自然杂志》上发表。指导并进行这些科学鉴定的有武汉同济医科大学黄光照教授、上海复旦大学华中一教授等。《野人毛发中微量元素的质子荧光分析》一文发表后,新华社就此报道说,“中国科学工作者经过对野人毛发的科学测定后确认,自然界确实存在野人。”多年来,中国鄂西神农架大山区,湖南、四川以及贵州等省不止一次传出发现野人的报道,也在野人活动过的地方找到了野人的毛发。……根据测定结果得出:自然界确实有野人,6根毛发样品中的元素组成既不同于正常人,也不同于一般动物。可以初步得知,野人毛发中的元素含量比值铁、锌约为正常人的50倍,是普通动物的7倍左右。我国科学工作者还对野人毛的血型进行了科学鉴定,测定的两份野人毛,一为A型血,一为AB型血,只有高级灵长类动物和人才有这种血型。

我国有许多科学工作者认为高于现代类人猿、低于现代人的野人有可能存在。

然而,野人到底是否存在,至今仍是一个谜,因为毕竟没有标本、尸骨等说服力强的科学证据。持否定意见的专家们则提出反驳:(1)如果说有野人存在,为什么找不到一根骨头或它的化石?历史文献也未见有捉到野人的记载。

(2)野人出没的地方未发现过工具,它们不可能是人。

(3)要维持种族的继续生活,必须拥有一个最低基数的种群。但为何未见有群体出现。

(4)目击者全是老乡,没有一个是动物学家或人类学家。

(5)所谓西藏“雪人”,可能是熊。西双版纳的长臂猿、神农架“野人”很可能是马熊,其他目击者看到的是熊以及苏门羚等动物。

相信有野人存在的学者对这5个问题作出这样的回答:(1)周成王时(约公元前1025~前1005年)州靡国献狒狒。“其形人身……自笑”,“行如人”,“披发”,说明捉到过野人,并被作为贡品。

(2)关于野人的工具问题未有直接证据,正因为这样,所以推断它是巨猿后代。不能说不是人,便不可能有介于人猿之间的、过渡的动物存在。

(3)两个一组的群体,包括雌雄或母幼成组的活体在四川、湖北、广西等地都有发现。

(4)目击者并非完全是老乡,他们中也有新闻记者、生物学者、摄影师、工程技术人员、医生、军人和干部等,至少有3位考察队员曾亲眼看见过。

(5)根据电镜鉴定,搜集到的毛发标本,“其毛小皮形态特征基本上类似于人毛”,与“大猩猩、金丝猴、长臂猿等灵长类动物的毛有较大差异,明显不同于猪、狗熊、绵羊等动物毛的特点”。

1999年新年伊始,由于神农架林区有关部门和某地公司联合推出神农架野人探险活动计划,又引起了神农架有没有野人、要不要大规模狩猎野人的研讨。中科院、北京大学、北京自然博物馆等单位有关的著名科学家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他们中许多人都去过神农架大部分地区,也参加过1977年大规模神农架的科学考察。他们有的遇到送来的野人毛发是人工染色的,有的对毛发进行DNA分析,认为这属于一种灵长类动物,有可能是一种巨猿。因为经过110人考察队的10个月大规模考察,都没有发现任何野人的遗迹,再加上极少数人的弄虚作假行为,一些科学家对神农架野人已作出否定的论断。

也有科学家认为,无论神农架先前有无野人,但现在的环境不允许有野人生存下来,由于神农架林区被破坏得很厉害,野人在那儿很难生存。那儿现在多属针叶林,无法为野人提供食物。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员指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字,甚至一些地方志中的记载,也不足为凭。我们目前需要的是确凿的科学证据。

❻ 人类的起源与生存和生育与梦幻

人类的起源有“一源说”和“多源说”之分。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书中把从猿到人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
(一)攀树的猿群
⒈原上猿
迄今为止,在考古学家所发现的许多古猿化石中,人类最古老的祖先是原上猿(亦称埃及古猿。因在埃及开罗西南的撒哈拉沙漠边缘的法维发现),生活在距今约3500~3000万年前。这种古猿体形像猴,大如家猫,头骨容量大约为30毫升,有32枚牙齿,雄性犬齿大而尖,雌性犬齿比较小,是当时地球上体形最大的哺乳和最高级的动物,也是迄今已知最古老的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
⒉埃及猿
比原上猿进步的是埃及猿。埃及猿的化石在埃及法尤姆渐新世地层中发现,身体不大,脑量小,头骨形状与猴有点相似,后肢比前肢长,有尾巴,很可能像猴一样四肢行走。有32枚牙齿,排列顺序与现代类人猿和人相近。它生活在距今大约2800~2600万年前。“埃及猿具有现代猿和现代人共同的特征,很可能是猿类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林耀华《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0页)。
⒊森林古猿
比埃及猿晚一些的是森林古猿。其化石最早是在1856年法国圣戈当附近的中新统世地层中发现的。由同一地层的动植物遗存说明这种古猿生长在树木茂盛的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以吃树叶和果实为生,故命名为森林古猿,后来在亚、非、欧均有发现。这种猿生活在距今大约2300~1000万年前,是林栖动物,还没有直立行走的特点,但在攀缘时前后肢已经有了不同用途,为手脚分化创造了条件。
原上猿、埃及猿和森林古猿因成群在树上生活,称为“攀树的猿群”(恩格斯语),“人类学家认为它们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
共同祖先”(崔连仲《世界史》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页)。
(二)正在形成中的人
⒈腊玛古猿
近年来有许多学者根据新考古资料,不断提出:人类是由埃及猿开始与现代类人猿分道扬镳的。由埃及猿开始分为两支:一支继续留在树上,通过森林古猿发展为现代类人猿,成为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长臂猿的祖先;另一支则被迫下到地上,通过腊玛古猿、南方古猿这一阶段,经过漫长劳动,进化成人。
腊玛古猿首次发现于印度北部西姆拉低山区哈里塔良格尔的中新世后半期或上新世前半期的地层中,它比森林古猿更进步。后来在欧洲、非洲的肯尼亚以及我国云南开远县的小龙潭、禄丰县的石灰坝等地也有发现。腊玛古猿生存的年代大约在1400~800万年之前。据考证它们的齿成弧形,吻部后缩,比较短,不像猿类那样向前突出,身高一米多,脑量约300毫升,在地面觅食,能够直立行走,可能有说话的能力,其特点已近似于人。
腊玛古猿过着群居生活,每个群体大约有二、三十名成员,没有婚姻和家庭,只有杂乱的性交关系,他们虽然已经知道使用天然工具,但不会制造劳动工具,因而称之为正在形成中的人。
⒉南方古猿
腊玛古猿大约在550~400万年前发展为南方古猿,简称南猿。其化石是1942年在南非的阿扎尼亚金伯利市以北80公里的塔昂火车站附近山洞中首次发现的,此类化石在非洲、亚洲(包括我国)也发现多处。大多数学者肯定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科化石。其生存年代是在上新世晚期至更新世早期之间,大约距今400~100万年。
南猿又分为南猿纤细种和南猿粗壮种。南猿纤细种颌突出,没有下颏,头盖骨低平,额向后倾,外貌很像猿,脑量可达600毫升,颅腔内膜沟回较复杂,眉骨脊不甚发达,牙齿构造和排列方式等均与人的特征很接近,已经能够直立行走。南猿粗壮种不会制造工具,未能转变成人,大约到100万年前后就灭绝了。
(三)完全形成的人
⒈发展阶段
根据我国人类学家研究,完全形成的人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早期猿人。所谓早期猿人,指的是刚刚由古猿转变为人的猿人,他们的化石是1475年在坦桑尼亚北部伽鲁西河流域莱托利地层中发现的,距今377~359万年前,处在旧石器时代早期。他们已经具备了人的基本特征:能够直立行走,会交谈,已经学会制造原始的木器或砾石工具,脑量大增。
第二阶段晚期猿人,也就是我国学者过去所说的猿人,即学名所说的“直立人”。生存年代大约距今180~230万年前,处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其化石相当丰富,迄今发掘最早的是1981年在爪哇特里尼尔附近地表下十五米处的头盖骨化石和一颗牙齿化石。由于他们已经能够直立行走,会使用石器,所以称为“直立猿人”。在我国北京的周口店、陕西的蓝田、云南的元谋以及亚、非、欧等地也有发现。
第三阶段早期智人,也就是过去长期所谓的尼人或古人,他们是由直立人进化而来。称为尼人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化石最先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城附近的尼安德特山洞中发现的。生存年代大约距今30~5万年前,处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其化石在亚、非、欧三洲的许多地区均有所发现,在我国最有代表性的是山西丁村人、广东的马坝人和湖南的长阳人。这一时期他们的体质特征与现代人已十分相近,脑量达1350~1750毫升,智力有较大发展,有的人可以活到40~50岁。到距今5万年前后,早期智人终于发展、演变为晚期智人。
第四阶段晚期智人,也就是过去学者所说的智人、新人、真人或克人。生活在距今4、5~1万年前。之所以称为克人是因为这类化石最先发现于法国克鲁马农洞之中。
晚期智人的体质有了明显进步,大脑相当发达,山顶洞人的3个头骨脑量分别为1500、1380和1300毫升,柳江人的脑量为1486毫升,都在现代人脑量变化范围内,脑内动脉支也接近现代人。他们已有很高的智慧,除了对石器进行精加工外,还制作了不少骨器和角器;他们不仅能够捕捉野兽,而且已经有了相当好的捕鱼技术;还能建筑房屋,生产装饰品,男女分工明确,女性为氏族的中心。他们不断迁徙,在迁徙过程中与定居于洞穴的尼人经常发生冲突,大约在28000年前综合素质超过尼人,大约在27000年前尼人消失。
晚期智人分布更加广泛,不仅分布在亚、非、欧,而且还分布于大洋洲和美洲,在我国分布也很广泛,已发现含晚期智人化石点38处,在华南有广西的柳江人和麒麟山人;西南有四川的资阳人,云南的丽江人;在华北有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内蒙古河套人;在东北有吉林的榆树人;在华东有江苏泗洪的下草湾人、浙江的建德人、台湾的左镇人,山东的新来人;西北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南边缘、青海柴达木盆地和西藏北部高原也有多处旧石器遗存发现。
⒉种族
处在早更新世的人,由于许多原因加之经受着各种不同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寒、暑、燥、温)阳光、水土、食物诸方面因素的影响,人在不断地进行自身调节,以达适应之目的,出现了种族。人类学家根据现今世界上人的肤色、发形、发色、血型、指纹、掌纹、牙齿等特征把人类分为三大人种: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黄种人约占全球人口的37%左右;白种人约占全球人口的54%左右;黑种人约占全球人口的8.5%左右,其他人种约占全球人口0.5%左右。我国居民属于黄色人种的东亚支系。“从人类化石可以看出,自早更新世的元谋人,到中更新世的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等已显示出黄种人的特征;到晚更新世的浙江人、山顶洞人时,种族特征已经基本形成。这大概经过一百多万年演变。”(宋兆麟、黎家芳、杜耀西《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第120页)“我国是黄种人的主要发祥地”(同上书,第120页),世界各人种在生物学上同属一个物种,并有共同的祖先,(宋原放主编《简明社会科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17页)。种族没有优劣之别。
⒊人类大迁徙
美国加洲大学的学者认为世界上最早的现代人都是由生活在非洲的一个小部落进化而来,后来又分散到世界各地。“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和密执安大学的科学家认为‘现代人的确进化自非洲的一个部落,但其进化过程并非是20万年,而至少是100万年’。”(杨言主编《世界五千年神秘总集》西苑出版社,第4页),“我国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金力、卢大儒等科研人员通过对12217个东亚人进行检测,检出3个来源于非洲人的遗传标志,通过y染色体上的甘核苷酸多态位点(SNP)分析,发现这些东亚人群中无一例外地带有非洲人的遗传基因和标志,从而为东亚人群的非洲起源提供了强有力的遗传学证据。”(《中国青年报》2003年4月7日“破解东亚人群起源之谜获重大突破”。
迁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存,生育是为了永远的生存,幻想是为了明天更幸福的生存。

❼ 做文化石的古猿人是哪里的公司

楼主你好,古猿人集团其前身为上海古猿人石材有限公司,成立于上世界90年代初,以“让建筑更艺术,更生态”为使命,凭借着技术领先的产品和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实现了快读发展。集团总部设在上海,拥有国内实力最强的文化石研发中心和生态建筑科普馆。古猿人集团旗下拥有上海、天津、广东、河南、重庆、沈阳和安徽七个生产基地,总占地600亩,日产能超过3万平方米。年产能达1000万平米以上,产能及产量均占世界第一。截止2013年底,集团员工总数已达1700多人。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谢谢采纳。

❽ 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人类社会有什么影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是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于1990年正式启动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我国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一预算达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按照这个计划的设想,在2005年,要把人体内约20,000--25,000个基因的密码全部解开,同时绘制出人类基因的谱图。换句话说,就是要揭开组成人20,000--25,000个基因的30亿个碱基对的秘密。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计划并称为三大科学计划。被誉为生命科学的"登月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英语: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是一项规模宏大,跨国跨学科的科学探索工程。其宗旨在于测定组成人类染色体(指单倍体)中所包含的30亿个碱基对组成的核苷酸序列,从而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并且辨识其载有的基因及其序列,达到破译人类遗传信息的最终目的。基因组计划是人类为了探索自身的奥秘所迈出的重要一步,是继曼哈顿计划和阿波罗登月计划之后,人类科学史上的又一个伟大工程。截止到2005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测序工作已经完成。其中,2001年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发表(由公共基金资助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和私人企业塞雷拉基因组公司各自独立完成,并分别公开发表)被认为是人类基因组计划成功的里程碑。

基因图谱的意义

在于它能有效地反应在正常或受控条件中表达的全基因的时空图。通过这张图可以了解某一基因在不同时间不同组织、不同水平的表达;也可以了解一种组织中不同时间、不同基因中不同水平的表达,还可以了解某一特定时间、不同组织中的不同基因不同水平的表达。

人类基因组是一个国际合作项目:表征人类基因组,选择的模式生物的DNA测序和作图,发展基因组研究的新技术,完善人类基因组研究涉及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培训能利用HGP发展起来的这些技术和资源进行生物学研究的科学家,促进人类健康。

折叠编辑本段其他资料

折叠对人类疾病基因研究的贡献

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是人类基因组中结构和功能完整性至关重要的信息。对于单基因病,采用“定位克隆”和“定位候选克隆”的全新思路,导致了亨廷顿氏舞蹈症、遗传性结肠癌和乳腺癌等一大批单基因遗传病致病基因的发现,为这些疾病的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对于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神经精神类疾病(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基因疾病是目前疾病基因研究的重点。健康相关研究是HGP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相继提出:“肿瘤基因组解剖计划”“环境基因组学计划”。

折叠对医学的贡献

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和基于基因组知识的治疗、基于基因组信息的疾病预防、疾病易感基因的识别、风险人群生活方式、环境因子的干预。

折叠对生物技术的贡献

物理图谱的发展而清除。然而,剩余的障碍仍然是艰难的。

所有这些将随着人类基因组序列草图的实用性而改变。在公共数据库中的人类基因组序列使得候选基因的计算机快速识别成为可能,随之进行相关候选基因的突变检测,需要在基因结构信息的帮助。

现在,对于孟德尔遗传疾病,一个基因的搜索在一个适当大小的研究小组经常在几个月实现。至少30个疾病基因直接依赖公共提供的基因组序列已经定位克隆到。因为大多数人类序列只是在过去的12个月内得到,可能许多类似的发现还没有出版。

另外,有许多案例中,基因组序列发挥着支持作用,例如提供候选微卫星标识用于很好的遗传连锁分析。(2001年中国上海和北京科学家发现遗传性乳光牙本质Ⅱ型基因)

基因组序列对于揭示导致许多普通的染色体删除综合症的机制同样有帮助。在几个实例中,再发生的删除被发现,由同源体重组合在大的几乎同一的染色体内复制的不等交叉产生。例子包括在第22条染色体上的DiGeorge/ velocardiofacial综合症区和在第7条染色体上的Williams-Beuren综合症的重复删除。

基因组序列的可用性同样允许疾病基因的旁系同源性的快速识别,对于两个理由是有价值的。首先,旁系同源基因的突变可以引起相关遗传疾病。通过基因组序列使用发现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是色盲(完全色盲)。

CNGA3基因,编码视锥体光感受器环GMP门控通道的a亚单位,显示在一些色盲家系中存在突变体。基因组序列的计算机检索揭示了旁系同源基因编码相应的b亚单位,CNGB3(在EST数据库中没有出现)。CNGB3基因被快速认定为是其他家系的色盲的原因。另一个例子是由早衰1和早衰2基因提供的,它们的突变可能导致Alzheimer疾病的的早期发生。

第二个理由是旁系同源体可以提供治疗敢于的机会,例子是在镰刀状细胞疾病或β地中海贫血的个体中试图再次激活胚胎表达的血红蛋白基因,它是由于β-球蛋白基因突变引起的。

我们在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和SwissProt 或TrEMBL蛋白质数据库中进行了971个已知的人类疾病基因的旁系同源体的系统检索。我们识别了286个潜在的旁系同源体(要求是至少50个氨基酸的匹配,在相同的染色体上一致性大于70%但小于90%,在不同的染色体上小于95%)。尽管这种分析也许识别一些假基因,89%的匹配显示在新靶序列一个外显子以上的同源性,意味着许多是有功能的。这种分析显示了在计算机中快速识别疾病基因的潜能。

折叠药物靶

在过去的世纪里,制药产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限的药物靶来开发新的治疗手段。最近的纲要列举了483个药物靶被看作是解决了市场上的所有药物。知道了人类的全部基因和蛋白质将极大的扩展合适药物靶的寻找。虽然,仅仅人类的小部分基因可以作为药物靶,可以预测这个数目将在几千之上,这个前景将导致基因组研究在药物研究和开发中的大规模开展。一些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⑴神经递质(5-HT)通过化学门控通道介导快速兴奋响应。以前识别的5-HT3A受体基因产生功能受体,但是比在活体内有小得多的电导。交叉杂交实验和EST分析在揭示已知受体的其他同源体上都失败了。

然而,最近,通过对人类基因组序列草图的低要求检索,一个推定的同源体被识别,在一个PAC克隆中第11号染色体长臂上。同源体显示在纹状体、尾状核、海马中表达,全长cDNA随后得到。这个编码胺受体地基因,被命名为5-HT3B。当与5-HT3A组合成异二聚体中,它显示负责大电导神经胺通道。假定胺途径在精神疾病和精神分裂症的中心作用,一个主要的新的治疗靶的发现是相当有兴趣的。

⑵半胱氨酰基白三烯的收缩和炎症作用,先前认为是过敏反应的慢反映物质(SRS-A),通过特定的受体介导。第二个类似的受体,CysLT2,使用老鼠EST和人类基因组序列的重组得到识别。这导致了与先前识别的唯一的其它受体有38%氨基酸一致性的基因的克隆。这个新的受体,显示高的亲和力和几个白三烯的结合,映射在与过敏性哮喘有关的第13号染色体区域上。这个基因在气道平滑肌和心脏中表达。作为白三烯途径中抗哮喘药物开发中一个重要的靶,新受体的发现有明显的重要的作用。

⑶ Alzheimer疾病在老年斑中有丰富的β-淀粉样物沉积。β-淀粉样物由前体蛋白(APP)蛋白水解生成。有一个酶是β位 APP裂开酶,是跨膜天冬氨酸蛋白酶。公共的人类基因组草图序列计算机搜索最近识别了BACE的一个新的同源序列,编码一个蛋白,命名为BACE2,它与BACE有52%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包含两个激活蛋白酶位点和象APP一样,映射到第21条染色体的必须Down综合症区域。它提出了问题,BACE2和APP过多的拷贝是否有功于加速Down综合症病人的脑部β-淀粉样物沉积。

给出了这些例子,我们在基因组序列中进行系统的识别传统药靶蛋白质的旁系同源体。使用的靶列表在SwissPrott数据库中识别了603个入口,有唯一的访问码。

基础生物学

一个例子是:解决了困扰研究者几十年的一个神秘课题:苦味的分子学基础。人类和其他动物对于某一种苦味有不同的响应(响应的多态性)。最近,研究者将这个特征映射到人类和老鼠中,然后检索了G蛋白偶合受体的人类基因组序列草图上的相关区域。这些研究很快导致了该类蛋白的新家族的发现,证明了它们几乎都在味蕾表达,实验证实了在培养细胞中的受体响应特定的苦基质。

人体基因组图谱是全人类的财产,这一研究成果理应为全人类所分享、造福全人类,这是参与人类基因组工程计划的各国科学家的共识。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在人类基因组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些私营公司争相为其成果申请专利的现象。美国塞莱拉基因公司曾表示,想把一部分研究成果申请专利,有偿提供给制药公司。

找到了一批主宰人体疾病的重要基因

如:肥胖基因、支气管哮喘基因。这类基因的新发现每年都有新报道。这些基因的发现,增进了人们对许多重要疾病机理的理解,并且推动整个医学思想更快的从重治疗转向重预防。例如:湖南医科大学夏家辉教授组于1998.5.28发表克隆了人类神经性高频性耳聋的致病基因(GJB3),这是第一次在中国克隆的基因。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推动下,涌现了几门崭新的学科。如:基因组学(genomics)和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

生物技术的产业化。一批世界级的大公司纷纷把它们的重心转向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产品。这种趋势或潮流也不能不说和人类基因组计划密切相关。

进展与未来

2000年6月26日,参加人类基因组工程项目的美国、英国、法兰西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日本和中国的6国科学家共同宣布,人类基因组草图的绘制工作已经完成。最终完成图要求测序所用的克隆能忠实地代表常染色体的基因组结构,序列错误率低于万分之一。95%常染色质区域被测序,每个Gap小于150kb。完成图将于2003年完成,比预计提前2年。

完成人类基因组序列完成图

⑴ 从当前物理图谱生成的克隆产生完成的序列,覆盖基因组的常染色质区域大于96%。大约1Gb的完成序列已经实现。剩下的也已经形成草图,所有的克隆期望达到8~10倍的覆盖率,大约2001年中期(99.99%的正确率),使用已经建立的和日益自动化的协议。

⑵ 检测另外的库来关闭gaps。使用FISH技术或其他方法来分析没有闭合的Gaps大小。22,21条染色体用这种方式。2003年已经完成。

⑶ 开发新的技术来关闭难度较大的gaps,大约几百个。

基因组序列工作框架图(Working draft):通过对染色体位置明确的BAC连续克隆系4-5倍覆盖率的测序(在BAC克隆水平的覆盖率不应低于3倍),获得基因组90%以上的序列,其错误率应低于1%。工作框架图可用于基因组结构的认识、基因的识别和解析、疾病基因的定位克隆,SNP的发现等。

草图的作用

1、草图,许多疾病相关的基因被识别

2、SNP(人与人之间的区别),草图提供了一个理解遗传基础和人类特征进化的框架。

3、草图后,研究人员有了新的工具来研究调节区和基因网络。

4、比较其它基因组可以揭示共同的调控元件,和其他物种共享的基因的环境也许提供在个体水平之上的关于功能和调节的信息。

5、草图同样是研究基因组三维压缩到细胞核中的一个起点。这样的压缩可能影响到基因调控

6、在应用上,草图信息可以开发新的技术,如DNA芯片、蛋白质芯片,作为传统方法的补充,目前,这样的芯片可以包含蛋白质家族中所有的成员,从而在特定的疾病组织中可以找到那些是活跃的。

2001年2月12日,美国Celera公司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分别在《科学》和《自然》杂志上公布了人类基因组精细图谱及其初步分析结果。其中,政府资助的人类基因组计划采取基因图策略,而Celera公司采取了“鸟枪策略”。至此,两个不同的组织使用不同的方法都实现了他们共同的目标:完成对整个人类基因组的测序的工作;并且,两者的结果惊人的相似。整个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基本完成,为人类生命科学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它对生命本质、人类进化、生物遗传、个体差异、发病机制、疾病防治、新药开发、健康长寿等领域,以及对整个生物学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大意义,标志着人类生命科学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众多的发现

1、分析得知:全部人类基因组约有2.91Gbp,约有39000多个基因;平均的基因大小有27kbp;其中G+C含量偏低,仅占38%,而2号染色体中G+C的含量最多;到目前仍有9%的碱基对序列未被确定,19号染色体是含基因最丰富的染色体,而13号染色体含基因量最少等等(具体信息可参见cmbi 特别报道:生命科学的重大进展)。

2、目前已经发现和定位了26000多个功能基因,其中尚有42%的基因尚不知道功能,在已知基因中酶占10.28%,核酸酶占7.5%,信号传导占12.2%,转录因子占6.0%,信号分子占1.2%,受体分子占5.3%,选择性调节分子占3.2%,等。发现并了解这些功能基因的作用对于基因功能和新药的筛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基因数量少得惊人:一些研究人员曾经预测人类约有14万个基因,但Celera公司将人类基因总数定在2.6383万到3.9114万个之间,不超过40,000,只是线虫或果蝇基因数量的两倍,人有而鼠没有的基因只有300个。如此少的基因数目,而能产生如此复杂的功能,说明基因组的大小和基因的数量在生命进化上可能不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也说明人类的基因较其他生物体更'有效',人类某些基因的功能和控制蛋白质产生的能力与其他生物的不同。这将对我们目前的许多观念产生重大的挑战,它为后基因组时代中生物医学的发展提供新的非凡的机遇。但由于基因剪切,EST数据库的重复以及一些技术和方法上的误差,将来亦可能人类的基因数会多于4万。

4、人类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比例约为1/1250bp,不同人群仅有140万个核苷酸差异,人与人之间99.99%的基因密码是相同的。并且发现,来自不同人种的人比来自同一人种的人在基因上更为相似。在整个基因组序列中,人与人之间的变异仅为万分之一,从而说明人类不同“种属”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5、人类基因组中存在“热点”和大片"荒漠"。在染色体上有基因成簇密集分布的区域,也有大片的区域只有“无用DNA” ——不包含或含有极少基因的成分。基因组上大约有1/4的区域没有基因的片段。在所有的DNA中,只有1%-1.5%DNA能编码蛋白,在人类基因组中98%以上序列都是所谓的“无用DNA”,分布着300多万个长片断重复序列。这些重复的“无用”序列,决不是无用的,它一定蕴含着人类基因的新功能和奥秘,包含着人类演化和差异的信息。经典分子生物学认为一个基因只能表达一种蛋白质,而人体中存在着非常复杂繁多的蛋白质,提示一个基因可以编码多种蛋白质,蛋白质比基因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6、男性的基因突变率是女性的两倍,而且大部分人类遗传疾病是在Y染色体上进行的。所以,可能男性在人类的遗传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7、人类基因组中大约有200多个基因是来自于插入人类祖先基因组的细菌基因。这种插入基因在无脊椎动物是很罕见的,说明是在人类进化晚期才插入我们基因组的。可能是在我们人类的免疫防御系统建立起来前,寄生于机体中的细菌在共生过程中发生了与人类基因组的基因交换。

8、发现了大约一百四十万个单核苷酸多态性,并进行了精确的定位,初步确定了30多种致病基因。随着进一步分析,我们不仅可以确定遗传病、肿瘤、心血管病、糖尿病等危害人类生命健康最严重疾病的致病基因,寻找出个体化的防治药物和方法,同时对进一步了解人类的进化产生重大的作用。

9、人类基因组编码的全套蛋白质(蛋白质组)比无脊椎动物编码的蛋白质组更复杂。人类和其他脊椎动物重排了已有蛋白质的结构域,形成了新的结构。也就是说人类的进化和特征不仅靠产生全新的蛋白质,更重要的是要靠重排和扩展已有的蛋白质,以实现蛋白质种类和功能的多样性。有人推测一个基因平均可以编码2-10种蛋白质,以适应人类复杂的功能。

模式生物:酵母(yeast)、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小鼠(Mus musculus)、拟南芥、水稻、玉米等等其它一些模式生物的基因组计划也都相继完成或正在顺利进行。

目前基因组学的研究出现了几个重心的转移:一是将已知基因的序列与功能联系在一起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二是从作图为基础的基因分离转向以序列为基础的基因分离;三是从研究疾病的起因转向探索发病机理;四是从疾病诊断转向疾病易感性研究。

在后基因组时代,如果在已完成基因组测序的物种之间进行整体的比较、分析,希望在整个基因组的规模上了解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的功能意义,包括基因组的表达与调控、基因组的多样化和进化规律以及基因及其产物在生物体生长、发育、分化、行为、老化和治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都必须发展新的算法以充分利用超级计算机的超级计算能力。

美国和英国科学家2006年5月18日在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上发表了人类最后一个染色体——1号染色体的基因测序。

在人体全部22对常染色体中,1号染色体包含基因数量最多,达3141个,是平均水平的两倍,共有超过2.23亿个碱基对,破译难度也最大。一个由150名英国和美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历时10年,才完成了1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

科学家不止一次宣布人类基因组计划完工,但推出的均不是全本,这一次杀青的“生命之书”更为精确,覆盖了人类基因组的99.99%。解读人体基因密码的“生命之书”宣告完成,历时16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书写完了最后一个章节。

2、疾病基因的定位克隆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直接动因是要解决包括肿瘤在内的人类疾病的分子遗传学问题。6000多个单基因遗传病和多种大面积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基因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及相关基因,代表了对人类基因中结构和功能完整性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疾病基因的克隆在HGP中占据着核心位置,也是计划实施以来成果最显著的部分。

在遗传和物理作图工作的带动下,疾病基因的定位、克隆和鉴定研究已形成了,从表位→蛋白质→基因的传统途径转向“反求遗传学”或“定位克隆法”的全新思路。随着人类基因图的构成,3000多个人类基因已被精确地定位于染色体的各个区域。今后,一旦某个疾病位点被定位,就可以从局部的基因图中遴选出相关基因进行分析。这种被称为“定位候选克隆”的策略,将大大提高发现疾病基因的效率。

3、多基因病的研究

目前,人类疾病的基因组学研究已进入到多基因疾病这一难点。由于多基因疾病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难以从一般的家系遗传连锁分析取得突破。这方面的研究需要在人群和遗传标记的选择、数学模型的建立、统计方法的 改进等方面进行艰苦的努力。近来也有学者提出,用比较基因表达谱的方法来识别疾病状态下基因的激活或受抑。实际上,“癌肿基因组解剖学计划(Cancer Genome Anatomy Project,CGAP”就代表了在这方面的尝试。

展望

1、生命科学工业的形成

由于基因组研究与制药、生物技术、农业、食品、化学、化妆品、环境、能源和计算机等工业部门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基因组的研究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国际上一批大型制药公司和化学工业公司大规模纷纷投巨资进军基因组研究领域,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部门,即生命科学工业。

2、功能基因组学

人类基因组计划当前的整体发展趋势是什么?一方面,在顺利实现遗传图和物理图的制作后,结构基因组学正在向完成染色体的完整核酸序列图的目标奋进。另一方面,功能基因组学已提上议事日程。人类基因组计划已开始进入由结构基因组学向功能基因组学过渡、转化的过程。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可能的核心问题有:基因组的表达及其调控、基因组的多样性、模式生物体基因组研究等。

2)蛋白质组学研究

蛋白质组学研究是要从整体水平上研究蛋白质的水平和修饰状态。目前正在发展标准化和自动化的二维蛋白质凝胶电泳的工作体系。首先用一个自动系统来提取人类细胞的蛋白质,继而用色谱仪进行部分分离,将每区段中的蛋白质裂解,再用质谱仪分析,并在蛋白质数据库中通过特征分析来认识产生的多肽。

蛋白质组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建立蛋白质相互关系的目录。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命活动的基础。组装基因组各成分间的详尽作图已在T7噬菌体(55个基因)获得成功。如何在模式生物(如酵母)和人类基因组的研究中建立自动方法,认识不同的生化通路,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3)生物信息学的应用

目前,生物信息学已大量应用于基因的发现和预测。然而,利用生物信息学去发现基因的蛋白质产物的功能更为重要。模式生物体中越来越多的蛋白质构建编码单位被识别,无疑为基因和蛋白质同源关系的搜寻和家族的分类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信息。同时,生物信息学的算法、程序也在不断改善,使得不仅能够从一级结构,也能从估计结构上发现同源关系。但是,利用计算机模拟所获得的理论数据,还需要经过实验经过的验证和修正。

⑵基因组多样性的研究

人类是一个具有多态性的群体。不同群体和个体在生物学性状以及在对疾病的易感性与抗性上的差别,反映了进化过程中基因组与内、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开展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的系统研究,无论对于了解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还是对于生物医学均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1)对人类DNA的再测序

可以预测,在完成第一个人类基因组测序后,必然会出现对各人种、群体进行再测序和精细基因分型的热潮。这些资料与人类学、语言学的资料项结合,将有可能建立一个全人类的数据库资源,从而更好地了解人类的历史和自身特征。另外,基因组多样性的研究将成为疾病基因组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而群体遗传学将日益成为生物医药研究中的主流工具。需要对各种常见多因素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精神分裂症等)的相关基因及癌肿相关基因在基因组水平进行大规模的再测序,以识别其变异序列。

总之,模式生物体的基因组计划为人类基因组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今后,模式生物体的研究方向是将人类基因组8~10万个编码基因的大部分转化为已知生化功能的多成分核心机制。而要获得酶一种人类进化保守性核心机制的精细途径,以及它们的紊乱导致疾病的各种途径的知识,将只能来自对人类自身的研究。

通过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人类最终将将能够了解哪些进化机制已经确实发生,并考虑进化过程还能够有哪些新的潜能。一种新的解答发育问题的方法可能是,将蛋白质功能域和调控顺序进行重新的组合,建立新的基因网络和形态发生通路。也就是说,未来的生物科学不仅能够认识生物体是如何构成和进化的,而且更为诱人的是产生构建新的生物体的可能潜力。该计划在人类科学史上又竖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这是一项改变世界,影响人类生活的壮举,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伟大意义将愈显昭彰。

叠编辑本

❾ 最古老的人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人类的起源有“一源说”和“多源说”之分。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书中把从猿到人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
(一)攀树的猿群
⒈原上猿
迄今为止,在考古学家所发现的许多古猿化石中,人类最古老的祖先是原上猿(亦称埃及古猿。因在埃及开罗西南的撒哈拉沙漠边缘的法维发现),生活在距今约3500~3000万年前。这种古猿体形像猴,大如家猫,头骨容量大约为30毫升,有32枚牙齿,雄性犬齿大而尖,雌性犬齿比较小,是当时地球上体形最大的哺乳和最高级的动物,也是迄今已知最古老的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
⒉埃及猿
比原上猿进步的是埃及猿。埃及猿的化石在埃及法尤姆渐新世地层中发现,身体不大,脑量小,头骨形状与猴有点相似,后肢比前肢长,有尾巴,很可能像猴一样四肢行走。有32枚牙齿,排列顺序与现代类人猿和人相近。它生活在距今大约2800~2600万年前。“埃及猿具有现代猿和现代人共同的特征,很可能是猿类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林耀华《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0页)。
⒊森林古猿
比埃及猿晚一些的是森林古猿。其化石最早是在1856年法国圣戈当附近的中新统世地层中发现的。由同一地层的动植物遗存说明这种古猿生长在树木茂盛的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以吃树叶和果实为生,故命名为森林古猿,后来在亚、非、欧均有发现。这种猿生活在距今大约2300~1000万年前,是林栖动物,还没有直立行走的特点,但在攀缘时前后肢已经有了不同用途,为手脚分化创造了条件。
原上猿、埃及猿和森林古猿因成群在树上生活,称为“攀树的猿群”(恩格斯语),“人类学家认为它们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
共同祖先”(崔连仲《世界史》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页)。
(二)正在形成中的人
⒈腊玛古猿
近年来有许多学者根据新考古资料,不断提出:人类是由埃及猿开始与现代类人猿分道扬镳的。由埃及猿开始分为两支:一支继续留在树上,通过森林古猿发展为现代类人猿,成为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长臂猿的祖先;另一支则被迫下到地上,通过腊玛古猿、南方古猿这一阶段,经过漫长劳动,进化成人。
腊玛古猿首次发现于印度北部西姆拉低山区哈里塔良格尔的中新世后半期或上新世前半期的地层中,它比森林古猿更进步。后来在欧洲、非洲的肯尼亚以及我国云南开远县的小龙潭、禄丰县的石灰坝等地也有发现。腊玛古猿生存的年代大约在1400~800万年之前。据考证它们的齿成弧形,吻部后缩,比较短,不像猿类那样向前突出,身高一米多,脑量约300毫升,在地面觅食,能够直立行走,可能有说话的能力,其特点已近似于人。
腊玛古猿过着群居生活,每个群体大约有二、三十名成员,没有婚姻和家庭,只有杂乱的性交关系,他们虽然已经知道使用天然工具,但不会制造劳动工具,因而称之为正在形成中的人。
⒉南方古猿
腊玛古猿大约在550~400万年前发展为南方古猿,简称南猿。其化石是1942年在南非的阿扎尼亚金伯利市以北80公里的塔昂火车站附近山洞中首次发现的,此类化石在非洲、亚洲(包括我国)也发现多处。大多数学者肯定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科化石。其生存年代是在上新世晚期至更新世早期之间,大约距今400~100万年。
南猿又分为南猿纤细种和南猿粗壮种。南猿纤细种颌突出,没有下颏,头盖骨低平,额向后倾,外貌很像猿,脑量可达600毫升,颅腔内膜沟回较复杂,眉骨脊不甚发达,牙齿构造和排列方式等均与人的特征很接近,已经能够直立行走。南猿粗壮种不会制造工具,未能转变成人,大约到100万年前后就灭绝了。
(三)完全形成的人
⒈发展阶段
根据我国人类学家研究,完全形成的人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早期猿人。所谓早期猿人,指的是刚刚由古猿转变为人的猿人,他们的化石是1475年在坦桑尼亚北部伽鲁西河流域莱托利地层中发现的,距今377~359万年前,处在旧石器时代早期。他们已经具备了人的基本特征:能够直立行走,会交谈,已经学会制造原始的木器或砾石工具,脑量大增。
第二阶段晚期猿人,也就是我国学者过去所说的猿人,即学名所说的“直立人”。生存年代大约距今180~230万年前,处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其化石相当丰富,迄今发掘最早的是1981年在爪哇特里尼尔附近地表下十五米处的头盖骨化石和一颗牙齿化石。由于他们已经能够直立行走,会使用石器,所以称为“直立猿人”。在我国北京的周口店、陕西的蓝田、云南的元谋以及亚、非、欧等地也有发现。
第三阶段早期智人,也就是过去长期所谓的尼人或古人,他们是由直立人进化而来。称为尼人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化石最先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城附近的尼安德特山洞中发现的。生存年代大约距今30~5万年前,处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其化石在亚、非、欧三洲的许多地区均有所发现,在我国最有代表性的是山西丁村人、广东的马坝人和湖南的长阳人。这一时期他们的体质特征与现代人已十分相近,脑量达1350~1750毫升,智力有较大发展,有的人可以活到40~50岁。到距今5万年前后,早期智人终于发展、演变为晚期智人。
第四阶段晚期智人,也就是过去学者所说的智人、新人、真人或克人。生活在距今4、5~1万年前。之所以称为克人是因为这类化石最先发现于法国克鲁马农洞之中。
晚期智人的体质有了明显进步,大脑相当发达,山顶洞人的3个头骨脑量分别为1500、1380和1300毫升,柳江人的脑量为1486毫升,都在现代人脑量变化范围内,脑内动脉支也接近现代人。他们已有很高的智慧,除了对石器进行精加工外,还制作了不少骨器和角器;他们不仅能够捕捉野兽,而且已经有了相当好的捕鱼技术;还能建筑房屋,生产装饰品,男女分工明确,女性为氏族的中心。他们不断迁徙,在迁徙过程中与定居于洞穴的尼人经常发生冲突,大约在28000年前综合素质超过尼人,大约在27000年前尼人消失。
晚期智人分布更加广泛,不仅分布在亚、非、欧,而且还分布于大洋洲和美洲,在我国分布也很广泛,已发现含晚期智人化石点38处,在华南有广西的柳江人和麒麟山人;西南有四川的资阳人,云南的丽江人;在华北有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内蒙古河套人;在东北有吉林的榆树人;在华东有江苏泗洪的下草湾人、浙江的建德人、台湾的左镇人,山东的新来人;西北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南边缘、青海柴达木盆地和西藏北部高原也有多处旧石器遗存发现。
⒉种族
处在早更新世的人,由于许多原因加之经受着各种不同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寒、暑、燥、温)阳光、水土、食物诸方面因素的影响,人在不断地进行自身调节,以达适应之目的,出现了种族。人类学家根据现今世界上人的肤色、发形、发色、血型、指纹、掌纹、牙齿等特征把人类分为三大人种: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黄种人约占全球人口的37%左右;白种人约占全球人口的54%左右;黑种人约占全球人口的8.5%左右,其他人种约占全球人口0.5%左右。我国居民属于黄色人种的东亚支系。“从人类化石可以看出,自早更新世的元谋人,到中更新世的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等已显示出黄种人的特征;到晚更新世的浙江人、山顶洞人时,种族特征已经基本形成。这大概经过一百多万年演变。”(宋兆麟、黎家芳、杜耀西《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第120页)“我国是黄种人的主要发祥地”(同上书,第120页),世界各人种在生物学上同属一个物种,并有共同的祖先,(宋原放主编《简明社会科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17页)。种族没有优劣之别。
⒊人类大迁徙
美国加洲大学的学者认为世界上最早的现代人都是由生活在非洲的一个小部落进化而来,后来又分散到世界各地。“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和密执安大学的科学家认为‘现代人的确进化自非洲的一个部落,但其进化过程并非是20万年,而至少是100万年’。”(杨言主编《世界五千年神秘总集》西苑出版社,第4页),“我国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金力、卢大儒等科研人员通过对12217个东亚人进行检测,检出3个来源于非洲人的遗传标志,通过y染色体上的甘核苷酸多态位点(SNP)分析,发现这些东亚人群中无一例外地带有非洲人的遗传基因和标志,从而为东亚人群的非洲起源提供了强有力的遗传学证据。”(《中国青年报》2003年4月7日“破解东亚人群起源之谜获重大突破”。
迁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存,生育是为了永远的生存,幻想是为了明天更幸福的生存。

与古猿人上海工程技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苏州假山景观设计工程 浏览:862
哈尔滨工程造价招聘 浏览:937
建筑工程土建劳务分包 浏览:632
道路监理工程师 浏览:476
安徽工程大学机电学院在本校吗 浏览:370
河北工程大学保研率多少 浏览:287
有学质量工程师的书吗 浏览:479
康乐县建筑工程公司 浏览:569
助理工程师二级 浏览:872
注册安全工程师初级考试时间 浏览:90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题研究 浏览:881
工程造价图纸建模 浏览:888
辽宁恒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浏览:93
实行施工总承包的工程项目 浏览:737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兴趣爱好 浏览:316
密歇根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专业 浏览:388
广西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 浏览:31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考研参考书目 浏览:858
有线电视工程建设管理条例 浏览:270
云南工程监理公司排名 浏览: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