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青藏铁路资料
青藏铁路创造多项世界铁路之最 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
中国人建成了世界上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同时,青藏铁路的建成还刷新了一系列世界铁路的历史纪录。
一、青藏铁路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铁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达960公里,最高点为海拔5072米。
二、青藏铁路也是世界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穿越戈壁荒漠、沼泽湿地和雪山草原,全线总里程达1142公里。
三、青藏铁路还是世界上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铁路穿越多年连续冻土里程达550公里。
四、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山车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车站。
五、海拔4905米的风火山隧道,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冻土隧道。
六、全长1686米的昆仑山隧道,是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
七、海拔4704米的安多铺架基地,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铺架基地。
八、全长11.7公里的清水河特大桥,是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桥。
九、建成后的青藏铁路冻土地段时速将达到100公里,非冻土地段达到120公里,这是目前火车在世界高原冻土铁路上的最高时速。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建设,于2006年7月试运行。(完)
青藏铁路如何保障野生动物自由迁徙
青藏高原是我国珍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为了不影响野生动物自由迁徙,青藏铁路建设单位在沿线建立了33个野生动物通道。
建立野生动物通道,在国外的工程建设中早已实践,甚至采用法律手段加以规范。目前,欧美国家均已制定相当严格的法律、法规,穿越动物栖息地的公路、铁路工程仅有交通部门认可,不通过环保部门的鉴定是无法上马的。
世界各国采取不同的方式为野生动物设置通道:北美偏好为野生动物挖“路下通道”,让蛙、蛇等小型动物走管状涵洞,驯鹿、野羊等大型动物过桥下涵洞;欧洲则更喜欢为大型动物搭建上跨式的“过街天桥”,并在上面种植草木,模拟自然的山坡地形,欧洲人称之为“绿桥”。国际上的一些工程,现在不仅关注大型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还开始考虑为鸟类、昆虫等预设专用通道。
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指挥长黄弟福说,在青藏铁路设计时,为了不影响野生动物的生活和迁徙,对于穿越可可西里、羌塘等自然保护区的铁路线,尽可能采取绕避的方案;同时,根据沿线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迁徙规律等,在相应的地段设置了野生动物通道,以保障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迁徙和繁衍。
据青藏铁路总体设计师李金城介绍,青藏铁路唐北段和唐南段分别设置野生动物通道25处和8处,对于高山山地动物群,主要采取隧道上方通过的通道形式;对于高寒草原草甸动物群,主要采取从桥梁下方和路基缓坡通过的通道形式。建设野生动物通道,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还是首次。
青藏铁路总指挥部的监测表明,藏羚羊已经适应了人工营造的迁徙环境,大批藏羚羊通过野生动物通道自由迁徙。(完)
进藏铁路为何首选青藏线
我国在建设进藏铁路时,有关方面的专家对进藏铁路提出了四个方案,分别为:青海至西藏的青藏线、甘肃至西藏的甘藏线、四川至西藏的川藏线和云南至西藏的滇藏线。那么,进藏铁路为何首选青藏线呢?
据青藏铁路总体设计师李金城介绍,青藏铁路与其他几条进藏铁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首先,青藏铁路建筑里程最短。青藏铁路早在1979年就已经完成了青海省境内西宁市至格尔木市全长845公里的第一期工程。国务院批准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10公里,相对于滇藏线的1960公里、甘藏线的2211公里和川藏线的2015公里,是里程最短的一条。而且,青藏线一期工程的建成和运营为青藏铁路新线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其次,青藏线投资额小,由于青藏线的里程短、地形缓、桥梁隧道少等优势特点,投资额为4条进藏线中最少的一条。按1995年的物价水平测算,青藏铁路投资额不到200亿元人民币,而滇藏铁路静态投资估算为654亿元,甘藏铁路投资为640亿元,川藏铁路投资为768亿元。
青藏铁路建筑地质条件相对较好,工程量最小,工程技术难度已基本解决。从4条进藏线的桥隧长度和密度方面比较,青藏线桥隧相对较少。青藏铁路工程技术方面的高原冻土难题,经过专家们多年来的研究,已经掌握一些基本的解决办法。
另外,青藏线工期也最短,建成后基本能够常年通车。根据专家测算,青藏铁路建成大约需要6年时间,甘藏线和滇藏线均需32年,川藏线则需38年时间。根据青藏公路建设经验,青藏铁路将不会出现其他几条线路因复杂的地质条件而发生的崩塌、泥石流、滑坡、地热等灾害,基本做到常年通车运营。
因此,国家决策者和专家们达成共识,认为青藏铁路里程最短、投资最少、建设速度最快、地质条件最好,青藏铁路应成为进藏铁路的首选。除了工程技术各方面的考虑外,结束西藏自治区无铁路历史,改善藏区交通条件,加快青海、西藏两省区民族经济发展和促进民族团结都是国家首选青藏铁路的重要因素。(完)
青藏铁路建设如何破解三大世界性难题
青藏铁路建设面临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青藏铁路建设者经过4年的不断努力,在破解三大世界性难题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全长1100公里的青藏铁路横跨可可西里和唐古拉山无人区,大部分地区氧气含量仅占海平面的50%左右,极端气温可达-40℃。在高原上生活和工作,随时可能引发危及生命的高原病。
青藏铁路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提出了“先生存,再生产”的口号。青藏铁路沿线建立了三级医疗机构,设立医疗机构115个,上场医务人员600多名,职工生病在半个小时内可以得到有效治疗。
青藏铁路建设创造了人类制氧史上的一大奇观。 沿线建立了17座制氧站,4万名职工每人每天平均强制性吸氧不低于2小时,沿线配置了25个高压氧舱。由于卫生保障有力,全线脑水肿、肺水肿等急性高原病抢救成功率达100%,发病率基本稳定在千分之七左右,未发生一例高原病死亡事故。
青藏铁路穿越550公里的多年冻土地区。冻土是指温度在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土和土壤。冻土在冬天冻结体积膨胀,在夏季融化体积缩小。这两种现象的反复作用,路基就会破裂或塌陷。
专家们创造性地采取了解决冻土施工难题的相应对策:对于不良冻土现象发育地段、线路尽量绕避;对于高温极不稳定冻土区,采取“以桥代路”;在施工中采用了热棒、片石通风路基、片石通风护道、通风管路基、铺设保温板等多项设施,提高冻土路基的稳定性,青藏铁路堪称冻土工程的“博物馆”。
青藏铁路建设专家组组长张鲁新说:“青藏铁路未来大规模出现冻土工程病害的可能性较小,行车速度可达每小时100公里,实现铁道部提出的‘列车在全线运行时间最短、行车设备实现免维修、沿线基本实现无人管理’三大目标大有希望。”
青藏高原是世界巨川大河的发源地,生态环境原始、独特而脆弱。青藏铁路在设计时就注意尽量减少对生态的影响,在自然保护区内,铁路线路遵循“能避绕就避绕”的原则进行规划,青藏铁路施工场地、便道、砂石料场的选址都经反复踏勘确定,尽量避免破坏植被。对植被难以生长的地段,在施工时采用逐段移植的方法。为保障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迁徙和繁衍,全线建设了33个野生动物通道。青藏铁路建设用于环保的投资大约11亿元。
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的调查表明,青藏铁路开工建设以来,青藏高原水环境一直处于良好的保持状态,生态环境未受明显影响。(完)
乘坐高原列车,您能感受什么
2006年7月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后,乘坐未来的高原列车,您能感受到什么?
青藏铁路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达960公里。据青藏铁路总设计师李金城介绍,青藏铁路格拉段一共设有34个车站,这些车站中有9个观光台。每个观光台都会特别建造一个长500米、高1.25米的台子,供乘客远眺近观。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线穿越了昆仑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三大山脉,沿着三江源、湿地、错那湖蜿蜒而过,壮丽的景色无与伦比。设置观光台是铁路建设史上别开生面、富有创意的一笔。如果你乘坐青藏铁路列车观光列车,每到一处胜景还可停下来拍照、逗留。
据青藏铁路公司负责人介绍,青藏铁路从外观上看,路基两侧移植和培植了上千万平方米草皮,成为穿越青藏高原的绿色长廊。同时,车站的建筑、站名和部分隧道充分体现了藏族文化特色,使铁路与沿线优美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开通后的列车在一般路段的时速可达到120公里,冻土地段时速达到100公里。这意味着从青海的格尔木至西藏拉萨,旅客的乘车时间不会超过12小时。
在青藏铁路上运行的机车是特制的,全封闭的列车不仅具有增压、增氧功能,而且可为旅客提供餐饮、民族风情表演和医疗等服务。加拿大庞巴迪公司在中国青岛的合资企业BSP将与南方四车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制造青藏线第一批客车。据庞巴迪公司驻中国首席代表张剑炜介绍,由于要应对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高原列车配置几乎与飞机一样。在每列车里都配备有两套供氧系统,一套通过混合空调系统中的空气,使每节列车含氧量提高23%,另一套系统可以让旅客直接使用独立的接口来吸氧。观光豪华列车有美丽内饰的单人或家庭包间、舒适的可调方向的沙发椅,安装了紫外线防护膜观景车窗,再配上周到的服务,乘客宛如住进五星级酒店。(完
Ⅱ 关于青藏铁路的介绍
青藏铁路创造多项世界铁路之最 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
中国人建成了世界上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同时,青藏铁路的建成还刷新了一系列世界铁路的历史纪录。
一、青藏铁路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铁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达960公里,最高点为海拔5072米。
二、青藏铁路也是世界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穿越戈壁荒漠、沼泽湿地和雪山草原,全线总里程达1142公里。
三、青藏铁路还是世界上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铁路穿越多年连续冻土里程达550公里。
四、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山车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车站。
五、海拔4905米的风火山隧道,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冻土隧道。
六、全长1686米的昆仑山隧道,是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
七、海拔4704米的安多铺架基地,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铺架基地。
八、全长11.7公里的清水河特大桥,是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桥。
九、建成后的青藏铁路冻土地段时速将达到100公里,非冻土地段达到120公里,这是目前火车在世界高原冻土铁路上的最高时速。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建设,于2006年7月试运行。(完)
青藏铁路如何保障野生动物自由迁徙
青藏高原是我国珍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为了不影响野生动物自由迁徙,青藏铁路建设单位在沿线建立了33个野生动物通道。
建立野生动物通道,在国外的工程建设中早已实践,甚至采用法律手段加以规范。目前,欧美国家均已制定相当严格的法律、法规,穿越动物栖息地的公路、铁路工程仅有交通部门认可,不通过环保部门的鉴定是无法上马的。
世界各国采取不同的方式为野生动物设置通道:北美偏好为野生动物挖“路下通道”,让蛙、蛇等小型动物走管状涵洞,驯鹿、野羊等大型动物过桥下涵洞;欧洲则更喜欢为大型动物搭建上跨式的“过街天桥”,并在上面种植草木,模拟自然的山坡地形,欧洲人称之为“绿桥”。国际上的一些工程,现在不仅关注大型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还开始考虑为鸟类、昆虫等预设专用通道。
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指挥长黄弟福说,在青藏铁路设计时,为了不影响野生动物的生活和迁徙,对于穿越可可西里、羌塘等自然保护区的铁路线,尽可能采取绕避的方案;同时,根据沿线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迁徙规律等,在相应的地段设置了野生动物通道,以保障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迁徙和繁衍。
据青藏铁路总体设计师李金城介绍,青藏铁路唐北段和唐南段分别设置野生动物通道25处和8处,对于高山山地动物群,主要采取隧道上方通过的通道形式;对于高寒草原草甸动物群,主要采取从桥梁下方和路基缓坡通过的通道形式。建设野生动物通道,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还是首次。
青藏铁路总指挥部的监测表明,藏羚羊已经适应了人工营造的迁徙环境,大批藏羚羊通过野生动物通道自由迁徙。(完)
进藏铁路为何首选青藏线
我国在建设进藏铁路时,有关方面的专家对进藏铁路提出了四个方案,分别为:青海至西藏的青藏线、甘肃至西藏的甘藏线、四川至西藏的川藏线和云南至西藏的滇藏线。那么,进藏铁路为何首选青藏线呢?
据青藏铁路总体设计师李金城介绍,青藏铁路与其他几条进藏铁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首先,青藏铁路建筑里程最短。青藏铁路早在1979年就已经完成了青海省境内西宁市至格尔木市全长845公里的第一期工程。国务院批准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10公里,相对于滇藏线的1960公里、甘藏线的2211公里和川藏线的2015公里,是里程最短的一条。而且,青藏线一期工程的建成和运营为青藏铁路新线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其次,青藏线投资额小,由于青藏线的里程短、地形缓、桥梁隧道少等优势特点,投资额为4条进藏线中最少的一条。按1995年的物价水平测算,青藏铁路投资额不到200亿元人民币,而滇藏铁路静态投资估算为654亿元,甘藏铁路投资为640亿元,川藏铁路投资为768亿元。
青藏铁路建筑地质条件相对较好,工程量最小,工程技术难度已基本解决。从4条进藏线的桥隧长度和密度方面比较,青藏线桥隧相对较少。青藏铁路工程技术方面的高原冻土难题,经过专家们多年来的研究,已经掌握一些基本的解决办法。�
另外,青藏线工期也最短,建成后基本能够常年通车。根据专家测算,青藏铁路建成大约需要6年时间,甘藏线和滇藏线均需32年,川藏线则需38年时间。根据青藏公路建设经验,青藏铁路将不会出现其他几条线路因复杂的地质条件而发生的崩塌、泥石流、滑坡、地热等灾害,基本做到常年通车运营。�
因此,国家决策者和专家们达成共识,认为青藏铁路里程最短、投资最少、建设速度最快、地质条件最好,青藏铁路应成为进藏铁路的首选。除了工程技术各方面的考虑外,结束西藏自治区无铁路历史,改善藏区交通条件,加快青海、西藏两省区民族经济发展和促进民族团结都是国家首选青藏铁路的重要因素。(完)
青藏铁路建设如何破解三大世界性难题
青藏铁路建设面临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青藏铁路建设者经过4年的不断努力,在破解三大世界性难题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全长1100公里的青藏铁路横跨可可西里和唐古拉山无人区,大部分地区氧气含量仅占海平面的50%左右,极端气温可达-40℃。在高原上生活和工作,随时可能引发危及生命的高原病。
青藏铁路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提出了“先生存,再生产”的口号。青藏铁路沿线建立了三级医疗机构,设立医疗机构115个,上场医务人员600多名,职工生病在半个小时内可以得到有效治疗。
青藏铁路建设创造了人类制氧史上的一大奇观。 沿线建立了17座制氧站,4万名职工每人每天平均强制性吸氧不低于2小时,沿线配置了25个高压氧舱。由于卫生保障有力,全线脑水肿、肺水肿等急性高原病抢救成功率达100%,发病率基本稳定在千分之七左右,未发生一例高原病死亡事故。
青藏铁路穿越550公里的多年冻土地区。冻土是指温度在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土和土壤。冻土在冬天冻结体积膨胀,在夏季融化体积缩小。这两种现象的反复作用,路基就会破裂或塌陷。
专家们创造性地采取了解决冻土施工难题的相应对策:对于不良冻土现象发育地段、线路尽量绕避;对于高温极不稳定冻土区,采取“以桥代路”;在施工中采用了热棒、片石通风路基、片石通风护道、通风管路基、铺设保温板等多项设施,提高冻土路基的稳定性,青藏铁路堪称冻土工程的“博物馆”。
青藏铁路建设专家组组长张鲁新说:“青藏铁路未来大规模出现冻土工程病害的可能性较小,行车速度可达每小时100公里,实现铁道部提出的‘列车在全线运行时间最短、行车设备实现免维修、沿线基本实现无人管理’三大目标大有希望。”
青藏高原是世界巨川大河的发源地,生态环境原始、独特而脆弱。青藏铁路在设计时就注意尽量减少对生态的影响,在自然保护区内,铁路线路遵循“能避绕就避绕”的原则进行规划,青藏铁路施工场地、便道、砂石料场的选址都经反复踏勘确定,尽量避免破坏植被。对植被难以生长的地段,在施工时采用逐段移植的方法。为保障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迁徙和繁衍,全线建设了33个野生动物通道。青藏铁路建设用于环保的投资大约11亿元。
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的调查表明,青藏铁路开工建设以来,青藏高原水环境一直处于良好的保持状态,生态环境未受明显影响。(完)
乘坐高原列车,您能感受什么
2006年7月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后,乘坐未来的高原列车,您能感受到什么?
青藏铁路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达960公里。据青藏铁路总设计师李金城介绍,青藏铁路格拉段一共设有34个车站,这些车站中有9个观光台。每个观光台都会特别建造一个长500米、高1.25米的台子,供乘客远眺近观。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线穿越了昆仑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三大山脉,沿着三江源、湿地、错那湖蜿蜒而过,壮丽的景色无与伦比。设置观光台是铁路建设史上别开生面、富有创意的一笔。如果你乘坐青藏铁路列车观光列车,每到一处胜景还可停下来拍照、逗留。
据青藏铁路公司负责人介绍,青藏铁路从外观上看,路基两侧移植和培植了上千万平方米草皮,成为穿越青藏高原的绿色长廊。同时,车站的建筑、站名和部分隧道充分体现了藏族文化特色,使铁路与沿线优美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开通后的列车在一般路段的时速可达到120公里,冻土地段时速达到100公里。这意味着从青海的格尔木至西藏拉萨,旅客的乘车时间不会超过12小时。
在青藏铁路上运行的机车是特制的,全封闭的列车不仅具有增压、增氧功能,而且可为旅客提供餐饮、民族风情表演和医疗等服务。加拿大庞巴迪公司在中国青岛的合资企业BSP将与南方四车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制造青藏线第一批客车。据庞巴迪公司驻中国首席代表张剑炜介绍,由于要应对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高原列车配置几乎与飞机一样。在每列车里都配备有两套供氧系统,一套通过混合空调系统中的空气,使每节列车含氧量提高23%,另一套系统可以让旅客直接使用独立的接口来吸氧。观光豪华列车有美丽内饰的单人或家庭包间、舒适的可调方向的沙发椅,安装了紫外线防护膜观景车窗,再配上周到的服务,乘客宛如住进五星级酒店。
Ⅲ 青藏铁路的设计和施工过程
青藏铁路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高原地理位置独特,自然条件、地质条件极其复杂,修建铁路面临诸多全新的技术难题,因而制定施工组织方案亦是新的课题。我集团公司承建的第5标段北起昆仑山北麓的西大滩,南至不冻泉,全长47.91 km.在该段施工组织方案制定时,面临两大技术难题:一是线路经过地段均为高海拔地带,海拔高程大于4500 m的地段有近40 km,最高为昆仑山垭口4776 m.低含氧、低气温、低气压及大风速、强辐射、强雷暴的恶劣自然条件使工程施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尤其是严寒缺氧所造成的人机工作效率下降。二是线路全部位于多年冻土区地段,且穿越冻土区边缘的高温冻土地带及融区。该地区多年冻土的退化和融蚀、季节融化层的冻结和融化、不良冻土物理地质现象等均对铁路工程建筑物产生非常大的危害,使得多年冻土区工程建设不仅在设计原则上有别于一般地区,而且对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施工机具配置及检测手段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施工中除采取有效技术措施控制和消除这些危害外,制定科学可行的施工方案,亦是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本文着重阐述五标段的施工组织方案的制定。
1 工程概况
本标段线路穿越西大滩断陷盆地、乱石沟峡谷区、昆仑山垭口、昆仑山垭口盆地及不冻泉河谷地带,地质、地貌、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独特,工程量大。
西大滩断陷盆地:地形平坦,地势开阔,植被不发育,其间小冲沟较发育,第四系地层较厚,多以冲、洪积圆砾土及卵石土为主,为岛状、片状多年冻土区,多年冻土上限2.8 m-3.5 m,厚度5 m-20 m,冻土平均地温高于-0.5℃,以少冰、多冰冻土为主。
昆仑山区:属中支低丘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形起伏大,植被稀少,海拔4500 m-4800 m,以古冰川、现代冰川作用及寒冻风化地貌形态为主,石海、石冰川、冻胀丘、冰椎、融冻泥流、滑坍等不良冻土现象发育,多年冻土上限1.5 m-2.8 m,厚度60 m-120 m,年平均地温-0.5 C°-2.6 C°,属于稳定和基本稳定多年冻土区,高寒冰凉冻土所占比重较大,约48%,且含冰量分布不均匀,冻土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该标段主要工程量大:路基土方在531.40万断面方以上(内多年冻土50.43万断面方);道碴为13.26万m3;各种桥梁32座10764延长米,其中大桥、特大桥为18座,1万延米以上;隧道一座1686延米;涵洞83座,近2000横延米。
本标段工程集中,工程量大,工期紧,于2001年7月1日开工,所有主体工程2002年12月20日达到铺轨条件。
2 施工组织原则
针对本标段工程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施工原则:“抢隧道,抓路基,保桥涵”“多机械,少人工”。
根据总的工期要求,本标段控制工期的工程是昆仑山隧道。在昆仑山隧道施工安排上,要突出一个“抢”字。同时,利用有利季节,抓好路基的填筑和路堑开挖施工,促进桥涵施工。
针对高原特点,特别是缺氧对人的生存构成威胁,人员要精干,多使用机械,少用人工。机械能做的事情坚决不用人工做;内地能做的事情,坚决不到现场做;山下能做的事情,坚决不到山上做。
3 施工组织方案
3.1 组织机构
组建高效精干的指挥机构。设中铁五局(集团)青藏铁路工程指挥部,正副指挥长和总工程师之下设各子公司项目部和各职能部门,组成配置装备精良,技术熟练,敢打硬仗,不怕吃苦的专业队伍。
3.2 施工目标
3.2.1 工期目标
①冻土北界至望昆站 开工日期:2001的7月1日,线下主体工程竣工日期:2002年6月30日。
②望昆站至隧道进口处 开工日期:2001年7月1日,线下主体工程完工日期:2002年10月30日。
③隧道 开工日期:2001年7月1日,主体工程2002年11月完工,2002年12月31日达到铺轨条件。
④隧道出口至不冻泉 开工日期:2002年3月1日,线下主体工程完工日期:2002年10月30日。
⑤全标段竣工日期 全标段竣工日期为2003年7月1日。
3.2.2 质量目标
确保全部工程达到国家、铁道部现行的工程质量验收标准以及青藏铁路验收的有关规定。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站前工程优良率达到90%以上,房建工程优良率达到50%以上,四电工程优良率达到95%以上,全标段创部级优质工程,满足全线创优规划要求,争创国家优质工程。
3.2.3 安全目标
1)杜绝重大伤亡事故;2)控制年负伤率在2‰以下;3)消灭违章指挥、消灭违章操作,消灭惯性事故。
3.3 资源配置
1.人力资源
针对青藏铁路特殊的自然环境,考虑轮换休养等因素,劳动力用工计划按所需劳动力1.3倍系数配置。配足技术管理、科技攻关、医疗保障等人员。
2.机械配置
由于高寒缺氧的不利环境,内燃机械的功率降低现象非常严重,因此应尽量采用电动机械。但目前土石方施工的挖、装、运、碾压机械仅有内燃型,选型时应选用带涡轮增压装置的机型,并配有足够的机械储备能力。由于本标段无电网电源可用,全部采用自发电形式,所以发电机为关键设备之一,在配备和布置上需认真研究解决。
3.生活后勤
制定了《高原施工人员营养指导书》,在格尔木设生活采购站和食品加工食堂,尽量将各种食品生料加工为成品或半成品,减少施工现场烹饪作业程序。严格按人体所需营养进行配餐。各种食品每天由专用冷藏车送往各工点。
4.医疗卫生及防疫
在格尔木设医疗康复中心,负责伤病人员的治疗休养。在昆仑山隧道进口四项目部设医疗急救中心,负责作业人员现场急救工作。并设防疫站负责全体参建人员的防疫及监护工作。
医疗卫生防疫工作的主要措施及工作目标为:
对参建职工进场前进行全面体检和进场后作定期体检;提前进行工地环境交底和医疗保健卫生教育。除在昆仑山隧道进口设医疗急救中心外,分散营地设医疗保健站。以预防和自我保健为主,医疗护理为辅,增强全员抗病保健意识。要对每个职工身体状况跟踪观察记录,医护人员和领导者要掌握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同时按规定缩短工时,尽量以机代人,减轻劳动强度,保护体能。按规定进行劳动保护,科学配制营养膳食,注意防寒保暖,防疫防病,必要时进行补氧和服用增氧药物,要备足急救用品,熟练掌握急救技术。为了维持施工生产的正常进行,队伍实行部份轮换和短期休息,保证不发生冻伤和病亡。尽一切努力把急性高原病控制在3%以下。
Ⅳ 修建青藏铁路时遇到三大世界难题的原因知道哪些
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这三大世界性难题给青藏铁路建设带来了极大困难。
青藏铁路沿线珍稀物种丰富,生态类型独特、原始,环境敏感,一旦破坏很难恢复。
如何破解多年冻土难题?
青藏铁路建设首次采取“主动降温、冷却地基、保护冻土”的设计原则,这对“被动保温”是一场革命。设计中,尽量绕避不良冻土现象发育的地段,遇到高温极不稳定的厚层地下冰冻土地段,采取“以桥梁通过”的办法。施工中,采用片石通风路基、片石通风护道、通风管路基、热棒、铺设保温板等多项措施,提高冻土路基的稳定性,其中不少冻土工程措施都是国内外首创。在青藏铁路上有一种特殊的路基,即在土路堤底部填筑一定厚度片石,上面再铺筑土层的路基。这种长达111公里的“片石层通风路基”为国内首创,它好似散热排风扇,冬季从路堤及地基中排除热量,夏季较少吸收热量,起到冷却作用,可有效保护冻土路基稳定。
青藏铁路建设专家组组长、冻土专家张鲁新教授认为,青藏铁路出现大规模冻土工程病害的可能性比较小,列车时速可达100公里以上,保持全年畅通没有问题。
如何确保建设者人身安全?
青藏铁路沿线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大部分地区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一半左右。高寒缺氧,风沙肆虐,紫外线强,自然疫源多,被称为人类生存极限的“禁区”。如何在严酷的环境下确保建设者生命安全,也是一项世界性难题。
铁道部和卫生部制定了完善的卫生保障措施,使医务人员与施工人员的比例达到1.5%-2%,全线配备常规医疗设备3900多台(件),职工生病在半小时内即送到工地医院得到有效治疗。遵循高原生理规律,所有参建人员在海拔较低的地区“习服”一周后,才准许到工地劳动。限定人员作业时间,采用机械施工,降低劳动强度。为了防止高原缺氧,建设单位在海拔4500米至5100米处创造性地运用高压氧舱,填补了国内外医学空白。在世界上首次进行高海拔地区人工制氧科学研究。在海拔4905米的风火山隧道,研制出每小时生产24立方米高纯度氧气的高原医用制氧设备,并将这一技术总结推广,全线共建大型制氧站17个,有效地改善了作业环境。风火山隧道建设中“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制氧、供氧系统研制与应用”的科技成果,填补了目前世界上高海拔制氧技术的空白。
如何保护野生动物?
为保护青藏高原独特而又极为珍贵的野生动物资源,铁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活动的重点区域,西藏段工程绕避了林周彭波黑颈鹤保护区。对必须经过野生动物活动区域的路段,组织专家研究野生动物保护问题,掌握沿线野生动物分布习性和迁徙规律,尽量减少对它们的干扰。青藏铁路沿线共设置33处野生动物通道,沿线路方向累计宽度近60公里。根据不同动物的迁徙习性,通道被设计为桥梁下方、隧道上方及缓坡平交三种形式。
如何保护高原植被?
建设者采用分段施工、植被移植的方法,先将施工区的草皮切成块,然后用铲车将草皮连同土壤一起搬到草皮移植区,专人负责养护。路基成型后,再把草皮移植恢复到路基边坡上。对昆仑山以南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段,精选适合高原生长的草种,辅以适合的喷播、覆膜等技术,尽力恢复地表植被。在沱沱河、安多、当雄等高海拔地段,进行种植和移植草皮试验,获得成功后在全线推广,开创了世界高原、高寒地区人工植草试验成功的先例。
为保护高原湿地,青藏铁路尽量绕避湿地,必须经过湿地时,一般采取“以桥代路”、多设涵洞、路基基底抛填片石等措施,避免路基地下径流被切割,防止湿地萎缩。
Ⅳ 修建青藏铁路时难度最大的工程是什么隧道的贯通,建设者克服了哪三大困难
修建青藏铁路时难度最大的隧道工程是风火山隧道,建设者克服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科技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