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兰州大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司概况
公司以自动化控制技术为基础,是国内领先的绿色镀膜装备、绿色镀膜新材料装备、聚光太阳能应用系列产品和全电子化铁路信号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和生产商。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在绿色镀膜和智能控制领域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贡献突出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大成股份公司为核心的创新联盟已发展成为独具研、学、产、用无缝连接特色、扎根兰州辐射全国、自主创造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引领若干行业技术进步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公司一直以国家需求为目标,坚持“自主创造核心技术,引领行业技术进步”,注重原始创新,在国内外首先提出并实践了“绿色镀膜”、“绿色镀膜新材料”、“绿色镀膜新能源”、“控制、监督、监测一体化”和“全电子化”等新技术理念与体系,掌握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设计制造出了12个系列的成套装备,其中9套装备是国内首台套或国内最大、最先进装备,引领了表面工程、新材料、太阳能、轨道交通等领域若干行业的技术进步。
2006年公司在国内外首先提出了“绿色镀膜”新技术理念,2007年依托学校和大成公司竞争性申请到“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是科技部首次批准在西北地方高校和中小型企业设立的工程中心,依托单位是公司和兰州交通大学。经过三年艰苦建设,全面完成了建设任务,总共29项考核指标中,有19项超额完成,另10项完成。在13个通过验收的中心中,我们是4个获得优秀成绩的中心之一。12月16日,中心隆重举行了授牌仪式,郝远副省长和科技部高新司领导为工程中心授牌。这是我们公司在十二五及今后,靠创新驱动持续发展中,最优良的资源,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依托公司,联合兰州交通大学,公司还建有甘肃工业交通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聚光太阳能工程研究中心和甘肃省国际太阳能利用技术中心,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省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建有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高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铁路信号控制及调度集中工程实验室三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共有国家级、部省级科研平台9个。2010年1月,公司联合12家企业和高校发起成立“甘肃省绿色镀膜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甘肃省太阳能光热应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成为两个联盟的理事长单位。
2005年公司被评为“甘肃省信息产业20强企业”,2008年被列为甘肃省振兴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循环经济试点企业,连续7年被评为兰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2008年、2010年获得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纳税50强企业”。
近五年,公司共新增承担国家、部、省级科研项目75项,达到纵向科研经费近7000万元。项目全部按期验收,在研项目全部按照预期进度进行。特别是近几年,公司相继获得国家863主题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新增中央投资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
公司共申请国家专利40件,获得授权专利31件,其中发明专利17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中华全国工商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奖励7项,1项成果入选甘肃省十五期间“十大科技成果”,1项项目获得信息产业部十五电子发展基金优秀项目。获得软件著作权证书11项,14项产品被认定为软件产品,有5项产品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
公司将继续在“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绿色镀膜新材料”、“绿色镀膜新能源”、“全电子化计算机联锁系统”四个主攻方向加快工程技术开发的进度,进一步提高工程技术开发、成果转化、辐射、推广和产业化的能力和水平,完善和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使公司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国家和甘肃地方培育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㈡ 兰州交通大学毕业生出过哪些领导
兰州交通大学部分知名校友
黄 民 原铁道部总经济师、发展计划司司长现国家发改委基础产业司司长
郭允冲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部党组成员
耿志修 铁道部副总工程师、铁路重载运输专家
戴晓曙 中组部干部一局巡视员副局长
高晓兵 曾任铁道部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现任山东省委常委、组织部长
聂阿新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院长
董峰贵 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董事长
陈务军 上海交通大学博导,教授
马坤全 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博士导师
徐瑞华 同济大学交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雷乐成 浙江大学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秦世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义亮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荣辉 华南理工大学交通学院教授、博导
张 哲 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系主任博导
拾 兵 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海洋工程系副主任博导
郭进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王在华 世界易经学会(WBCA)荣誉会长兼学术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易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马建军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富生 日本岐阜大学工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石宗利 湖南大学教授、博导
王克海 交通部桥梁科学研究院博导
田长海 北京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王石 深圳万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文一波 北京桑德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张建国 原中华英才网总裁
白中仁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总裁
赵伟民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
周岳溪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水污染控制技术首席科学家
张曙光 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兼运输局局长
鲍继怀 广州市丰凌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
吴力 和光集团总裁
汤建国 青藏铁路公司副总经理
马海民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范多旺 兰州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丁昆 中国铁路编组站自动化领域业界公认的首席专家
陈后金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主任
刘维宁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博导
赵德安 西北民族大学校长 博导
赖远明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博导
张孟喜 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系主任博导
张金荣 杭州地铁公司副总工
谢正光 北京市地铁公司总经理教授级高工
安同祥 早稻田大学教授
陈东安 兰州军区总医院骨科研究所教授
谭忠盛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教授、博导
李向前 深圳市比克电池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杨少林 圳地铁三号线公司总经理
漆宝瑞 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黄西华 中铁二局集团公司董事长
晋志毅 西安铁路局副局长
林兰生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总经理助理
张继民 辰日中国总部总经理
李 宁 中铁二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朱本珍 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光范 海南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
邢 斌 青藏铁路公司副总经理
马步真 天水建筑设计院院长
刘永红 中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继武 中铁隧道局局长
赵立香 甘肃省团省委副书记、党组成员
王猛 中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英龙 京津城际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
姜满金 中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建新 兰州市城市建设设计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拉有玉 兰新铁路新疆公司总经理
刘学良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现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
苏顺虎 铁道部运输指挥中心(运输局)副主任兼运营部主任
孟素荷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张 斌 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董事长、总裁
张锦跃 原西安铁路局党委书记,现铁道部派驻华沙(波兰)铁路合作组织代表,铁路合作组织委员会副主席
方兰珍 原铁道部劳动和卫生司司长,现中国铁道学会常务副秘书长
郭民龙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刘生荣 西安铁路局副局长
郝东周 郑西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朱朝阳 秦皇岛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杜世家 兰州航天石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康 维 南昌铁路局副局长
刘志江 全国铁路总工会生产宣传部部长
高金阳 兰州铁路局副局长
赵 平 兰州铁路局副局长、总工程师
华国贤 昆明铁路局副局长
李尔涛 吉泰物流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汤友富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院长
白晓春 青藏铁路公司党委书记
朱华新 青藏铁路公司副总经理
王在广 乌鲁木齐铁路局副局长
许翌星 江苏山田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宁夏理工学院常务副董事长
汪绍恩 北京巨盛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邢 涛 兰州铁路局副局长
马叶江 乌鲁木齐铁路局副局长
张喜胜 铁十二局集团副总经理
李布英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
张陪众 中铁21局集团公司副局长
吴成福 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武海光 中铁十局集团有限公司副经理
刘登科 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龙援青 中铁二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周孝文 铁道经济规划院副院长
谌良仲美 中环境基金会副总裁
项志敏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权县民 中交二局副总经理
史柏生 中铁三局 副总经理
谢亚伟 河南省建设投资总公司副总经理
刘永红 中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沈荣发 铁三院总工程师
刘林山 中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㈢ 兰州大学有几个系都是什么
学校现有2个校区,14个学院,2个系,2个教学部;有49个本科专业,64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6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9个省级重点学科;有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级工程中心(甘肃省工业交通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物流运输装备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网络测试技术研究中心),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73个研究所(实验中心),其中5个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㈣ 青岛科技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哪个好
青岛科技大学原名沈阳化工学院,他的化工类专业是全国出名的。
兰州交通大学最近好几年确实发展很快的,不论是从硬件还是软件都很不错,尤其在外省的名声很好!由于它是铁道道部直属的大学,所以就业率是相当高,尤其是土木专业。
你可以自己参照着看看,再就是考大学是要报考的是专业,而非看大学的综合实力。另外,青岛地方好,兰州相对偏远。
祝你好运。
㈤ 兰州交通大学有几个校区
就那3个校区
㈥ 国家精密工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中心组建方案
按照国家科技部关于加强产学研的结合,加快成果的二次开发和工程化、产业化进程为要求,根据工具行业的实际情况,成都工具研究所依靠行业骨干厂和重点用户,联合高校与国内外知名企业,以有限责任公司为形式组建了国家精密工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机制,组织全行业的力量为国民经济重点产业服务,推动工具行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工程中心以资产为纽带,把上下游单位的用户联系在一起,把高校、研究所的人才优势和企业的装备优势结合起来,加快成果为二次开发和工程化进程,提高工具行业为国民经济重大项目提供成套先进刀具和高档量仪的能力,把分散引进所形成的加工制造能力组织起来,从研究→开发→生产→使用→服务的各个环节下,全方位地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服务。
㈦ 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的学院简介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的前身电机系,是兰州铁道学院 1958年建校时首批建立的5个系之一。当年招收首批通信、信号本科学生和电力机车专修班学生。随后连续招收6届通信和铁路信号本科学生和2届电力机车本科专业学生。文革期间,1966年~1970年全国高校停止招生,1971年~1976年我系招收了有线通信和铁路信号两专业的工农兵学员。1977年全国恢复高等学校招生,我系继续招收有线通信和铁路信号两本科专业学生,1979年国家教委开始专业调整和学科建设,并开始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1980年我系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79年经铁道部教育司批准创办了自动控制本科专业,并于当年开始招生。针对电机系当时只招收有线通信、铁路信号、自动控制三个本科专业,于1982年更名为电信与自动控制系,简称电信系。1985年经铁道部教育司批准创办了计算机应用本科专业。1992年教育部制定了按大类招生的目录,电信系的铁路信号和自动控制两本科专业,归并为自动化类,按自动化专业招生。1993年原铁路信号专业更名为自动控制专业,原自动控制专业更名为工业自动化专业,简称自动化专业。 2012年9月自动控制专业更名为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第四次修订,专业代码080802T). 1997年全国高等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并对本科专业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实行学校、学院二级管理体系。1999年任恩恩教授等人又创办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1999年电信系更名为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简称信电学院。2002年经甘肃省教育厅批准成功申报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并于2003年开始招生,2003年经甘肃省教育厅批准成功申报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并于2004年开始招生。2003年成功申报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博士点,并于200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随着招生人数和专业设置的不断扩大,到2006年信电学院在校本、专科学生超过3500名,有7个本科专业,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006年6月,学校根据学院的专业特点,为了便于管理,增强办学实力,将信电学院分成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和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两个二级学院。
建校初期,电机系由有线通信专家孙祺荫教授、电机专家姜嘉猷教授、无线电技术专家班冀超教授、铁道信号专家王钟麟教授为代表的京、唐两院等30名教职工组建成立。下设通信、信号、机车、电工4个教研室,由孙祺荫教授任首届系主任,李崇安老师兼任党支部书记。当年招收我系首批通信、信号本科学生50余名,电力机车专修班学生30余名。1959年和1960年扩大招生,通信和信号本科专业各招3个小班,电力机车供电本科专业招1个小班,两年分别招收了196名和233名学生。1960年下半年适逢教学改革和技术革新的“双革”活动,学校从本系和外系58级、59级、60级选调部分学生,成立了“2号”和“3号”专业。1961年遭遇国民经济困难时期,“2号”专业改为信号专业,“3号”专业改为通信专业。
师生们抱着建设祖国的远大志向,奋发向上、艰苦朴素、刻苦钻研、严谨治学,形成了良好的办学校风。1960年至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时,电机系的师生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仍坚持办学。1962年进行专业调整,撤销供电专业,该专业学生转入信号专业学习,随后电力机车专业下马,已招电力机车61级学生全部转入唐院学习。同年,甘肃工业大学下马,部分学生转到电机系学习。当时,正逢学校由天水路老校址迁至安宁区新校址,由于运输工具和能源短缺,全系师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肩扛手抬,将部分教学设备与生活设施步行搬到安宁区新校址。为了度过困难时期,部分师生去兴隆山等地采集橡子、野菜渡荒,其艰难程度令人难以忘怀。在这个期间,师生们发扬延安抗大的精神,自力更生,共同参加了大量的建校劳动和实验室建设工作,为电机系的办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电机系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1964年至1966年全国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电机系60、61、62、63级学生和部分教师奔赴张掖、庆阳、平凉等地参加了这一运动。电力机车专业撤销后,其相关教师十多人调至唐院、株洲电力机车厂和科研所等单位。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止招生,1967年“停课闹革命”,1968年开始“复课闹革命”,在全系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64、65级学生中成立了通信小分队和信号连队,一边进行生产劳动,一边进行实践教学,为64、65级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停课的损失降到最低,使这两届学生在后来的工作中受益匪浅。1971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进大学,从1971年至1976年通信、信号两专业共招收580余名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因文化程度差异很大,从补习必要的基础文化知识入手,突出生产实践,学习专业知识。师生们先后到上海通信工厂等铁路现场进行感性认识,去中卫、平顶山化肥厂专用线、沪宁线等地进行施工,参加陇西纵横制交换机自动故障测试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到酒泉坦克部队进行军训。使这几届学生迅速成长,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实践经验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他们毕业后已成为各个路局、站段和地方部门的骨干力量。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电机系迎来了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批本科生,即通77和信77。1978年秋又招收了通78和信78。学校为了增强师资力量,从各系抽调学生在电机系成立了电子师资班。1979年由班冀超教授等人创办了自动控制本科专业(1993年后改名为工业自动化专业,简称自动化专业)。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1984年开始招收电务干部专科班。1985年由时天保教授等人创办了计算机及其应用本科专业。1988、1989年还为北京联合大学代培了84、85级两届通信和信号本科专业生,1993年春季招生又招收了两个班。从1977年到1997年这二十年里,学校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电信系除了主办四个本科专业外,还办了多路通信、电气技术、计算机应用和自动控制四个专业的专科和电务干部专修班以及成人教育、函授教育。
1997年后全国高等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1999年由任恩恩教授等人创办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02年至2003年信电学院又成功申报了电子科学与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两个本科专业。这时信电学院由1997年前的四个本科专业发展成七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的学生人数由1997年的1700余名发展成3500余名,成为兰州交通大学最大的二级学院。
改革开放,深化教育和教学改革使电信系在专业设置上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在学科学位建设、科学研究、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也得到了迅速成长,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批准,铁路运输自动化与控制学科成为我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此前,班冀超教授已于1980年招收了第一批研究生,班冀超、孙祺荫教授于1981年招收了第二批研究生。铁路运输自动化与控制学科后改名为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并被定为省级重点学科;1995年新增了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998年又新增计算机应用技术和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两个硕士学位授予点;2003年在学科学位建设中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绩辉煌。首先是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04年招收博士研究生;同时,以我院为主联合自控所、运输学院、机电学院共同承建的交通运输一级学科顺利入选为省级学科,其下属的二级学科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也入选为省重点二级学科;同年还新增了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电路与系统等5个硕士点,共计1个博士点和9个硕士点。 在教材建设方面,自1963年班冀超教授编写的晶体管电路教材在学生中讲授以来,深受学生的欢迎,该课程当时在全国也是处于领先地位,促进了我系的教材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系参加了铁道部教育司组织的教学和教材指导委员会,1992年董保生、陈珍两位教授等人主编了集成电路教科书,并由铁道出版社出版;1993年倪侠渔教授参编了电信网络上下册,由西南交大出版社出版,并于1997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截止到2005年我院出版学术专著、译著和高校教材44本;同时,积极参加教改立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六项,二等奖五项;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六项,二等奖五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经过不断的改革更新,使各个专业的教学实验设备齐全,应开出的教学实验完好率在90%以上,并成立了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和专业基础实验中心。在此基础上,还成立了三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即甘肃省高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重点实验室,铁道部通信与自动化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确保了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除建校初期四位教授外,从1977年至1997年改革开放二十年,造就、提升了副教授以上职称39名,其中教授13名,占师资队伍总数的35%以上,职称结构趋于合理;造就、提升了中年教授20名,更值得指出的是硕士生以上学历的教师占师资队伍总数的60%以上,使师资队伍中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更加趋于合理,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电信系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始终坚持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上狠下功夫,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随着科技和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突飞猛进的向前发展,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从1993年至1998年曾先后进行了四次大的教学计划的修订,以后逐年有对教学计划进行了多次修订,目的在于在培养人才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方面狠下功夫,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电信息学生在参加全国性各类比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计89级董占军同学获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迅达杯二等奖,名列全国第四名;计90级冷晗生同学获全国大学生科技发明二等奖;动93级曹韶同学获97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制作大赛奖;控93级黄康同学获铁道部茅以升奖学金;国家四、六级外语考试的通过率逐年提高,平均通过率已达65%以上;学生在参加省级计算机竞赛多次名列榜首;参加国家数学建模竞赛,多名学生获得国家一、二等奖和省的特等奖,一、二等奖;从2001年开始参加每两年一次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连续四次参赛六个队,获国家级二等奖和省特等奖,一、二等奖,名列甘肃省高校榜首。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外,在德智体美等方面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涌现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1994年铁道部团委命名电信系团总支为部先进团总支;计91班团支部为部级先进团支部和全路先进班集体;控95级刘丽英同学被铁道部团委授予先进团员称号;通91级高帆、动91级唐龙、控92级刘金梅三名同学为全路三好学生;信电学院团委从2000年至2005年连续六年被授予甘肃五四红旗团委的称号;2000级朱丹同学获2003年度甘肃省三好学生称号;自动化00-1班获2003年度全省先进班集体称号;信电学院党员学生“三个代表”社会实践服务团获2002年度暑假三下乡社会活动优秀团队;信电学院党员大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三个代表”社会实践服务团获2003年甘肃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自1958年建校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培养全日制本、专科学生近9000人,硕士生200余人,其中不乏在国内外同行内有着重要影响的一批校友。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现有1个博士点(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和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系统分析与集成)。交通运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方向)、控制工程和电气工程3个领域可招收在职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3个本科专业:自动控制(原铁道信号)专业、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原铁道供电)专业。2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1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电工学、计算机控制技术、单片机原理。4个重点课程群:电工学、电力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与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嵌入式系统。
学院设有3个系和1个教研室,即:自动控制系、自动化系、电气工程系和电工学教研室;设有12个研究所:电子与显示技术研究所、综合自动化研究所、铁道信号应用技术研究所、电气工程技术研究所、控制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研究所、城市轨道交通智能控制研究所、计算智能与信息处理研究所、铁道电气化与自动化研究所、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研究所、交通信息技术研究所、先进控制技术研究所;拥有铁道部“通信与自动化”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高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重点实验室。
学院现有教职工9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名,教授14名,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28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75名,7人获甘肃省“555人才工程”和学校“青蓝工程”资助。在校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共350余名,本科生2400余名,自考生670余名。
学院主动适应铁路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加强铁路特色专业建设,开辟了“城市轨道交通信号”、“机车车辆控制技术”、“接触网工程”、“城市轨道交通供电技术”等专业方向,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围绕铁路“高速、重载、安全”的主题,重点扶持特色科研方向和团队,依托“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开展铁路全电子化微机联锁、列车运行控制、机车车辆控制、工业自动化、风力发电控制技术、铁道供电系统、电力牵引及其自动化等方面的科学研究。“ZR-1416-8型大型铝板翘式换热器真空钎接设备计算机测控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国家科委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车站信号微机联锁系统”被列入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铁路车站全电子化模块高原适应性研究”、“新型智能网络化电子引导系统研究与应用”、“计算机联锁系统”、基于软计算的工业控制优化一体化软件平台开发及应用等6项成果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
近三年,学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90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6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兰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编写出版教材15部;科研经费到款额逐年增加,2011年达520余万元;获得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铁道部重点项目。
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扩大专业影响,建立了3个工程硕士教育基地;先后与8个铁路局、1个地铁公司、1个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多个厂家和工程公司成功举办了新技术、专业技术培训;与近30多家单位建立了联系,校企培训合作呈现出铁道信号与电气工程专业并举,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共存,品牌与特色鲜明,质量不断提高,规模逐步扩大的良好局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该校国家级特色专业,专业介绍自动化实验室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气工程学科为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近两年共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铁道部重点课题2项,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发明专利3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厅级奖1项。现有教师1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7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95%。
毕业生可在电力、机械、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交通、仪表、电气化铁路等领域从事与电气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与设计、经济管理等工作,也可在高校(或科研院所)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主干课程:电路分析、电子技术、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监控技术、电力牵引供变电系统、接触网工程、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气测试技术等。
主要专业方向:城市轨道交通供电技术、铁道电气化、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三年级分专业方向) 自动化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为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计算机控制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两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近两年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863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现有教师1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90%。
毕业生可在铁路、电力、机械、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冶金、交通、建筑、新能源等领域从事系统运行、信息处理及控制、试验分析、研制开发与设计、经济管理等工作,也可在高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主干课程:电路分析、电子技术、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及系统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计算机控制技术、运动控制技术、远程监控系统、工业控制网络、检测技术、供电技术、智能控制、控制系统仿真、集散控制技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机车控制技术、风力发电控制技术、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自动化工程管理等。
主要专业方向:工业自动化、机车(车辆)控制、风力发电技术、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三年级分专业方向)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二级学科均为博士和硕士授权点。近两年承担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铁道部重点课题5项,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发明专利5项。现有专职教师2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15人。
毕业生可在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电子、信息、仪表等领域从事系统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与设计、运营维护管理等工作,也可在高校、研究院所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
主干课程:电路分析、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语言、软件基础、硬件基础、单片机等)、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自动控制理论、信号与系统分析、计算机网络、电磁兼容及可靠性理论、铁路信号运营基础、信号基础设备原理、车站信号自动控制、区间信号自动控制、铁路信号远程控制、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编组站综合自动化、计算机联锁系统、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系统等课程。
主要专业方向:铁道信号、高速铁路控制、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三年级分专业方向)
㈧ 范多旺的介绍
范多旺,男,1955年3月生,兰州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聚光太阳能关键组件和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兰州交通大学自动控制研究所所长、甘肃省高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甘肃省国际太阳能利用技术中心主任、甘肃省聚光太阳能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聚光太阳热能产业关键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兰州大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