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关于黄家祠的资料
黄家祠又称黄氏书室,祠堂是中国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在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环城西路36号,是归善县(今惠阳市、惠东县、惠城区、宝安区部分地方)黄氏的祖祠。建于清道光壬寅年(1842),后改为黄氏书室。
布局
黄家祠为三进式院落,左侧另有三进配房以小巷侧门联接,建筑总面积1000平方米。一进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大门两侧次间与明间前面各安放一条弓形石枋,枋下两边使用石质角替,枋上承放石狮,狮上置一斗三升斗拱。花岗石大门高峻雄伟,高3.6米,阔2.05米。大门匾额“黄氏书室”四字,楷书、阴刻,每字50X60厘米;楹联“绩著循良第一”、“家传孝友无双”,行书、阴刻,每字25X40厘米,字体俊逸流畅,有较高的书法价值。入门两侧有须座门墩石一对,通高63厘米、通阔54厘米。联接一、二两进的回廊共有三部分组成,中间硬山式屋顶、前后两间为卷棚式屋顶,此种做法既扩大了前天井的深度,又显得富有变化。卷棚廊梁上安放八边瓜棱与梅花斗组成的联合构件承托檩条,此构件雕刻精巧别致,颇具地方特色。廊房横披装修纹饰丰富多样。整座建筑使用布灰瓦,而用绿色琉璃瓦剪边,显得庄重古朴。建筑内雕刻工艺流畅,所刻石狮传神活现、栩栩如生,木构件驼礅,斗子精巧典雅。墙壁上保存了很多绘有古代贤圣的壁画。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祠堂中堂原供奉黄氏列祖列宗,每年举行春秋二祭(抗日战争前)。春祭在清明节前,秋祭在重阳节前。
黄氏是归善县的大姓,历代人才辈出,据史料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归善县中举290人,其中黄姓中举18人,清末1人中恩进士。有的族人官至州同、州判、知县、县丞、教谕、千总。至近现代,更是人才辈出,族人任师长、专员、县长不乏其人;教授、总工程师等高级职称者更是人数众多。
现状
黄家祠尚存石碑两方,一为清道光壬寅年(1842)创建祠堂对由黄氏嗣孙、举人、龙门县教谕黄彬撰写的“归邑黄氏建祠序”碑;一为民国十六年(1927)的“添入牌位碑”。此两方石碑是人们研究归善县黄姓人源流、分布、族规族例的很好史料。
该祠1990年7月被公布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Ⅱ <<龙门赋>>全文
龙门赋
作者:孙继纲(洛阳辞赋研究会会长)
转自央视国际 时间: 2005-6-14 9:23:37
洛阳龙门,形胜誉甲天下,石窟声蜚寰中,今膺列世界遗产名录,故感之以赋曰:
赫赫天功兮,两山对峙;铮铮神斧兮,一水经中。阙之所成兮,得应龙之伟力;门之所开兮,应牧童之灵声。号伊阙兮,依山水而蜚誉;称龙门兮,赖帝威而流名。
若夫形胜之妙,俨然超尘。巍峨翠黛,峥嵘阙门。穿岸柳以观瀑,临飞泉而聆琴。投望眼以石楼,闻传说以石笋。循雕栏而拾阶,凝婪目而醉人。凌清波而旷心,跨卧虹而怡神。两岸青山兮,接乎碧空;一带秀水兮,连乎苍旻。日耀香山兮,辉洒伊阙;佛居天竺兮,光照龙门。峰生岚兮,常腾氤氲之气;佛有灵乎?时绕雯霭之云。
若夫石窟开凿,源於北魏;洞龛功竣,延至北宋。浩浩乎,历时四百馀载;洋洋乎,凿窟两千有零。洞窟星罗,映先祖之智慧;石龛棋布,展华夏之文明。佛像十万尊,尊尊互异;石塔五十座,座座相迥。碑刻三千,各彰异彩;精品二十,自显独风。
若夫石窟艺术,浑然天成。蔚为大观,蕴涵厚丰。远师印度石刻之艺,近承云岗雕饰之风。上集佛道造像之长,下开拟实塑佛之宗。洞窟排列,参差错落;布局组合,和谐一统。雕刻技艺,娴熟流畅;造像特点,栩然如生。石窟,融南北文化为其体;艺术,树中原风格为其旌。文化造极,四海称颂;艺术登峰,五洲认同。
且夫,缘潜溪而名寺,列钟山之首庭。尊弥陀为主佛,奉教主为神明。礼者摩肩,拜者接踵。吾道天王之雄壮,尔云菩萨之文静。出潜溪而南行,觅石匾之来踪。有隐士曰陈抟,命不凡而题咏。自比为“天岸马”,己喻之“人中龙”。
宾阳三洞兮,释迦居中。褒衣博带兮,袈裟轻盈。迦叶左侍兮,严谨持重;阿难右立兮,温文虔诚。文殊普贤,凝眸若思,心仪妙德;南北二菩,含睇若哂,面驻春风。飞天环穹而翔,衣也飘飘;香音弄琴而歌,声也融融。维摩故事,表以绘画之技;本生传说,达以雕刻之工。太子倡施舍,竟以自身饲虎;帝后重礼佛,亲率臣仆而行。浮雕十神,若鸟若象,若狮若龙;法器十般,如河如山,如火如风。遂良书法,兼娟兼秀;佛龛古碑,垂德垂功。南洞阿弥陀,胸袒慈怀,蚕眉横卧;北洞无量寿,手指天地,尊容自呈。
泱泱万佛兮,不弃一洞之陋;嵬嵬弥陀兮,尽述佛法之竑。魁然壮士兮,力托莲花宝座;虔然弟子兮,静聆佛传真经。绚丽莲花兮,缀熠熠之背光,或含苞,或怒放,或斜依,或婷立,惟妙惟肖;纷呈菩萨兮,委欣欣之芙蓉,或端坐,或翻滚,或嬉戏,或私语,传神传情。南北乐伎兮,挂束胸之绮襦,有吹竽,有弄笛,有击鼓,有弹筝,音韵有异;两厢舞伎兮,著曳地之罗裙,有扭腰,有抚首,有伸臂,有踮足,姿色弗同。洞外观音兮,左执净瓶,右举拂尘,乃雕品之杰作;京剧兰芳兮,左侧凝视,右厢琢磨,扮洛神之成功。
傲然莲花兮,佛界雅品;孑居一洞兮,不落俗尘。主张出世兮,皈依佛门;教化众生兮,永为芳邻。洞南有石罅,於斯可窥一线光天;昔日曾卧龙,由此而腾九重祥云。石牛一溪,旁刊“龙门”两字;郭方二路,史载至善之举。
若夫窟龛规模之大,艺术之精,独奉先一寺。巍然像龛兮,气度恢弘;浩然石雕兮,风韵独成。卢舍中居,鸿颜天就;螺髻上盘,月容世崇。高鼻垂耳,其气似神;细眉长目,其质若瑛。端居莲座,覃思恢恢之佛法;淡赐悦色,俯瞫芸芸之苍生。弟子菩萨兮,左右侍奉,眉清目秀,慈颜善容;天王力士兮,两厢守定,形高体大,威仪雄风。慕大师之韦机,独秉匠心;携无名之工匠,共建奇功。对比夸张,绝艺初试;烘托渲染,极品天成。观者赞曰:斯寺也,神品盖世,久负盛名,颇具大唐之风者焉!
遥遥石窟兮,北魏始凿;浩浩古阳兮,清初易名。本尊释迦兮,雕以石像;继尊老君兮,复以泥形。佛道无奈,不共一洞之瑞气;释迦有幸,重现昔日之尊容。释迦袈裟,如薄丝之将垂;佛教故事,在石壁而欲生。七宝佛塔,嵯峨云峰;清秀飞天,翱翔长空。魏碑书法,形神兼重。结体用笔,隶楷之中。气势刚健,字型端正。极品二十,十九其中。
中医草药,独辟传承蹊径;药方百四,共显驱病神功。动植矿物,因患而组合;丸散膏汤,视痌而调整。辩证施治,堪为行医之要;对症下药,实乃除瘝之铭。咦!是洞也,立意独特,效用显明。留古医应用之宝鉴,纪中医发展之里程。
至乃,或有君已 矣。岂知走马观花,西山尚未尽览;幽室读经,东山更有佳境。譬之东南山麓,有寺看经,释迦涅盘,佛法世承,罗汉念九,寺中有形,摩诃迦叶,为之先导;菩提达摩,乃其后从。年之老少有别,体之胖瘦分明。个有高矮之分,相无情表屡同。端熏炉而礼佛,抚念珠而慎行;捻莲花而睎洁,持锡杖而信诚。气氛肃穆,队列齐整,有似乎佛教仪式,正当进行。
东山有沟兮,万佛相称;北坡有龛兮,观音为名。郡王武重规洞,天授始凿,流翠香山脚下,大功未竟;西方净土变龛,居易捐造,束腰莲花座上,弥陀无声。化佛云头端坐,供菩身侧侍奉。殿阁参差山峦,云气缭绕天空。丝竹之音袅袅,悦以人耳;舞伎之影憧憧,庆以升平。千手观音,深居摩崖像龛;千臂曲伸,宛若孔雀开屏。擂鼓台上,曾留武后履痕;擂鼓洞里,常存万佛尊影。是洞也,顶饰莲花兮,窟作穹窿;周列罗汉兮,壁题谱宗。主佛弥勒兮,背光瑆暎;四面诸佛兮,袈裟朦胧。弥陀佛经,工楷而书;窟龛佛像,禅宗所营。
嗟乎!“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 如寺者,始建兮於北魏,重修兮垂唐功。距香山而守阙,面伊水而采风。景危楼之切汉,仰飞阁之凌空。桥卧廊回,亭立楼耸;竹翠松茂,径幽林静。武 后 巡 幸 ,命 臣,赋咏,袍赐东君,旋易宋公。诗圣居易,爱有独钟,修寺撰文,铭刻寺中。香山居士,结故吏遗老,饮酒连楼廊;少傅白公,邀文坛挚友,赋诗寺前亭。香山古刹,洛中游宴之所;文人学士,络绎不绝其中。佺期吟诗,“北阙峨峨连翠云”;元衡咏句,“钟磬寥寥半碧空”。浩然林端识香气,杜甫月下散清影。韦应物诗赞香山泉,李太白赋写松下风。乐天终留十卷诗,后生常咏万世情。
星移斗转,朝替代更。殿阁时增时损,楼廊时修时倾。及至康熙,再盛芳名。凿石为基,取木作栋。建祠建塔,造殿造亭。旧制非非,故风仍仍。高宗弘历,嵩岳祭奉,归临香山,留诗碑亭;於此怀古,似存大禹旧迹;处斯感今,犹沐洛城新风。
或有寺北白园,长眠乐天;琵琶峰上,诗弦常弹。诗家商隐,为诗圣撰文;宰相白敏,替少傅书丹。爱酒爱诗,得山水之乐而赋之;忧国忧民,於众生有益则谏焉。修香山寺,疏八节滩。谋万丈长裘,愿洛城共暖。名垂青史之上,誉留后人心间。今日白园,景色非凡,政府辟地而护,游人拜谒其墦。竹影摇曳,溪水绵绵;碑庐崔巍,诗廊奂奂。古柏挺拔,翠荫如烟;伊水潺湲,清流若绢。居易其人,由此或知一二;伊阙其景,於斯可窥一斑。
盖云:两山之郁郁兮,一水滢滢。窟龛之琳琅兮,寺庭危耸。倾世之美色兮,无以齐名。任汝之细观兮,随尔详评。
厚积薄发荡气回肠——读孙继纲《龙门赋》有感
作者:陆渴望
读一首好诗,就象喝一盅千年茅台酒,酒不醉人人自醉;看一篇名赋,犹如品一杯极致龙井茶,茶不怡神神自怡。
自古以来,虽然不朽诗篇如大海之水,波澜壮阔,优秀诗人似朗夜苍穹,灿若繁星;但是千古佳赋却像深秋之蝉,音律时断时续,作赋之人更加无源之溪,干涸在即。
在这青黄不接之时,能欣赏到孙继纲先生的力作《龙门赋》,使人大有久旱甘霖洒心田,暗夜明灯亮歧路之感。
初看《龙门赋》,犹如啜苦丁之茗,清肝润肺,去火明目;再瞧《龙门赋》,仿佛赏旷世名画,心胸豁达,极目千里;三品《龙门赋》,宛然饮琼浆玉液,酣畅淋漓,遐思如飞。
《龙门赋》的开篇,气势磅礴,一把铮铮神斧从长空劈下,刹那间将龙门山一分为二,形成阙门。.伊河从阙中淙淙流过,两岸青山接碧空,一带秀水连苍旻。山峰巍峨,氤氲之气弥漫;大佛有灵,七彩霞光缭绕。
从《龙门赋》中可知,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竣工于北宋,历经四百余年,凿石窟两千多个,成雕像十万余尊,建石塔五十座,有碑刻三千块。在开凿过程中既学习了印度石窟的雕刻艺术,又继承了云岗石窟的雕饰风范,不仅聚集了佛教、道教造像之特点,同时还模拟武则天的实际相貌,塑造成卢舍那大佛的形象。
欣赏如此美妙的佳赋,如同置身于龙门山色之中,踏名寺肃然起敬,观溪流长歌当风,这里天王雄壮,菩萨文静,顶礼膜拜者摩肩接踵。顺龙门潜溪寺南行,可看到西崖石壁上有一石匾,上刻有五代宋初道士陈抟 所书“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诗句。龙门有宾阳三洞,释迦牟尼端坐其中,褒衣博带,袈裟轻盈,迦叶左侍,严谨持重,阿难右立,温文虔诚。文殊普贤,凝眸若思,心仪妙德;南北二菩,含睇若哂,面驻春风。飞天环穹而翔,衣也飘飘;乡音弄琴而歌,声也融融。
《龙门赋》的这一段描写惟妙惟肖,人物形象活脱脱跃然纸上,读起来无不身临其境,禁不住神采飞扬。
在写大佛浮雕时,作者只用二十四个字,看似轻描淡写,实则精雕细刻:“浮雕十神,若鸟若象,若狮若龙;法器十般,如河如山,如火如风”。
面对南北两壁上雕刻的乐伎及两侧雕饰带中雕刻的舞伎,作者写道:“他们挂束胸之绮襦,有吹竽,有弄笛,有击鼓,有弹筝,音韵有异”;他们“著曳地之罗裙,有扭腰,有抚首,有伸臂,有踮足,姿色弗同”。这种强烈的动感,逼真的形象,使人不由得心旌摇荡,拍案叫绝。
作者独具匠心,区区三十二字就将卢舍那大佛雍容华贵,仙气逼人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卢舍中居,鸿颜天就;螺髻上盘,月容世崇。高鼻垂耳,其气似神; 细眉长目,气质若瑛。”
人们都说,龙门十寺中香山第一。
这里高楼耸立,飞阁凌空,桥卧廊回,竹翠松茂,径幽林深,好一处人间仙境!
据碑文记载,香山寺系白居易所修。白少傅当年结交一些故吏遗老和文坛挚友,经常在香山寺饮酒赋诗。沈佺期曾吟道:“北阙峨峨连翠云”;元衡发出这样的惊叹:“钟磐寥寥半碧空”;孟浩然林端识仙气;杜子美月下散清影;韦应物诗赞香山泉;李太白赋写松下风。
作者借用六位唐朝诗人之名,咏写香山之俊美,自然流畅,毫无雕琢之印痕。
由于朝代更替,香山寺修修损损,到了清朝,唐熙在龙门“凿石为基,取木作栋,建祠建塔,造殿造亭”;“高宗弘历,留诗碑亭”;“蒋氏介石,增筑楼层”……这一切的一切,《龙门赋》中都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白居易死后,葬在龙门香山,人称白园,其墓碑有诗人李商隐撰文,唐朝宰相白敏书写丹青。
纵观《龙门赋》全文,作者文学底蕴之深厚,观察景象之细微,感情之饱满,运笔之流畅,可谓妙手偶得、厚积薄发,令人荡气回肠、不忍释卷,与其说这是一篇赋中精品,不如说它是一篇诗之绝唱。
龙门石窟闻名天下,古往今来,撰文写诗对其进行讴歌的文人骚客不计其数,而写《龙门赋》的却只有三人,一个是唐朝的卢□*,一个是安徽大学的孙以昭,另一个就是当今的孙继纲先生。卢□*和孙以昭的《龙门赋》只有600多字,无论是从立意或者是从谋篇等方面,都不能与孙先生的《龙门赋》相媲美。
孙继纲的《龙门赋》堪称一篇龙门史诗。
Ⅲ 龙门对 内容
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司马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邓石如(清)
此联书于嘉庆改元春正月(1796年春)。
上联言,九处名山胜水**了神州古国的胜景奇观,这些都绘成了图画挂在我书斋的墙壁上,供我观赏领略。沧海日:海水沧色,一望无际,日出之时景色壮观。历代以泰山极顶观东海日出为最。赤霞城:赤城,山名,位于浙江天台县西北六里,山上赤石屏列如城,望之如霞,故称“赤城栖霞”。峨眉雪:指雄奇壮观的四川峨眉山雪景。巫峡云:四川巫山县东巫峡两岸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诸峰纤丽奇俏,常有云雾缭绕,为胜景奇观。洞庭月:洞庭湖有“八百里洞庭”之称,洞庭月色美不胜收。范仲淹《岳阳楼记》描绘道:“而或长烟一空,浩月千里······”彭蠡烟:江西鄱阳湖又称“彭蠡湖”,湖上烟波浩淼,蔚为奇观。潇湘雨:指“潇湘夜雨”,为“潇湘八景”之一。广陵涛:即广陵(今扬州)曲江潮。庐山瀑布:江西庐山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庐山瀑布为奇观。
下联言,九位名人及其绝艺收藏于我山中书屋之橱窗,供我研究探讨。少陵诗:杜甫(712-770)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有“诗圣”之誉,其诗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摩诘画:王维(699-759)字摩诘,其诗、画在盛唐时代颇负盛名。左传文:春秋时左丘明所撰《春秋左氏传》,保存了大量史料,文字优美,记事详明,是中国古代史学和文学名著。马迁史: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事起于传说的黄帝,迄于汉武帝,首尾共三千年左右。该书不仅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在文学史上也享有很高的地位。薛涛笺:薛涛(768-831)唐代著名女诗人。曾为乐妓,时称女校书。居浣花溪时,创制深红小笺写诗,人称薛涛笺。右军书: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321-379),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其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极高地位,有“书圣”之誉。所书楷书《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草书《十七帖》,行书《兰亭序》等对后世影响颇大。南华经:亦称《南华真经》,即《庄子》,为道家经典著作。其内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古典散文中无与伦比。相如赋:司马相如(前179-前117)是汉代辞赋的代表作家,是汉赋的集大成者。屈子离骚: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是我国最早的大诗人。代表作有《离骚》。山窗:当指山中书屋之橱窗。
此联内容之丰富,气势之恢宏,写作方法之独绝,令人击节赞叹。评者谓此联为“连环对中的千古绝唱”。襄阳隆中诸葛亮故居有一副纪念诸葛先生的对联与此联内容略有不同。明代清言小品《小窗幽记》中辑有此联。当是出自明代文学家李东阳(1447-1516)的对联,只是把“青莲诗”改为“少陵诗”,把“广陵潮”改为“广陵涛”。诸葛亮故居联和李东阳联内容颇为相似,但哪个在前已难考定。邓石如此联与《小窗幽记》联相同。邓石如另外用隶书书写的碧山书屋联仅是用“武夷峰”取代了“广陵涛”,故邓联是出自《小窗幽记》。
邓石如此龙门对长联,是用魏碑楷书书写,采取龙门对的形式,规矩中有变化,章法布局对称和谐。
此联邓石如还用隶书为碧山书屋书写一副。另有一番情趣。
Ⅳ 黄氏家族族谱字辈
黄香(18~106年)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一位文化名人。他为官的品位并不高,最高职务是魏郡太守,大约也就是一个四品官员。但他生命历程中有两个亮点:一是他9岁时,母亲去世,他对父亲格外孝敬,夏天他将床枕扇凉,冬天用身体把被褥温暖后,才让父亲安睡;二是他很小的时候,便广泛阅读儒家经典,精心钻研道德学术,能写文章,当时京师称誉为“天下无双,江夏黄童”。汉章帝还曾特许他到宫中藏书之所东观读书。孔子曾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尊敬长辈,友爱兄弟,是做人的根本。黄香的这种品行正符合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标准。旧传元代郭守正挑选了历史上的二十四位孝子,辑成《二十四孝子》一书,作为做人的楷模,黄香名列其中。子黄琼曾孙黄琬相继拜相黄香一直被人们所推崇。
黄氏史料
1、出自嬴姓。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黄姓为陆终之后,其后建立黄国,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黄氏起源于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据《东夷源流史》所载,远古颛顼时代,黄人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黄国,以国为姓。陆终。上古时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吴回之子。后其继任祝融。周代时,其后被封于黄(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不忘亡国之恨遂以原国名为氏称黄姓。并尊陆终为其得姓始祖。
4、出自他姓改姓。上古时代及后朝的王、陆、巫、吴、金、范、丁皆有改为黄姓者。
5、出自回族中的黄姓来源有二:
① 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少数蒲姓回族为避元代“反色目”的诛杀而改黄姓。但由于出自不情愿,放将黄姓故意写成“苗”(莆)字,因苗(莆)与蒲同音,若被人发觉,落下加上两点就是黄字,久之便成了“黄”姓。
② 元代黄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兰教其后裔融于回族并姓黄。黄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宁夏部分地区。
6、黄渊始祖主要流行于江西、福建、云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如云南威信谱在“渊”字条下明言:“世谱录渊公为一世始祖。”又引《十朋谱》之语:“渊公字好善,迁居黄岗之地,子孙多以公为始祖。”
[编辑本段]六、黄姓迁徙
1、黄姓的原始祖先——黄夷的流徙
黄夷的发源地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后来向东南迁徙,经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和束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成为九夷中的一支。再往后,在华夏与东夷的大融合之中,黄夷和其他许多少昊子孙氏族,跟随颛顼从山东半岛内迁到了中原地区。
2、黄国人的迁徙
上古黄国之一的潢川黄国在今河南潢川县的古中原境内。自从公元前648年潢川黄国被楚国灭亡后,黄姓族人有少数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定居在湖北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县。据说就是因黄国江夏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形成秦时著名的江陵黄氏。还有一支内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后来发展成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亡国后,一部分黄国遗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坚守家园,顽强生活。战国时期,黄国贵族后代黄歇事楚顷襄王,于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任楚相,被封为春申君,最早的封地在今潢川县,所以,直至清代,潢川城都一直叫春申镇。后来,黄歇改封于吴 (今江苏省苏州),他的13个儿子,有的就定居于江苏。据《客家姓氏渊源》所载,黄歇曾因避难而迁居于距江夏县城30里的黄鹤乡仁义村,其子孙散之四方。从战国晚期起,江夏郡(今湖北省武汉一带)成为黄氏繁衍发展的中心,如汉丞相黄霸、赠太尉孝子黄香及子宰相黄琼与曾孙太尉黄琬都世居江夏,中华黄氏第一状元黄凤麟,也出在江夏郡黄州,故其天下黄姓共以“江夏”为郡号。
3、两汉到两晋的迁徙
汉代以后,主要由于任官的原因,黄氏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北迁至河南固始、南阳等地,南迁至江西、湖南、四川等地,黄氏也是从晋代开始大批人居福建。《闽书》载:“永嘉二年 (308年),中原动荡,衣冠始人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据福建早期黄氏族谱记载,两晋之际,江夏黄氏族人黄元方(字彦丰又名黄允),为官晋安太守,后定居福建,尝以道学倡闽,有万卷书楼在福州三山榴花洞,成为福建历史上最早的黄氏望族——晋安黄氏。据说,后来的侯官黄氏、莆田黄氏、军城黄氏和四安黄氏等,都是黄元方晋安黄氏的后裔。
4、隋唐五代时期的迁徙
唐高宗时,陈政、陈元光开漳州,中原58姓将官随其入籍漳州,漳州黄氏即为其中之一。台湾《江夏黄氏历代世系表》亦有这方面的记载:有名黄彦丰者,于晋永嘉年间(300年)八姓衣冠人闽居候官黄巷,垦荒致富,唐朝进士开国公谥忠义桂州刺史黄岸入莆,黄冲公长子;字宗极,又字魁杰,号彦忠,(674年农历正月5日-756年农历3月29日),唐朝秘书监,初居湖北黄州江夏,中徙河南光州固始,再迁福建侯官县(今福州东街南后街)黄巷,最后迁入泉州郡莆阳县延寿里国欢院(今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自少俊逸,能文章。698年,以才德兼全科及第进士,历任弘文院编修,徐州牧,广西桂州刺史,陈十要道于唐玄宗,治为天下第一,755年归养。有惠政,封开国公,进升为金紫光禄大夫,谥“忠义”。为福建东南望族,其莆阳后裔十分显赫,若包括外徙科第出仕鼎甲宰相人物,则为状元者有10位:文状元者7位五代黄仁颖、宋代黄公度、黄定、黄由、黄朴,明代黄观、黄士俊;武状元者3位唐代黄仁泽、明代黄钺、清代黄仁勇;为榜眼者3位:宋代黄洽、黄艾、明代黄凤翔;为探花者3位:宋代黄桂、明代黄旸、清代黄叔琳。为宰相者10位:宋代黄镛、黄洽、黄祖舜,明代黄景昉、黄鸣俊、黄士俊、黄道周,清代黄机、黄锡衮、黄廷桂;配赵(封开国夫人),配邱(封吉国夫人);子三(黄谣、黄典、黄乐)其子孙蕃昌为闽中著姓大族。又有浯州牧马监陈渊,也在唐朝初期率许、蔡、张、黄等12姓入闽,复居福州黄巷。今广东南雄黄氏,多为这支入闽后徙莆田始祖封开国公桂州刺史谥忠义黄岸次子黄典的后代。唐末,洛阳人黄子棱随父入福建,事后梁太祖朱全忠义子,累官侍御史,后避乱居于建阳之东。唐末五代时期,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朝、王审知兄弟人据八闽,中原黄姓特别是固始黄氏纷纷渡江南下入闽,前往投奔。如宋人黄椿,其祖先光州固始人也,五季之乱,从王审知入闽为判官,因家焉。后析而为三:一居福清之嗒林,一寓闽邑之黄巷,一居长乐北乡之黄垅。再如黄振龙,“九世祖黄碣(新唐书、十国春秋有传)自光州固始从王氏入闽,因仕焉居,言路有直声,后迁至中丞。”
5、宋元时期的迁徙
黄姓迅速发展和空前繁荣的时期,据《黄氏渊源》载,宋代,军城黄氏初祖黄中庸其先江夏人也,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院副使,其玄孙翰林院馆阁校勘黄安石重修《江夏军城黄氏家谱》,呈奏皇帝,得到了“军城黄氏,忠孝两全(唐忠臣黄碣宋孝子黄廓),江夏无双,四代联登,簪缨世济,积学多才”的御批。宋代还有莆阳黄巷迁潮始祖黄詹(一名黄汝詹),子孙散处广东各地,居潮州者为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
① 金华黄氏:始祖是黄香裔孙黄苾。自江夏迁婺(金华府)之浦阳(今浙江金华市浦江县)。 黄苾,是东晋时人,黄香的第十代孙。最初在兖州(今山东郓城县)做官,后来升为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按察,故族谱上称他为按察公。当时,金陵镇守长官吴英,很赏识黄苾的才干,便招他为婿。后因金陵一带战乱频仍,黄苾夫妻便隐居于浦阳。以后子孙繁衍兴旺,成为东南大族浦阳黄氏。黄峭山名黄峭,字峭山,又名岳,字实登,号十郎。唐末五代人,是邵武黄氏始祖黄惟淡之孙。黄惟淡原籍河南光州固始。据福建《麟峰黄氏家谱·旧序》,唐末昭宗景福二年(893年)九月,以王潮为福建观察使,“潮始人闽”。黄惟淡也于此时带领家族随王朝、王审知兄弟自光州固苎迁徙至福建,初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不久迁居邵武,苎籍邵武平洒乡(今邵武市水北乡旧县村),成为后世闻名的邵武黄氏一派始祖。
② 客家黄氏 (属邵武分支)宁化客家黄氏是峭山公的支裔,其开基始祖是峭山公的第九子黄化,字惟枋,号从章。又名黄宁,或黄朝化,都是因迁居地“宁化”而得名。他生于五代后梁癸酉年(913年)正月十一日,原籍邵武禾坪。公元951年邵武黄氏大分析时,黄化即领家室自禾坪再向西南徙居汀州府宁化县,落籍宁化石壁村,开拓新的基业。黄化在宋初中第十九名进士,官任左御史、广州刺史等职。黄化的后裔,在闽粤为官任职的不少,子孙极为兴盛,遍布闽、粤两省各地。黄化被尊为闽粤客家黄氏的始祖,为许多黄氏家谱所尊称的著名的“宁化公”。
6、明清时期的迁徙
① 迁往台湾的黄姓:明末清初,闽粤一带的黄氏,有一部分迁往台湾,人丁兴旺,与陈姓、林姓、郑姓,成为台湾的四大姓,素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的美称。后来,黄氏又播迁到了海外。早在明代以前就开始东渡海峡,迁徙人台。尔后,他们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于此,开拓宝岛,艰苦创业。台湾的发展历史进程,将深深地铭记下他们不朽的功绩。明朝天启末年(1625—1627年),福建大旱,郑芝龙便舟载饥民数万人人台,其中有大批黄姓成员。但见于史籍记载的最早迁台黄氏,是明末南安人黄正束,他在明崇祯十年 (1637年)移居今台湾马公,后支分澎湖湖西。这以后,黄姓之人台者,便源源不断,到了清代的前期和中叶,便形成丁高潮。他们大多来自福建的泉州、漳州、汀州和广东的嘉应、潮州、惠州等地,散居于台湾各地。他们往往成为后世台湾黄姓各支派的人迁始祖。据《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节选《桃源蓬莱黄氏族谱》记载,福建永春县桃源蓬莱黄氏家族第十四世的黄毓盼,第十五世的黄宗选、黄宗琅、黄宗瑶,第十六世的黄文令、黄绍养、黄绍禁,第十七世的黄克凉、黄克甚、黄克读、黄克炉,第十八世的黄鸿钗、黄鸿胖、黄开仓等大批族人,都先后渡海徙居台湾。晋江《安海金墩黄氏族谱》即记载,该族第十一代有黄贻鼐,第十二代有黄微熔、黄素官、黄光辉,均居台湾,还有金墩后裔新加坡已故总统黄金辉,金墩安平黄恩瑞曾孙菲律宾前总统办公厅主任、农业部长黄严辉。潘湖迁台湾淡水艋岬潘湖、台北龙山金湖(金墩潘湖之简称)种德堂大宗祠。光绪《临海黄氏家谱》(抄本)所载,福建泉州临海黄氏,在清乾隆年间便有人开始迁往台湾。此后,该族子孙多有徙居台湾淡水、基隆等地者。如第六代有儒生黄王艺,于雍正时游学台湾邦寮浪桥,后来就落籍台湾;第八代有黄佳和迁往基隆、黄昕移居淡水;第九代有黄豆附徙台湾、黄牒居淡水、黄情迁鹿港;第十代有黄公体、黄蜂、黄熙等迁居台湾,台湾黄姓,遍布全省各地,尤以澎湖列岛和台湾西海岸的基隆、淡水、桃园、新竹、苗栗、鹿港、南投、虎尾、台南、屏东沿线地区为多。
② 移居海外的黄姓 东南亚印支半岛、南洋、欧美澳等世界各地,到处都有他们在拓荒,在建设,在创造奇迹。越南 黄姓移居越南,很可能早在黄国灭亡后不久就开始了。当时有大批黄姓遗民被楚国强迫迁徙到江南越人居住地区,加入了越人队伍。随着越人的不断南迁,黄姓也随之迁入越南。不断南迁的黄姓中,有秦汉山越黄氏,有六朝唐宋的黄洞蛮,有明清岭南壮、瑶等族黄姓。越南人中的黄姓,绝大部分是上述移民的后裔。这些越人黄姓后裔,又从越南继续扩展,至今已广布于印支半岛各国。 在历史上,还有一些黄姓中国人,由于政治避难、经商等原因迁居越南。明亡后,许多黄姓遗民不甘事清,纷纷外逃避难,如清代金湖黄伯柳与黄进怀徙越南郡宅福逢埔安南郡金塔里。1679年,中国龙门副将黄进与总兵杨某等,率3000余众、战船50余艘,逃往越南。阮氏王朝迫使他们进入东浦(当时属柬埔寨)地区,清代金湖黄伯流徙柬埔寨高绵南荣城金塔大佛色里。从此,这批人及其后代便在东浦定居下来。当今,黄姓已繁衍成为越南十大姓之一,在越南全国的200余个姓氏中,黄姓是人口数排在第八位的大姓。 泰国。是中国黄姓移民较早、人数很多的国家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泰国黄姓现有30余万,在泰国华人社会中有很大的影响。泰国黄姓华侨、华人,清代金湖黄高拱徙暹罗国即今泰国望国街不仅建立有自己的宗族组织“泰国黄氏宗亲会”,还积极参加当地华侨华人的社会活动与社团组织。南洋。大约是在元朝末年,黄姓移居南洋。当时一位名叫黄森屏的官员奉命出使婆罗国(今文莱)。他到达婆罗后,便在婆罗国留居下来。之后,他以杰出的才干被推为文莱华人的领袖。后来,成了整个婆罗国的统治者——苏丹(实即国王)。他去世后,葬在文莱,子孙世代留居于此,且极为显赫。黄森屏生有一女,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嫁给渤泥(即文莱)第二苏丹阿合曼。阿合曼逝世后,黄森屏的女儿便继位为文莱国王。自此以后,文莱国王按女性血缘世系传递。第一位渤泥女王黄氏去世后,王位传给了她与阿合曼苏丹所生之女。至本世纪,文莱国王已传20余代,他们都是黄森屏的女性直系后裔。历史上文莱王室便奉黄森屏为始祖。明代开始,迁徙南洋的黄姓大增,如金湖黄伯枰高升第六子配金陵宋氏徙居南京金陵府衙湖口黄宅子二长钟瑞徙缅甸次钟端分泰国文莱黄厝,公元19世纪,由于中国封闭的国门被西方殖民列强的大炮轰开,因而出现了沿海居民移居南洋的高潮。黄姓也是如此,移居南洋的人数迅速增长,仅据菲律宾殖民政府1893年和1894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当时移居菲律宾的近10万华人中,来自福建晋江、同安、南安、龙溪等地的黄姓华侨就有数千人之多,在当时旅菲华人七大姓中名列第二,仅次于陈姓。至今,菲律宾黄姓人口已发展到了5万余名。此外,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也有大量的黄姓华人华侨。近代以后,南洋黄姓华侨华人为了联络同宗,都纷纷建立了各种宗族组织。在菲律宾,建有黄江夏堂;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建有江夏公所。此外,南洋黄姓华侨还在新加坡建立了统一的“南洋黄氏总会”。移居欧美澳黄姓移居美洲的历史,始于19世纪50年代。在早期的美洲华侨各姓中,黄姓人数最多,主要来自广东,其次是福建。广东华侨,又主要来自新宁、新会、开平、恩平四地,故称“四邑人”。在1850年成立的美国华侨社团“四邑会馆”中,黄姓人数最多;1854年由广东兴宁华侨创建于三藩市(即圣弗朗西斯科,又称旧金山)的宁阳会馆中,黄姓人数在26姓中排名第一;在1876年由开平、恩平两地侨民在旧金山成立的合和会馆中,黄姓在7大姓中名列第二。至今,在全美华裔各姓宗亲中,黄姓宗亲人数仍然是最多的。
Ⅳ 什么龙门成语有哪些成语
【成语】: 鱼跃龙门
【拼音】: yú yuè lóng mén
【解释】: 比喻举业成功或地位高升。
成语典故
【出处】 语出《辛氏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禹凿山开门,阔一里馀,黄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车马。每逢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过者便化为龙。”后以喻举业成功或地位高升。唐·元弼有《鱼跃龙门赋》。 明 高明 《琵琶记·南浦嘱别》:“但愿鱼化龙,青云得路桂枝高折步蟾宫。”《水浒传》第一一三回:“正是了身达命蟾离壳,立业成名鱼化龙。”[1]
【示例】 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宋·陆佃《埤雅·释鱼》)
Ⅵ 八爪金龙跃龙门三个数字
896
Ⅶ 什么是《龙门》
龙门
龙门,也称禹门口,位于河津县城西北12公里的黄河峡谷中。古人有“龙门三激浪,平地一声雷”的赞叹,可见黄河激流在这里造成多么大的声势,形成多么险峻的、桀骜不驯的狂涛。唐诗“咆哮万里涌龙门”,已经形象地勾画出龙门三激浪的汹涌、壮观景象。
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龙门为禹所凿,广80步,岩际镌迹尚存。”后人因为怀念大禹治水的功德,便称之为禹门,并延传后世。由于禹门是秦晋两省交通要冲的古渡口,禹门便称之为禹门口了。
黄河水流经禹门口时,被约束在高山峡谷之间,愈近龙门,河床越宽。咆哮的黄河,受到峡谷的约束,便暴怒了,骤然发作,横冲直撞,雷霆万钧,但却被镇静的高山峡谷挤压在河床中。快到峡谷的尽头龙门口,一个急转弯,狂涛激浪顷刻之间撞在峭壁上,怒吼着,呼啸着,飞出一层层凌空雪浪,被迫掉过头来,闯上对岸的巨石,又在狂怒中咆哮着冲起一堆堆直射天空的雪浪。浑黄的河水,在碰壁以后,退了回去,随即和矗立在河床中的一座巨大的礁石相遇,再次狂怒地咆哮起来。河水冲向天空,在一阵喧嚣之后,从空中颤抖着摔下来,落入谷底,这才算跳出了龙门。
龙门三激浪,是黄河上千百年来的奇观,激起了古今多少文人的诗情。
Ⅷ 龙门身价最高时这副对联的含义小时候
天下文章莫大处,龙门身价最高时这副对联的含义
小时候看到我家厅堂的门柱上贴的一副对联,老觉得解释不透,不知怎么对我儿子说得透彻点,通俗点!
转自某网友:
这副对联来源于鲤鱼跃龙门的传说。传说大禹凿平龙门山,又开辟龙门,每到晚春时,就有黄色鲤鱼逆流而上,如果跃过龙门,就脱胎换骨变成龙。我国古代以科举取士,写文章是其中主要的考试内容。如果考中了,就出人头地,可以去当官了。考不中,那就还只能是普通读书人。因此,习惯中常常把“鱼跃龙门”比喻为读书人考取功名。
所以,这副对联的大意就是说天下最大的文章,是那可以使人科举高中的文章。这是鼓励族人刻苦攻读、谋取功名的意思。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类似这样的对联是很常见的。
Ⅸ 惠州龙门沙迳镇姓黄的有几个村
龙门沙迳镇信王的这边的话
附近有几个郴州有姓王的人
分布在四龙门的四周
他们都去别的地方搬迁过来的
Ⅹ 惠州龙门县哪有黄墙黑瓦的佛教寺庙
龙门万寿寺:建于明朝。明清两朝香火鼎盛。二〇〇五年时任黄梅东山五祖禅寺知客心廉法师应邀接任万寿寺住持。继续弘扬大悲法门。结合禅修法门。使得四众弟子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