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程大学 > 广州南越邦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广州南越邦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1-08-16 14:38:58

⑴ 广州南越邦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怎么样

广州南越邦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是2014-04-18在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宝岗大道268号1311房(仅限办公用途)。

广州南越邦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40101304512662Y,企业法人邓周源,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广州南越邦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室内装饰、设计;通信设施安装工程服务;古建筑工程服务;景观和绿地设施工程施工;园林绿化工程服务;建筑工程后期装饰、装修和清理;提供施工设备服务;工程环保设施施工;风景园林工程设计服务;景区开发、设计、管理;。在广东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3990517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0-5000万 和 100-1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8508家。

通过工程资讯网查看广州南越邦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⑵ 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广州的历史

广州自古以来是广东乃至岭南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建筑、艺术、宗教、戏剧、音乐、文学、绘画、工艺、饮食、园林、风俗等各个文化领域,处处表现出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个性。

1、文学

东汉,广州汉议郎学者杨孚写出了我国第一部地区性的物产专著《异物志》,是广东最早著书立说的学者。

宋代,珠三角成为岭南文学中心,广州的崔与之、李昴英是有全国影响的人物,崔与之更是开岭南宋词之始。

明代,广州以南园前五子、南园后五子诗社为代表的文人社团盛行,代表人物有孙蕡、黄哲、欧大任、梁有誉、黎民表、吴旦、李时行、邝露、陈子壮、黎遂球等。

清代,广州出现了以“岭南三大家”和“岭南七子”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包括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程可则、王邦畿、方殿元、方还、方朝、张维屏、梁鼎芬等,使岭南诗坛与中原、江浙诗坛三足鼎立。“岭南三大家”的诗作在清代诗坛享有极高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居于重要地位。

2、绘画

岭南画坛从明清起有较大发展,人才辈出,广州有林良、颜宗、何浩、张誉、黎简、谢兰生、罗天池、居巢、居廉、苏六朋、陈璞等。

20世纪初,在广东产生了“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均为番禺人。他们在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东洋、西洋画法,自创一格,着重写生,章法、笔墨不落陈套,色彩鲜艳,学者甚众,与京津派、海派三足鼎立,成为20世纪主宰中国画坛的三大画派之一。

代表人物有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关山月、赵少昂、黎雄才、杨善深、卢传远、何香凝、方人定、伍嘉陵、黄独峰、司徒奇、何磊、黎葛民、黄幻吾、黄少强、陈凝丹等。另外通草画是19世纪起源于广州的一种绘画艺术。

3、工艺

“三雕一彩一绣”是广州传统工艺美术的主要代表,即广州象牙雕刻、广州玉雕、广州木雕、广彩、广绣。

广雕还包括广州榄雕、石雕、砖雕、骨雕、贝雕等。清代以来,广州工匠根据西方客户的要求,选择各种名贵材料,精镂细刻,形成了新颖、生动逼真、精巧细腻的广雕艺术品,更成为朝廷贡品,故宫博物院均有收藏,代表人物有陈祖章、翁昭、翁荣标、李定宁等。

广彩是广州特有的釉上彩瓷工艺品,已有300多年历史。作为外销瓷,广彩在清代享有崇高的国际声誉,有“世界官窑”之称,欧洲许多国家的皇室用瓷都是广彩瓷品。

广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代成为朝廷贡品,到明代中期已扬名海外,18世纪风靡了英国皇家及上流社会,英、法、德、美各国博物馆均有收藏,故宫博物院也收藏有不少广绣的优秀作品。

4、园林

在18至19世纪初期,广州海珠区、西关一带曾涌现出由十三行商人兴建的规模宏大、雍容华丽的私家园林,包括潘家花园、伍家花园、海山仙馆在内的众多名园,被称为“行商庭园”。它们不仅是岭南园林的巅峰之作,还引发了清代时期欧洲各国模仿“中国式”园林的盛况。

广州现存的清代古典式岭南园林有余荫山房,是岭南四大园林之一。

5、民俗

广州迎春花市在南汉时就已有之,到19世纪中叶,花市例定在除夕前几天举行,花木涌入城市,十里长街,市民结伴“行花街”,热闹非凡,越办越旺,发展到珠江三角洲的许多城市都有此俗。

广州民俗还有飘色、醒狮、龙狮、鳌鱼舞、黄阁麒麟舞、市桥水色、鱼灯、乞巧、凤舞、八音锣鼓、木鱼书、龙舟、北帝诞、生菜会、波罗诞、郑仙诞、金花诞、何仙姑诞等。

(2)广州南越邦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扩展阅读:

广州,简称“穗”,别称羊城、花城,是广东省省会、副省级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

广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秦朝开始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所在地,华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

广州是广府文化的辐射中心,从公元三世纪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明清时是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大港,是世界唯一两千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广州市

⑶ 西汉南越王墓中有哪些文物

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东省广州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

在秦末楚汉相争之际,时任南海郡尉的赵佗吞并桂林、象郡,于公元前203年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南越国疆域基本就是秦朝岭南三郡的范围,东抵福建西部,北至南岭,西达广西西部,南濒南海。从赵佗最初称王后,南越国共传5代王,历时93年。开国之君赵佗僭称南越武帝,第二代王赵眜为赵佗次孙,在《史记》中被称为赵胡,僭称文帝,第三代王赵婴齐为赵眜之子,死后称明王,皆筑有陵墓。赵眜的南越王墓劈山为陵,从象岗顶劈开石山20米,凿出一个平面“凸”字形的竖穴,再从前端东、西侧开横洞成耳室,南面开辟斜坡墓道。墓室以红砂岩石仿照前堂后寝的形制砌成地宫,墓顶用24块大石覆盖,再分层夯实而成。

墓室仿照生前宅居筑成,墓室坐北朝南,前三后四共7室。墓主居后部中室,前厅后库,前部东西为耳室,后部东西为侧室。殉葬者共15人,其中姬妾4人,仆役7人。南越王墓的前部前室四壁和顶上均绘有朱、墨两色云缎图案;东耳室是饮宴用器藏所,有青铜编钟、石编钟和提筒、钫、锫等酒器以

及六博棋盘等。西耳室是兵器、车、马、甲胄、弓箭、五色药石和生活用品、珍宝藏所,尤其珍贵的是来自波斯的银盒、非洲大象牙、漆盒、熏炉和深蓝色玻璃片。这证明南越国早期或更前年代广州已与波斯和非洲东岸有海上贸易。后部主室居中,为墓主棺库主室,墓主身穿丝缕玉衣,随身印章9枚,最大一枚为“文帝行玺”龙钮金印,此外,还有螭虎钮“帝印”、龟钮“泰子”金印以及墓主“赵眜”玉印等。东侧室为姬妾藏室,殉葬姬妾4人均有夫人印一枚;西侧室为厨役之所,殉葬7人,无棺木,室后置猪、牛、羊三牲。后藏室为储藏食物库房,有近百件大型铜、铁、陶制炊具和容器。南越王墓共发现遗物千余件套,其中金印是国内首次发现的汉代帝王金印。这对研究秦汉时期岭南土地开发、生产、文化、贸易、建筑等状况以及南越国历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现就陵墓及部分珍贵文物作较详细的介绍。南越王墓有一件物品被称为“镇墓之宝”,那就是“文帝行玺”金印,是我国发现的第一枚帝印。在传世或发现的秦汉印章中,未见一枚皇帝印玺,只有文献记载。据文献所讲,帝印都是白玉质印、螭虎钮印,印文是“皇帝行玺”或“天子行玺”;而南越国赵眜这枚帝印却是金质印、蟠龙钮印,印文是“文帝行玺”。这是金印的独特之处,是南越国自铸、赵眜生前实用之印。

这枚“文帝行玺”金印是正方形,印台重148.5克,含金量非常高。印面呈田字格状,阴刻“文帝行玺”4个小篆体的字,书体工整,刀法刚健有力。蟠龙钮是一条龙蜷曲的样子,龙的首尾和两足分置在4个角上,似腾飞疾走,印面槽沟和印台四周壁面都有碰撞和划伤的痕迹,而且还遗留着一些暗红色的印泥。印台背上的龙,有些部位磨得十分光滑,说明这枚金印是墓主人生前日常行使王权的大印。南越王墓除了“文帝行玺”金印外,还有“泰子”(即太子)金印和“右夫人玺”金印,但不是龙钮,而是龟钮。“泰子”金印也是首次发现,在传世印玺中未曾见过。按秦汉礼制规定,只有皇帝、皇后的才能称“玺”,其他臣属的印是不能称“玺”的。

皇帝用玺并非只有一种,而有多种。例如用于赐诸侯王的“皇帝之玺”、用于封国的“皇帝行玺”、用于发兵的“皇帝信玺”、用于册封外国的“天子之玺”等。“皇帝玺”被视为“传国玺”,历代统治者视为保国镇疆之宝,正所谓“得宝者得天下,失宝者失天下”。而赵眜的“文帝行玺”是个人专用,不往下传,因此死后用于陪葬。历史上发现的印实属较多,但是大多数是铜质、玉质或水晶质的,很少发现有金印,大概只有12枚,12枚金印中属东汉的有8枚,属西汉的4枚,仅南越国便占了3枚。南越王墓的金器除金印外,还有金带钩、金花泡和杏形金叶,均是饰物。而金花泡普遍被认为是海外输入的“洋货”。南越王墓中有一件白色的银盒特别引人注目,那闪闪发光的花瓣显得尤为突出。在主棺室,盒内有10盒药丸。从造型、纹饰和口沿的鎏金圈套等工艺特点看,银盒与我国传统的器具风格迥异,但与古波斯帝国时期遗物相似。经化学分析、研究,认为是波斯产品,银盒里的药丸很可能是阿拉伯药。因此,银盒并非南越国制造,而是海外舶来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南越王墓的银器除了银盒外,还有银洗、银卮和银带钩,都是越王室的专用器具。7件银带钩工艺十分精美,有5种式样、钩首有雁头形、龟头形、龙头形和蛇头形等。铜器在南越王墓随葬物中占有重要地位,共有青铜器500多件,不但品种数量多,而且制作工艺技术精湛,极具地方特色。这批铜器中有厨具、饮食用具、酒器、乐器、生产工具及各种日用器具等。铜鼎共有36件,有汉式鼎、楚式鼎和越式鼎,其中有9件刻有“蕃禺”铭文,都是由南越国的都城工匠所造,是广州建城历史的重要物证。特别是越式大鼎。鼎内有“泰官”封泥一枚。南越国也像西汉一样设有“泰官”一职,是掌管南越王日常饮食的职官。铜壶共9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个鎏金铜壶,细长颈,大腹,造型美观大方,通体鎏金,光亮华丽,是一件艺术精品。铜提筒共9件,是南越王墓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器物之一。特别是一个船纹铜提筒,除器身有几组几何饰纹带外,最为突出的是4只首尾相连的羽人船,每船有羽人5名,各饰羽冠,赤脚。船首倒挂一具人头;船首尾各竖两根羽旌。5个人形态各异,有的划桨,有的击鼓,有的持兵器,有的在杀俘虏祭海神。船与船之间还有海龟、海鱼等作装饰,形态生动,工艺精美,是精美的艺术品。南越王墓中的39件铜镜大部分都是精品,例如连弧龙纹镜、带托镜、十字龙凤纹镜、绘画镜、六山纹镜等。其中绘画镜是彩绘人物大画镜,为国内最大的西汉绘画圆镜,是汉代铜镜中的珍品。绘画圆镜仍保留白、青绿两色的绘人物组画,中央有两人做跨步弓腰斗剑表演,两侧各有4人站立围观,生动逼真。周围和中间还配以连弧纹和卷云纹。还有一件六山纹镜,有6个斜形山字,衬以浪花形羽状纹和莲叶形花瓣纹饰。

铜熏炉共有11件,有单件和四连体的,炉腹和顶盖均镂孔透气,是用来焚香料的,香料被认为是舶来品,这是最能反映南越国地方特色的典型铜器,其复杂的工艺反映了当时的铸造技术水平。宴乐之器是古代统治者炫耀其奢华生活和身份地位的标志。南越王墓内东耳室有一批乐器,旁边还有一名殉葬的乐师。乐器可分铜、石、陶、丝四大类,青铜乐器有钮钟一套14件,甬钟一套5件;句鑃一套8件。句鑃扁方形实柱体柄,弧形口,阴刻篆文“文帝九年乐府工造”,并刻有“第一”至“第八”的编码,是我国唯一发现具有年代而又有序号的句鑃。南越王墓中的兵器种类多,数量大,除15把剑为铁质外,其余皆为铜造。最为难得的是一把“张仪”铜戈,铭文“王四年相邦张仪”等字,“王四年”应为秦惠王时,由张仪监造,说明是由秦带入南越的。铜虎节是一件难得的珍品。姿态生动威猛,蹲虎欲跃,虎头昂扬。张口,露齿,弓腰,卷尾,饰以错金虎斑纹,是国内仅存的一件错金虎节,尤为珍贵,有错金铭文“王命:车徒”,属于孤品,是一件重宝。节是外交和军事上的信符,有虎节、龙节、人节之分,可以用来证调战车和士兵。铜钫是一个方形壶。腹呈椭圆形突出,饰以繁缛的浮纹,复杂多变。这种盛酒的铜器制作精良,具有透雕风格,更能衬托出主人酒的名贵与醇香。墓中的铜构件较多,有鎏金铜铺首6件。有一个已朽的漆屏风的铜构件多种,例如,转角鎏金铜托座、鎏金蟠龙托座、正间鎏金铜托座、鎏金朱雀铜顶饰、鎏金双面兽形铜顶饰等。玉璧是正中有孔的圆形玉器。南越王墓有各种玉璧56件,仅主棺室就有47件,说明墓主对玉璧的喜爱。特别是主棺室的一件大玉璧,是墓中所有玉璧中最大的一件,雕刻精致,纹饰古朴庄重,颇有帝王之气,是我国已知玉璧中体形最大、龙纹饰最多的一块,被称为“璧中之王”。玉衣是汉代特有的丧葬殓服,东汉灭亡以后,未发现有玉衣。玉衣是有等级规定的,有金缕、银缕、铜缕玉衣,诸侯王多用金缕,也有用银缕的。而南越王墓的这件丝缕玉衣为首次发现,也是我国唯一的一件。

整件玉衣全长1.73米,共用玉片2291块,用朱红色丝带粘贴,构成多重几何形纹样,色彩鲜艳。另外墓中有玉印共9枚,其中3枚有文字的玉印都是出在主棺室墓主身上,分别是“赵眜”、“泰子”、“帝印”的方形玉印。“赵眜”印和“帝印”都是墓主身份的物证。在人们生活中,陶器比其他器具的存在时间更长、作用更大、关系更密切。南越王墓共有陶器371件,计有储容器、炊煮器、日用器,还有网坠、响器和模型明器等,众多的陶器说明其在王宫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西室中还发现原支大象牙一捆,共5支、并排堆放。经鉴定,这5支大象牙的产地是非洲,可能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广州的。另外还有刻画象牙卮、象牙算筹等,可见这些大象牙是进口雕刻原料。

⑷ 西汉南越王墓的出土文物

银盒
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有一件白色的银盒特别引人注目,那闪闪发光的花瓣显得尤为突出。这个呈扁球形银盒,通高12厘米,腹径14.9厘米,重572.6克。出土时在主棺室,盒内有十盒药丸。从造型、纹饰和口沿的鎏金圈套等工艺特点看,与中国传统的器具风格迥异,但与古波斯帝国时期(公元前550~330年)遗物相似。经化学分析和专家们研究,认为是波斯产品,银盒里的药丸很可能是阿拉伯药。因此,银盒并非南越国制造,而是海外舶来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南越王墓出土的银器除了银盒外,还有银洗、银卮和银带钩,都是越王室的专用器具。7件银带钩工艺十分精美,有5种式样、钩首有雁头形、龟头形、龙头形和蛇头形等。特别是主棺室出土的那件银带钩,通长18.4厘米,呈弓状,镶嵌宝石并饰以凸浮雕。龙头形的钩首饰以卷云纹和腾跃的飞虎。复杂的纹饰,发光的宝石,通体鎏金,显得高贵华丽,是很好的工艺精品,反映了主人高超的制作工艺和审美观点,从中我们也可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风尚。带钩的用途,主要用于扣接束腰的皮带,还可以用于佩剑和钩挂刀剑、钱袋、印章、镜囊及各种饰品。 铜器在南越王墓的出土文物中占有重要地泣,共有青铜器500多件,不但品种数量多,而且工艺技术精湛,极具地方特色。这批铜器中有厨具、饮食用具、酒器、乐器、车马器、生产工具及各种日用器具,等等。铜鼎。共36件,数量超过了殷墟的商代妇好墓,有汉式鼎、楚式鼎和越式鼎,其中有9件刻有“蕃禺”铭文,都是由南越国的都城工匠所造,是广州建城历史的重要物证。特别是越式大鼎,通高54.5厘米。出土时鼎内有“泰官”封泥一枚。南越国也像西汉一样设有“泰官”一职,是掌管南越王日常饮食的职官。
铜壶
共9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个鎏金铜壶,高37厘米,细长颈,大腹,造型美观大方,通体鎏金,光亮华丽,是一件艺术精品。
铜提简
共9件。铜提筒是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器物之一。特别是一个船纹铜提筒,高40.7厘米。除器身有几组几何饰纹带外,最为突出的是4只首尾相连的羽人船,每船有羽人5名,各饰羽冠,赤脚。船首倒挂一具人头。船首尾各竖两根羽旌。5人形态各异,有的划桨,有的击鼓,有的持兵器,有的在杀人。有人分析,广州临海,多海患,画面表现的应是杀俘虏祭海神的场面。船与船之间还有海龟、水鸟、海鱼等作装饰,形态生动,工艺精美,是精美的艺术品,是中国考古史上发现的规模最大、最为完备的海船图形。
出土的39件铜镜大部分是精品,例如连弧龙纹镜、带托镜、十字龙凤纹镜、绘画镜、六山纹镜等。其中绘画镜是彩绘人物大画镜,直径达41厘米,为国内考古发掘出土最大的西汉绘画圆镜,是汉代铜镜中的珍品。特别是出土时仍保留白、青绿两色的绘人物组画,中央有2人作跨步弓腰斗剑表演,两侧各有4人站立围观,生动逼真。周围和中间还配以连弧纹和卷云纹。还有六山纹镜,有6个斜形山字,衬以浪花形羽状纹和莲叶形花瓣纹饰。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有一面六山字纹镜是传世品,但是南越王墓出土的这面镜则是第一次由考古工作者亲自发掘出来的,实为珍贵。铜鉴出于后藏宝,是深鼓腹大盆,可用来盛水或食物,出土时盆内有猪、牛、羊、鸡骨和鱼、龟等海产,说明这是当时的主要食品。
铜熏炉
共有11件,有单件和四连体的,炉腹和顶盖均镂孔透气,是用来焚香料的,香料被认为是舶来品,这是最能反映南越国地方特色的典型铜器,其复杂的工艺反映了当时的铸造技术水平。
铜钫、印花铜凸版与构件
铜钫是一个方形壶。腹呈椭圆形突出,饰以繁缛的浮纹,复杂多变。这种盛酒的铜器制作技术精良,具有透雕后味,更能衬托出主人酒的名贵与醇香。
印花铜凸版。是用来在丝织物上印染图案的工具,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印染工具,对研究古代纺织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墓中出土的铜构件较多。有鎏金铜铺首6件。有一个出土时已朽的漆屏风的铜构件多种,例如,转角鎏金铜托座、鎏金蟠龙托座、正间鎏金铜托座、鎏金朱雀铜顶饰、鎏金双面兽形铜顶饰等。还有鎏金铜牌饰等。 钮钟
甬钟、铜句鑃都是乐器。宴乐之器是古代统治者炫耀其奢华生活和身份地位的标志。墓内东耳室出土的一批乐器,旁边还有一名殉葬的乐师。乐器可分铜、石、陶、丝四大类,这里只说青铜乐器,有钮钟一套14件,甬钟一套5件;句鑃一套8件。还有铜铸等。钮钟是南越国自造的乐器,大者通高24.2厘米,小者通高11.4厘米。
甬钟
最大的通高49厘米,最小的通高38厘米,长圆筒呈椭圆形。
句鑃
最大的通高64厘米,扁方形实柱体柄,弧形口,阴刻篆文“文帝九年乐府工造”,并刻有“第一”至“第八”的编码,是迄今我国唯一发现具有绝对年代,而又有序号的句鑃。“文帝九年”是公元前129年,由乐府工匠制造,赵昧自称文帝,与历史文献记载相符。经测定,句鑃音质还好,仍可演奏,弥足珍贵。 墓中出土的兵器种类多,数量大,除15把剑为铁质外,其余皆为铜造。最为难得的是一把“张仪”铜戈,铭文“王四年相邦张义(仪)”等字,“王四年”应为秦惠王时。由张仪监造,说明是由秦带入南越的。
铜剑
出自西耳室、是战国楚式剑,为墓中唯一的一把青铜剑。
铜虎节
是一件难得的珍品,姿态生动威猛、蹲虎欲跃、虎头昂扬。张口、露齿、弓腰、卷尾,饰以错金虎斑纹,是国内仅存的一件错金虎节,属于孤品。节是外交和军事上的信符,有虎节、龙节、人节之分.可以用来证调战车和士兵,有错金铭文“王命:车徒”,尤为珍贵,是一件重宝。
所谓“节”,是一种外交礼器,《礼记》中记载“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其他史料中也有“天下之六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以金为之。道路用族节,门关用符节,都鄙用管节,皆以竹为之”的记载。虽然“节”的种类繁多,铜虎节也曾经在其他地区有过发现,但唯有南越王墓出土的这件通体以错金铸造法制成。有人推测,此虎节极有可能是当年南越王赵佗攻占了楚国旧地时所获,随后传给后代,并最终成为南越王墓的随葬品。
铁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国防力量。中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铁器始于春秋时代,战国时期已普遍使用。汉代铁器以农具、工具和兵器为主。南越王墓出土的铁器有700多件,有农具、工具、兵器和日用器具等。
铠甲
通高58厘米,属轻型铁甲。共有709片甲片,均呈四角抹圆的长方形。这种轻型铁甲适合于气温较高的南方地区使用,代表了西汉时期南方铠甲的基本形制,与北方中原地区出土的铁铠甲形制有较大差别。
铁剑
共15件,其中一件出自墓主腰间左侧,残长164厘欧阳,剑鞘为竹胎,剑茎两面夹以木板,外捆缠丝带。还有4件是青黄色玉,雕刻最为精细,下面有高浮雕群兽,形态十分生动。
铁矛
这个铁矛间铜质、鎏金,错间金银的三角图纹和流云纹,如此华丽的铁矛应为南越王自用,或用于仪仗。 玉壁
是正中有回孔的圆形玉器。南越王墓出土各种玉璧56件,仅主棺室就 有47件,说明墓主对玉壁的喜爱。这些玉壁中比较突出的有大玉璧、透雕重圈二龙衔环璧、透雕龙纹玉璧、透雕龙凤涡纹玉璧、鲁首玉璧、双连玉璧等。特别是主棺室出土的一件大玉璧,直径达33.4厘米,是墓中所出土玉璧中最大的一件,雕刻精致,纹饰古朴庄重,颇有帝王之气。大玉璧是我国已知考古发掘出土玉璧中体形最大、龙纹饰最多的一块,被称为“璧中之王”。
玉盒
主棺室出土,为青玉,呈青黄色,盒身鼓圆,高77厘米。玉盒刻有两凤鸟,饰以美丽浮雕纹,结构严谨,雕工精细,光洁夺目,被称为“玉器绝品”。
丝缕玉衣
玉衣是汉代特有的丧葬殓服,东汉灭亡以后,未发现有玉衣。玉衣是有等级规定的,有金缕、银缕、铜缕玉衣,诸侯王多用金缕,也有用银缕的。南越王墓出土的丝缕玉衣为首次发现,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件。
南越王墓出土的丝缕玉衣是中国考古历史上所见的最早的一套保存完备的丝缕玉衣,且从未见于文献和考古发现中,比名闻天下的河北中山靖王墓中刘胜所穿的金缕玉衣所属时间还要早12年。这套玉衣由头、上衣、左右袖筒、左右裤筒、手套和鞋10部分组成,全长1.73米,共用近2300块玉片,其中头部用玉片260余枚,上衣530余枚,左右袖筒各约210枚,左裤筒266枚,右裤筒388枚,左右手分别为113枚和21枚,左右鞋分别为108枚和109枚。每枚玉片四角打磨四孔,通身用朱红色丝带穿连而成,走线规整,图案精致。玉片材质不一,颜色各异,以黄褐色为主,质地温润,取材自珍贵的软玉石料。根据钻孔工艺和玉料质地来看,属于南越地区所产。由于年代较早,因此它并不像其他墓葬中出土的玉衣一样采用金缕或铜缕等金属作为穿连材料。有学者将其与河北满城汉墓中出土的中山靖王金缕玉衣进行了对比,认为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南越国是得到汉朝中央政府承认的王国,因此如果是皇室所赐,那么应当至少是使用银缕作为穿连材料,而此玉衣采用丝缕穿连,无疑表明是南越当地自行制作。也正是这种独一无二的做法,才显出了它独有的历史参考价值。
玉印
共9枚,其中3枚有文字的玉印 (有6枚无文字)都是出在主棺室墓主身上,分别是 “赵昧”、“泰子”、“帝印”的方形玉印。“赵昧”印和 “帝印”都是墓主身份的物证 。“帝印”是“皇帝之印”的意思,是赵昧生前僭越称帝的物证。
玉佩
由于玉石具有优良的质地和美丽的色泽,又能迎合人们的求美天性和祈求健康、避邪的心理,从古至今是人们追求的时尚。在古代佩戴玉质装饰品是达官贵人追求的时尚。南越王墓出土的玉饰品有130余件。例如,犀形玉瑛,整体作透雕形的犀牛,呈蹲曲不想状,全身肌肉隆起,充满生机活力。双龙纹玉瑛,对称的双龙头,张口鼓目,饰以透雕云纹,形象生动。透雕龙璃纹玉环,双面透雕二龙二兽的优美造型,十分别致。透雕龙凤纹重玉佩,透雕体态轻盈的龙凤,饰以卷云纹,造型饱满有力,龙凤均有呼之欲出之态,确是玉饰精品。连体双龙玉佩,构思奇特的双龙拥爪,形象生动。凤纹牌形玉佩,独特的不对称设计,形象美观。还有11套玉佩已复原了3套,墓主赵昧的组玉佩是最大、最豪华的一套。
玉角杯
出目主棺室 “头箱”,为主人自用的酒具。长18.4厘米,口部椭圆,口径5.8一6.7厘米。杯身作弧形优美流畅地回卷,尾端形似浪花飞扬,饰以阴刻、浮雕,构思奇妙,制作精美。这件独一无二的玉器精品被誉为 “汉玉中的稀世之宝”。

⑸ 广州市那里好玩

广州主要有镇海楼、南越王墓、陈家祠、六榕寺、光孝寺等景点。

冬春时节广州是一片花的海洋,届时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兰圃、西苑盆景之家、云台花园和每年春秋两季均举办菊展的越秀公园、文化公园,处处花团锦簇。

⑹ 广州值得去的地方有哪些

1、广州塔

在被花胶海味霸占了整条街的一德路内,藏着一所拥有”远东巴黎圣母院”之城的石室圣心大教堂。

这座百年教堂,所有的墙壁和柱子都是由花岗岩砌成的,非常的有特色,因此当地街坊给它取了个亲切的名字,“石室”。高耸的塔尖、精致的纹饰,还有红黄蓝绿七色的玻璃,整个教堂,从里到外,都是浓浓的复古气息。

⑺ 谁能告诉我广州有几个区啊顺德区有哪些风景名胜啊

广州有十个区:荔湾区,越秀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花都区,番禺区,罗岗区,南沙区, 顺德区风景名胜 碧江金楼位于北滘碧江,属明清时期建筑,已有几百年历史。金楼古建筑群由泥楼、职方第、金楼、南山祠、见龙门、亦渔遗塾、慕堂祠、砖雕大照壁和三兴大宅等等多座建筑组成。集中了宅第、祠堂、书斋、园林等功能,保留着干打垒、蚝壳墙、水磨砖、“镬耳山墙”等等岭南特色的古建筑实物。珠江水乡的古建艺术和官宦儒商的文化积淀,在这组紧凑的古建筑群中体现无遗。古建筑群的最亮点金楼,原名赋鹤楼,楼内装饰着金碧辉煌的木雕,据说是因清末名臣戴鸿慈之女嫁入职方第,作为嫁妆与赠。而民间有“金屋藏娇”的之传说。巧夺天工的金木作,几乎包罗了木雕艺术中的所有手法。尤为难得的是木雕全部采用中国传统题材,渗入了外来的艺术风格,以实物印证了岭南文化的发展史。院宅内还保存着当年刘塘、宋湘等清代名家为这个家族题写的木、石匾额和戴鸿慈以及多位清代顺德进士、举人题赠的书画翰墨真迹,加上大批原汁原味的清代家具、珍稀的清代官轿、跋步床(千工床),游客登临,可亲身邻略昔日珠三角富庶人家的生活,认识岭南文化在建筑艺术上的建树。 http://authorb.shunde.gov.cn/data/2005/04/07/1112858614.gif 西山庙在大良凤山(别称西山)东麓,本名关帝庙,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全庙依山构筑,历经重修扩建,现为清光绪年间重修格局,占地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前座为大门与前殿连体,正面成阙门式样,三门并列,高大轩敞。阙门两侧为左右衢门,原有磴道通后山。后座为正殿,矗立在数十级宽阔的石阶之上。庙里庙外多砖雕、灰塑、壁画及彩陶塑像。该庙1985年由县政府拨款重修。现为区文物保护单位。 宝林寺原址在大良镇内的凤山南麓,初名柳波庵。始建于公元10世纪的五代南汉末期,宋代重修时扩大规模。元代高僧德钦在此潜修至圆寂,僧众在寺内建“肉身堂”安奉涂漆遗体。清康熙年间重修扩建后,易名“宝林寺”,取“净土七宝树林”之意。其后,县衙在寺内增建“万寿宫”,供吏员向帝、后祝寿及恭听“圣谕”之用。至20世纪中期,此寺大部分拆卸扩路和兴建文化公园。1995年,剩余建筑物全部拆除,另在太平山西麓重建新寺,依山构筑,巍峨壮观,成为顺德旅游一大景点。 清晖园位于大良镇清晖路,与番禺馀荫山房、佛山十二石斋、东莞可园并称粤中四名园,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园址原为明末状元黄士俊宅第, 清乾隆年间为进士龙应时购得。嘉庆十年(1805),龙应时长子、辞官归里的监察御史龙廷槐动工兴建清晖园。其后,廷槐子孙继续营建,几经修改加工,至民国初年,全园格局始趋定型。园内水木清华,构筑精巧,兼备华南建筑与江南园林的特色。主要建筑有船厅、碧溪草堂、笔生花馆、惜阴书屋、归寄庐、澄漪亭、八角池、竹苑、斗洞、狮山等。1959年,县政府重修扩建清晖园,与左右的楚香园、广大园( 均为龙应时后裔所建)合并,面积由3000多平方米扩大到近万平方米。90年代中期起再度兴工扩建,增加了凤来峰、读云轩、留芬阁、沐英涧、红蕖书屋等多处建筑景点,面积扩大至2.2万平方米。 五代南汉时期(917~971),南海县分为咸宁、常康两县。清末简朝亮主修的《简岸简氏家谱》,称北滘简岸是咸宁县治所在地,当地有咸宁社庙,至50年代中期以后才拆卸。80年代初,简岸细海建猪舍,发现地层下埋藏一片瓦砾场,约三四十亩,厚度超过1米,经专家鉴证,内有大批唐代和南汉的碎瓦,断为咸宁县治遗迹之一。现该处已盖了厂房。 都宁山在北滘镇都宁村,高仅87.8米而山崖峻峭。故老相传宋末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护驾抗元,曾驻跸此山。崖山之役君臣死难后,殿前指挥使苏刘义突围至此,拥立民间一位姓赵名旦的人士,以继赵宋统绪,登山立寨建都,命名“都宁”,取“都此可宁”之意,但不久即告失败。所筑牡砺寨墙,据旧志记载,清乾隆年间尚有残留。 金紫峰在龙江镇龙山片的旺村之北,高百余公尺。明代中叶以前已建有观音阁和捧日亭,文学家张溥南来顺德时曾登临赋诗。晚明至清代,增建一批亭台和庙宇,构成壮观的建筑群。清末以后,故迹湮废。80年代以后重修后,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六登临盛况不下于龙江观音阁。 顺德河网错综,自古桥梁众多,其中历史最长久的是跨大良河东西岸的伏波桥。旧志记载,公元前112年(汉元鼎五年),汉伏波将军路博德追击南越国相吕嘉,在此架浮桥渡兵,后人在旧址建木桥,取名“伏波”,至1491年(明弘治四年),筑石为桥。石桥历经重修,桥下八孔加上桥面月楼的圆拱门,合共九孔,俗称“九眼桥”。1958年拆卸改建钢筋混凝土的公路桥,易名“跃进桥”。 另一座有名的古石桥,是龙江镇世埠村长路之西的贞女桥,建成于公元1215年(南宋嘉定八年)。原先此地河宽水急, 靠摆渡通行,某年新会李氏之子到龙江迎娶五经博士吴南金之女,在此翻船溺死,吴女哀极,终身不嫁,并捐出奁资在此建石桥。桥全长11丈,宽1丈,桥石厚达2尺。明嘉靖年间,广东省督学张希举在桥面建石牌坊,题匾“贞女遗芳”。工部尚书湛若水题柱“精忠义行无能并,古往今来第一人”。清代后期河道淤塞变窄,现今全桥仅残存中段。 此外,尚有17座造型精美的古石桥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 洛阳桥,在容桂镇狮山东麓。始建于1072年(北宋熙宁五年)。现存为清代重修形貌。 巨济桥,在杏坛镇逢简村。建于宋代,现存为清代重修形貌。 明远桥,在杏坛镇逢简村。始建于宋代,现存为明代重修形貌。 爱日桥,在杏坛镇罗水村。建于宋代,现存为明代重修形貌。 跨鳌桥,在杏坛镇古朗村。建于明代,现存为晚清重修形貌。 引龙桥,在杏坛镇古朗村。建于明代,现存为清末重修形貌。 起凤桥,在杏坛镇古朗村。始建于明代,现存为民国重修形貌。 跃龙桥,在杏坛镇上地村。建于1678年(清康熙十七年)。 文明桥,在杏坛镇东村。建于清乾隆年间。 凌云桥,在勒流镇扶闾村。始建于清乾隆初年,现存为1800年(嘉庆五年)重修形貌。 永安桥,在杏坛镇北水村。建于1816年(清嘉庆二十一年)。 利济桥,在杏坛镇北水村。始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重修形貌。 紫阳桥,在伦教镇北海村。建于清代。 御波桥,在伦教镇大洲圩。始建于清代中叶以前,现存为晚清重修形貌。 酿泉桥,在陈村镇旧圩。始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末重修形貌。 垂虹桥,在陈村旧圩,建于晚清。 秀桥,在桂洲镇四基村。建于清初,现为1919年重修形貌 瑞气祥和----紫云阁,又名观音阁,在龙江镇锦屏山金盘岭极顶的龙岩下,明代以前已建造殿宇亭台十多座。观音像塑在一个天然岩洞内,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六,四乡群众扶老携幼登临拜谒,万头攒动,盛极一时,清初岭南三大诗家之一的陈恭尹有《登大士岩》诗描述此山形胜。清末以后,故迹逐渐湮废。80年代以后,辟为紫云阁公园。 明清两代,顺德不少乡堡建文塔装点景观或补足“风水”。目前仍存留的有太平塔、青云塔、龙江文塔、桂洲文塔四座,此外尚有五乡文阁和近光阁两座塔类亭阁建筑。太平塔在德胜区太平山顶,1600年(明万历二十八年)建成,因地近旧寨村,俗称“旧寨塔”,七层,高25.58米,造型朴拙坚固,1945年抗日游击队员据守此塔三昼夜,击退日伪军进攻。青云塔在大良镇南郊神步山,比太平塔晚两年建成。两塔400年来一直为县城近郊的标志性建筑。龙江文塔在龙江镇集北村外,落成于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七层,高36.2米。桂洲文塔在容桂镇文塔路,落成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七层,高34.2米。五乡文阁在杏坛镇龙潭村,建于清代,三层。近光阁在勒流镇扶闾村,建于清代,两层。 锦岩岗在大良镇北区锦岩路,全山皆石,赭红而微呈彩斑,略如织锦,故名。山高仅27米,而历代人文景观颇多:东庵为明末抗清英烈、“岭南后三忠”之一的陈岩野(邦彦)读书讲学之所,山顶是清康熙“凤城八景”中的“锦岩夜月”所在地,东麓的锦岩庙约建于南宋,此外还有陈岩野先生祠、水月宫(西庵)、金花古庙等。1982年,县、镇政府拨款重修,并将整个锦岩岗辟为公园。 钟楼在大良镇环城路南段。今钟楼公园东南角。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1985年县政府拨款重修。此楼两层双檐,基座以红砂岩砌成,下开拱道,贯穿东西。楼上为十二檩四面出廊式结构,四畔有红石栏杆,瓦木为顶。楼上大钟为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重铸。现为区文物保护单位。

⑻ 西汉南越王墓的发掘过程

广州城古称番禺,城外越秀山最西边的象岗是一座并不高大的小山坡,形如卧象,一直是古城附近的风景胜地。最早时它与越秀山连为一体,树木参天,溪流淙淙,可谓山明水秀。明洪武年间,番禺古城三城合一,将北城向北继续扩大延伸2600多米,象岗被凿穿,脱离相连的越秀山,开出一条大道,成为新城的北门。到了清代顺治年间,这里成为南方守防要地,为了抵御外辱,军方将此处与北边的保极、永宁、耆定三处炮台互为接应,岗上山林被砍伐一空,修建了巩极炮台,以此保护广州北城。到了新中国建立之后,凭借战略位置的优势,解放军入驻这里,开挖掩体,将此处作为军事禁区。
1983年6月,一支工程队在象岗山进行基建施工,这个小山坡将被轰轰作响的挖掘机削平,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拔地而起的公寓大楼。几十名施工人员日夜奋战,已经将海拔不到50米的山头从顶部挖掉了17米,工程进展顺利,期间还挖出了几座古墓,从汉代、晋代一直到明代都有,可见此地确实是块风水宝地。广州的文物工作人员对此非常重视,每次都派工作组前来勘察,但是这些墓地规模都很小,而且基本都在早年被盗墓者光顾过,只余空空墓室。随着挖掘工程的深入,考古人员认为已经不可能在如此深的土层中还存有墓葬,工程于是进入正常施工阶段。
但是就在其后的某天中午时分,挖掘机进行一轮粗挖后,工人们开始移走土石方,平整作业面,突然发现砂石和土层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块硕大无比、形状规则的石板,板间缝隙狭小。若说是人工修建所为,真是有些不可思议,工人们没有考虑太多,用丁字镐顺着其中一条石板缝隙向两边撬动。缝隙渐渐加大,一个幽深的无底黑洞露了出来。观者议论纷纷,有人说这是当年林彪部队所挖的防空工事,有人说这是地质运动偶然的巧合,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外星文明留下的痕迹。此时负责工地现场的基建科长邓钦友刚好路过,看到人头攒动,便上前察看。一看不要紧,凭借前几次工地挖出古墓的经历,以及从文物工作人员身上学得的考古常识,他感到此事非同小可,于是迅速上报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同时联系到了广东省文物局的值班人员黄淼章。当时邓钦友并没有想到,他的这一举动,为工地下方埋藏的天大秘密起到了多好的保护作用。
黄淼章接到电话后,火速与同事一起从文物局赶来,凭借一只手电,他俯身向内探看,只见洞内空间巨大,石壁造型粗犷,可见的一角还摆放着一尊巨大的铜鼎。他的心头一下子紧了起来,可以初步断定这里绝不是普通的晋代或明代古墓,而是汉代以前的贵族墓葬。要知道,整个广州地区还从未发现过汉代以前的墓葬,如此巨大的墓室更是前所未有。事关重大,黄淼章紧急联系了广州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麦英豪。此人是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身兼广州博物馆馆长之职,当他接到电话后,一个念头闪电般穿过他的大脑:难道从古至今众说纷纭的越王墓现身了?
南越国是西汉时期割据岭南广阔疆域的一个封建政权,开国国君赵佗为了开创南越国伟业奋斗70余年,威震南国,享年百岁有余。他在世的最后几十年里,一直在周密安排死后之事,为防死后坟墓遭盗,派重臣于都城番禺城外广阔的山岭之中开凿疑冢几十座。赵佗之孙赵胡即位后,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为他举办了一场充满隐秘而声势浩大的国葬。首先派人驻守番禺四围山岭,然后由完全相同的4支送葬队伍高举幡旗,护送着一模一样的四方灵柩从番禺城四门出发,到达不同的安葬地点。这种空前绝后的送葬方式果然迷惑了众人之眼,再加上赵佗生前的几十处疑冢,没有人知道伟大的国君到底葬在何处,更不知道那些丰厚的陪葬珍宝藏在何方,从此留下了中国历史上最为传奇的墓葬之谜。
在随后2000多年的时间里,南越王墓一直是民间盗墓者关注的焦点之一,甚至还经历了在某些朝代被举国寻觅的不堪往事。三国时期的吴王孙权为了谋求传说中的巨额殉葬财宝,曾命令大将军吕瑜率军5000人,在岭南地区遍地搜寻,目标直指南越王墓。但是历经半年却毫无结果,吕瑜带领精兵在山野之中挖地三尺,仅仅找到了南越王赵佗的曾孙赵婴齐的墓葬。虽然随葬品并不足以让世人震惊,但以此呈给孙权,掘墓闹剧才得以草草收场。随后岭南各地盗墓者蜂拥而起,搜尽各种线索,最终皆无功而返。
1916年,岭南农民在广州城外的龟岗施工建房时,于无意之间发现了一座南越古冢。虽然发掘出的葬品丰富,但专家认定这不过是一座普通的贵族墓葬而已,真正的南越王族墓葬,依然隐藏在广阔的山岭之中。不过通过这座贵族墓葬,考古人员认定南越王墓并非无中生有,且确在岭南无疑。由此到了1931年广州黄花学院成立,1950年广州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期间所有的考古人员一直把南越王族之墓作为重点探寻对象。
如今麦英豪心中唏嘘不已,他努力使自己冷静下来,因为电话里所说的只是一座规模稍大、可能归属汉代的墓葬,具体情况得等到亲眼看到了才能知晓。麦英豪赶到工地现场后,透过石板缝隙,利用手电观察一番,确定是汉代巨型墓葬无疑,但墓主人是谁,墓葬是否被盗,都还无从知晓。为了安全起见,他安排人员驻守,遣散施工工人,并封锁了发现墓地的消息。入夜时分,麦英豪让身材瘦小的黄淼章进墓勘察。从石板缝隙进入阴森冰冷的地下宫殿后,黄淼章顿时沉浸在眼前景象带来的惊叹之中,原本的恐惧感荡然无存。数不清的青铜器物和古玉饰品在手电光照耀下发出璀璨的光芒,尤其是保存完好的青铜编钟让人为之一震,很明显,这里不但未曾被盗墓者光顾,而且毫无疑问是保存完好的汉代王族之墓。
勘察结果让麦英豪心中有了底,这极可能就是南越王室之墓,几十年来苦苦寻找的考古圣地就要在眼前呈现了。他抑制住内心的激动,向广东省政府领导汇报了相关发现。领导高度重视,一则非同小可的电报火速传至中国国家文物局:“广州象岗发现一石室彩绘大墓,墓葬完好,随葬品极为丰富,初步推断,墓主人很可能是南越王或南越王家族成员。”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先生急召广州市文化局副局长和广州博物馆馆长一起进京汇报。听完详情,他也非常兴奋,认为墓葬已经发现,从保护其不被盗窃的安全角度出发,这件事必须尽快妥善解决。随后,国务院批准了发掘请求,一段尘封2000余年的秘密就在这样一个偶然的机遇中解开了。
1983年8月25日上午9时,一场与众不同的剪彩活动在象岗工地上如期举行,虽然当地省市政府领导悉数到场,但并没有围观人员和各路记者采访,象岗考古工作队副队长黄展岳一声令下,古墓发掘工作正式开始。
考古队员在发掘点上方搭建了巨大的棚子,以免古墓开掘时受到烈日暴晒或遭遇雨水侵袭。同时又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开展了网格状钻孔调查取样,以免主墓挖掘不当而损坏到可能存在的陪葬墓坑。但是调查结果使人震惊,整座象岗山头全部为一个单独墓葬所有,也就是说,这个墓葬是将象岗挖空,以山为陵而建,如此宏大的规模,其主人必是皇室无疑。
清理墓道的过程中,队员们发现此处的防盗措施做到了极致,整个墓道中堆满巨石,最重者达2吨,只有动用大型起重机才能继续开展清理工作。经初步测量,墓道呈长方形斜坡状,长约10.5米,宽约2.5米,深度为3.2米,至墓室前方4米左右,墓道开始变为竖坑,竖坑中堆积着大量青铜器、陶器等随葬品,并且发现了“长乐宫器”字样的印戳。长乐宫是西汉时期太后居住之所,若非僭号称帝的南越国国王,其他人是根本不可能也没有这个胆量使用这一字眼的。同时队员们还发现了2个殉葬人。一切迹象都明确指出墓主人有着无比高贵的出身。
墓道尽头是2扇巨大无比的石门,历经2000多年时间的啃蚀,门轴已经断裂,随时都有塌倒的危险。考古队又借助起重机,将巨大的石门和门额石吊离墓室。打开墓门之后,布满精美绝伦画像的墓室终于展现在人们面前,四壁黑红相间的云纹图案气势磅礴,飘逸奔放,仿佛在诉说着墓主人叱咤风云的一生。同时,在地宫前室里,考古队员发现了巨大的铜鼎、玉佩、玉璧、2把铁刀以及一方“景巷令印”等珍贵文物。但是这些文物与随后在墓室东侧耳室发现的器物相比,又显得数量平平了。
东侧耳室长约.2米,宽约1.7米,高约1.8米,完全凭借象岗内部的岩石结构掏挖而成,室内除了琳琅满目的金、银、玉、石、象牙、漆木、陶器等精美制品之外,最为珍贵的当属数量巨大、品种繁多的青铜和石质乐器。其中铸造的编钟有2套,分别为甬钟和钮钟。甬钟一套5件,钮钟一套14件,做工精细,音律精准,乐声悠扬。编钟附近还列放着石质编磬2套,由大到小排列,共计18件。另外还有铜瑟、铜琴若干,漆木琴2件。如此庞大的乐器群,如此完备的乐队编制,就是放在今天也是编配非常齐整的。实际上早在西周时期,帝王为了加强统治,施行“封诸侯,建同姓”政策,王室贵族分封各地,周公旦又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系统地建立了一套“礼乐”制度。按照“乐”从属“礼”的思想,以“礼”区别宗法远近,同时又以“乐”来融合“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通过“礼乐”来显示权力等级。舞队行列中八人为一行,称作一佾,按照《礼记》记载,天子的舞队用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士二佾。这样,阶层不同,舞队人数也不同,从而大大促进了封建等级思想的普及与牢固。

⑼ 集所有中国景点于一身的地方有哪些,在广州

要是中国景点集一身,不好找,不过到广州不能放过的八大景点是必须去的

西汉南越王墓

西汉南越王墓是1983年发现的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眜之墓,是岭南地区所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唯一汉代彩绘石室墓。墓中出土文物一万余件,其中“文帝行玺”金印、玉角杯、错金铭文虎节、印花铜板模、平板玻璃铜牌饰等文物具有重大历史、科学、艺术价值,集中反映了两千年前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南越王墓是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大考古发现之一,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正式对外开放的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建筑面积17400多平方米,主要展示南越王墓原址及其出土文物。博物馆以古墓为中心,依山而建,将综合陈列大楼、古墓保护区、主体陈列大楼几个不同序列的空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突出了遗址博物馆的群体气派,是岭南现代建筑的一个辉煌代表,曾获得六项国内外建筑大奖。博物馆还设有杨永德伉俪捐赠的陶瓷枕专题陈列和不定期的临时展览。博物馆现藏陶瓷枕多达400余件,制作年代由唐代至民国,以宋、金为主,数量之多、品质之精、窑口之广在国内同类收藏品中均属罕见。

镇海楼

镇海楼坐落在越秀山小蟠龙冈上。该楼又名“望海楼”,因楼高5层,故又俗称“五层楼”。楼前碑廊有历代碑刻,右侧陈列有12门古炮。

镇海楼是广州标志性建筑之一,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楼高25米,呈长方形,宽31米,深16米。下面两层围墙用红砂岩条石砌造,三层以上为砖墙,外墙逐层收减,有复檐5层,绿琉璃瓦覆盖,饰有石湾彩釉鳌鱼花脊,朱红墙绿瓦砌成,巍峨壮观,被誉为“岭南第一胜览”。

镇海楼顶层正面高悬“ 镇海楼”横匾。 镇海楼两侧对联:“千万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镇海楼气宇非凡,古今曾以“镇海层楼”、“越秀远眺”和“越秀层楼”先后列为“羊城八景”之一。

镇海楼被誉为“岭南第一胜”,先后以“镇海层楼”和“越秀层楼”列为清代和现代的羊城八景之一。清末的楹联(有两副不同版本):“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星(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凭(倚)栏看剑,泪洒英雄”(作者一说彭玉麟,一说彭玉麟幕僚李棣华),至今仍悬挂于顶层。

另外,数百年来,诗人政客每登其上,皆感慨万端,有关 镇海楼的名人诗作甚为丰富,教人叹为观止,主要有咏迹怀古、抒怀咏志两个题材。其中以佛山人陈恭尹及廖觅竹的《 镇海楼》影响最广。

中山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了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筹资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由我国著名建筑师吕彦直先生设计,1929年动工,1931完成。

广州最老的木棉树(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就在 中山纪念堂!这株老树亲眼目睹了满清王朝的腐朽堕落;亲眼目睹了广州起义的惨酷壮烈;亲眼目睹了孙中山的百折不挠;亲眼目睹了陈炯明的叛乱;亲眼目睹了身旁的总统府被夷为平地后又建起了一座全新的纪念堂;亲身经历了叛军的炮火和日本侵略者往它身旁投下的炸弹。风走云飞,星流人逝,老树还依旧静静站立,夜深人静时细细品味着数百年的风霜。

中山纪念堂不仅有广州最老的木棉王,它还有广州最大的两棵白兰树。它们是纪念堂奠基、竣工时栽下的,它们与纪念堂一起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坎坷岁月,终年常绿、亭亭如盖的碧绿树冠可荫地数百平方,如同两个高大忠勇的卫士守卫着纪念堂。每年的初夏(6月)和深秋(10月),浓香四溢、洁白无瑕的小花桂满枝头,香飘数里,象征着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万古流芳。

六榕寺

六榕寺位于六榕路。它始建于梁大同三年(537年),后北宋初毁于火灾,宋端拱二年(989年)重建,改名为净慧寺。后苏东坡来寺游览,见寺内有老榕六株,欣然题书“六榕”二字,后人遂称为“ 六榕寺”。

寺内有名塔为千佛,因其塔身斑斓,又称“花塔”。花塔高57米,11角形,外9层,内17层,是广州有名的古代高层建筑。塔东为山门、弥勒殿、天王殿和韦驮殿。塔西为庄严华丽的大雄宝殿,供奉清康熙二年(1663年)以黄铜精铸的三尊大佛像。佛像高6米,重10吨,是广东省现存最大的古代铜像。

寺内还有榕荫园。其内有六祖堂,观音殿、僧舍斋堂、功德堂等。六祖堂内还供有禅宗第六代祖师慧能的铜像,高1.8米,重约1吨,法貌庄严,垂目坐禅,栩栩如生。

云台花园

云台花园是一个高格调,以欣赏四季珍贵花木造景为主的全国最大的园林式花园。它坐落在白云山三台岭内,占地12万平方米,是以世界著名花园———加拿大的布查特花园为蓝本,由广州园林建筑设计院设计,广州市政府投资5000多万元建成,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中西合璧园林式花园。这里聚东西方园林建筑精华于一体、汇国内外四时花卉于一园、纳国际友邦情谊于一圃,成为广州市旅游窗口之一。

云台花园的构造颇具艺术特色,集东西方建筑艺术于一身,融古今文化于一体,显现出别具一格的园林风格。园内建有新颖雅致、各具特色的景点10多处,有谊园、玻璃温室、醉华苑、岩石园、太阳广场、飞瀑流彩、玫瑰园、露天交谊舞场等等,欧陆风情与东方园林景致相交融。

花园的整体布局是以正对着大门的宽大台阶为轴心展开的,台阶分为三部分,左右两边是对称的大理石阶梯,中间则是特制玻璃铺砌而成的。玻璃底下安装着各色彩灯,玻璃台阶上端是一泊小湖,取名滟湖,湖底又有环形灯饰。到了夜晚,滟湖中被灯光染得五彩缤纷的湖水,沿着玻璃台阶缓缓流下,被灯光置换成七彩的河,流光溢彩,如梦似幻。

滟湖的水沿中轴线下泻,使得滟湖成为中轴线的源头,为了突出这一源头,园林设计者和建造者又在滟湖的岸边,建一罗马柱廊,既突出了轴心线上的景点在 云台花园的作用,又与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花园大门相对应。更为有趣的是,建造者借鉴了苏州园林中花墙的效果,在罗马柱廊的后面又安放了一群图腾石柱。在轴心线的两侧,云台大花园分别排列出不同的功能区,200多种中外名贵四时花卉就被巧妙地种植在不同的功能区里。东侧在种植各种花卉的同时,还依地势起伏培植了大面积的草坪,远远望去,酷似一条绿色的瀑布。西侧是谊园和茶室。谊园中心是一巨大地球石雕,以地球石雕为圆心,在一个巨大的圆周内,分布着已与广州结为友好城市的市花和友好城市所在国的国花。

华南植物园

位于广州市天河区龙洞的中国科学院 华南植物园,前身是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由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院士创建于1929年。1954年改隶中国科学院后为华南植物研究所,2003年10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 华南植物园,是我国历史最久、种类最多、面积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被誉为永不落幕的“万国奇树博览会”,有“中国南方绿宝石”之称。

龙洞琪林是 华南植物园最具有代表性景点之一,1986年入选为“羊城八景”,它由棕榈园和孑遗园两个半岛及人工湖组成,整个景观自然和谐,最佳观赏点是水榭。棕榈园内棕榈植物四季碧绿,椰风葵林一片热带风情,孑遗园内落羽杉四季分明,春来嫩绿、入夏青葱、秋时棕红、冬来飘落,一片温带景象,宛如一幅会变的风景图。

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又名余荫园,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东南角北大街,距广州17公里。 余荫山房为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始建于清代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一说为同治六年),距今已有130多年历史。园占地面积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珑、布局精细的艺术特色著称。

余荫山房的布局十分巧妙。园中亭台楼阁、堂殿轩榭、桥廊堤栏、山山水水尽纳于方圆三百步之中。园中之砖雕、木雕、灰雕、石雕等四大雕刻作品丰富多彩,尽显名园古雅之风。更有古树参天,奇花夺目,顿使满园生辉。而园中“夹墙竹翠”、“虹桥印月”、“深柳藏珍”、“双翠迎春”等四大奇观,使游人大开眼界,乐而忘返。

余荫山房园地虽不足2000平方米,但亭桥楼榭,曲径回栏,荷池石山,名花异卉等一应俱全。园内亭、台、池、馆与游廊、拱桥、假山、花径、围墙交错穿插,构成了幽深曲折、若隐若现的庭苑结构。园中浮雕和建筑装饰皆由名工巧匠精雕细琢,配以诗、书、画,使全园更添恬静、典雅情趣。进入写有“ 余荫山房”的正门后,过厅堂,穿竹径,便到山房的花园门。门旁有对联一付:“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正是此园点题之句。

园景可分为东、西两半部,以游廊式拱桥为界。这座拱桥是桥、廊、亭“三合一”的杰作,表现了设计者的独到构思和造园者的高超技艺,这一美景称为“虹桥印月”。在月朗风清之夜,月影、桥影、人影在荷花池中相映成趣,构成动人心弦的画卷。

西半部以长方形石砌荷池为中心,池南有造型简洁的临池别馆,建筑细部装饰玲珑精致,兼有苏杭建筑的雅素与闽粤建筑的曼丽。这是园主的书斋,环境清静素雅。池北为主厅深柳堂。堂前庭院两侧有两棵苍劲的炮仗花古藤,花儿怒放时宛若一片红雨,十分绚丽。深柳堂是园中主题建筑,是装饰艺术与文物精华所在,堂前两壁满洲窗古色古香,厅上两幅花鸟通花花罩栩栩如生,侧厢三十二幅桃木扇格画橱,碧纱橱的几扇紫檀屏风,皆为著名的木雕珍品,珍藏着当时名人诗画书法。堂中木刻精品琳琅满目,名士墨宝闪耀清华。其中,引人注目的首先是清乾隆时期大学士刘墉的书法手迹:“韩持国在洛中作诗云:"闭门读易程夫子,宴坐焚香范使君。顾我未能忘世乐,绿樽红芰对斜曛"。”为通花木雕。隔莲池相望,有“临池别馆”呼应,夏日凭栏,风送荷香,令人欲醉。在深柳堂左侧有一间庐舍,名为“卧瓢庐”,专为宾友休憩而设。

东半部的中央为一八角形水池,池中有八角亭一座,名“玲珑水榭”,八面全是窗户,可以八面观景,是全园最佳观景处。该处原是赋诗把酒、吟风弄月之所,有丹桂迎旭日、杨柳楼台青、腊梅花盛开、石林咫尺形、虹桥清晖映、卧瓢听琴声、果坛兰幽径、孔雀尽开屏之八角玲珑。水榭东南沿园墙布置了假山;水榭东北点缀着挺秀的孔雀亭和半边亭(来薰亭)。周围还有许多株大树菠萝、腊梅花树、南洋水杉等珍贵古树。“来薰亭”半身倚墙而筑,“卧瓢庐”幽辟北隅,“杨柳楼台”沟通内外,近观南山第一峰,远接莲花古塔影。东西两半部的景物,通过名叫“浣红跨绿”的拱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宝墨园

宝墨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紫坭村,建于清末,占地五亩,毁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在原番禺市委书记梁伟苏的大力推动下,于一九九五年重建,历时六载,扩至130多亩,集清官文化、岭南古建筑、岭南园林艺术、珠三角水乡特色于一体,建筑、园林、山水、石桥等布局合理,和谐自然,构成一幅幅美丽壮观的景色。

宝墨园内的建筑及景观主要有:治本堂、宝墨堂、清心亭、仰廉桥、紫洞舫、龙图馆、千象回廊和风味食街等。园内种植的植物主要有千年罗汉老松、九里香、两面针树、银杏树、玉堂春、大叶榕树、紫薇树等,还栽植有大量的岭南盆景。 宝墨园更是一座颇具特色的园艺精品公园,除了树木花卉和建筑之外,园内周边还有龟池、放生池、锦鲤池、莲池,给游人美的享受。

其实在广州,值得去的景点还有好多,这里也不便一一列举,你可以去驴行天下-驴友网里有个景点大全,你查阅一下广州的景点。

⑽ 西汉南越王墓的相关介绍是什么

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东省广州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

在秦末楚汉相争之际,时任南海郡尉的赵佗吞并桂林、象郡,于公元前203年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南越国疆域基本就是秦朝岭南三郡的范围,东抵福建西部,北至南岭,西达广西西部,南濒南海。

从赵佗最初称王以后,南越国共传5代王,历时93年。开国之君赵佗僭称南越武帝,第二代王赵眜为赵佗次孙,在《史记》中被称为赵胡,僭称文帝,第三代王赵婴齐为赵眜之子,死后称明王,皆筑有陵墓。

赵眜的南越王墓劈山为陵,从象岗顶劈开石山20米,凿出一个平面“凸”字形的竖穴,再从前端东、西侧开横洞成耳室,南面开辟斜坡墓道。墓室以红砂岩石仿照前堂后寝的形制砌成地宫,墓顶用24块大石覆盖,再分层夯实而成。

墓室仿照生前宅居筑成,墓室坐北朝南,前三后四共7室。墓主居后部中室,前厅后库,前部东西为耳室,后部东西为侧室。殉葬者共15人,其中姬妾4人,仆役7人。

南越王墓的前部前室四壁和顶上均绘有朱、墨两色云缎图案;东耳室是饮宴用器,有青铜编钟、石编钟和提筒、钫、锫等酒器以及六博棋盘等。

西耳室是兵器、车、马、甲胄、弓箭、五色药石和生活用品、珍宝藏所,尤其珍贵的是来自波斯的银盒、非洲大象牙、漆盒、熏炉和深蓝色玻璃片。这证明南越国早期或更前年代广州已与波斯和非洲东岸有海上贸易。

后部主室居中,为墓主棺库主室,墓主身穿丝缕玉衣,随身印章9枚,最大一枚为“文帝行玺”龙钮金印,此外,还有螭虎钮“帝印”。龟钮“泰子”金印以及墓主“赵眜”玉印等。

东侧室为姬妾藏室,殉葬姬妾4人均有夫人印一枚;西侧室为厨役之所,殉葬7人,无棺木,室后置猪、牛、羊三牲。后藏室为储藏食物库房,有近百件大型铜、铁、陶制炊具和容器。

南越王墓共发现遗物千余件套,其中金印是国内首次发现的汉代帝王金印。这对研究秦汉时期岭南土地开发、生产、文化、贸易、建筑等状况以及南越国历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现就陵墓及部分珍贵文物作较详细的介绍。

南越王墓有一件物品被称为“镇墓之宝”,那就是“文帝行玺”金印,是我国发现的第一枚帝印。在传世或发现的秦汉印章中,未见一枚皇帝印玺,只有文献记载。

据文献所讲,帝印都是白玉质印、螭虎钮印,印文是“皇帝行玺”或“天子行玺”;而南越国赵眜这枚帝印却是金质印、蟠龙钮印,印文是“文帝行玺”。这是金印的独特之处,是南越国自铸、生前实用之印。

这枚“文帝行玺”金印是正方形,印台重148.5克,含金量非常高。印面呈田字格状,阴刻“文帝行玺”4个小篆体的字,书体工整,刀法刚健有力。

蟠龙钮是一条龙蜷曲的样子,龙的首尾和两足分置在4个角上,似腾飞疾走,印面槽沟和印台四周壁面都有碰撞和划伤的痕迹,而且还遗留着一些暗红色的印泥。

印台背上的龙,有些部位磨得十分光滑,说明这枚金印是墓主人生前日常行使王权的大印。

南越王墓除了“文帝行玺”金印外,还有“泰子”,即太子金印和“右夫人玺”金印,但不是龙钮,而是龟钮。“泰子”金印也是首次发现,在传世印玺中未曾见过。

按秦汉礼制规定,只有皇帝、皇后的才能称“玺”,其他臣属的印是不能称“玺”的。皇帝用玺并非只有一种,而有多种。

例如用于赐诸侯王的“皇帝之玺”、用于封国的“皇帝行玺”、用于发兵的“皇帝信玺”、用于册封外国的“天子之玺”等。

“皇帝玺”被视为“传国玺”,历代统治者视为保国镇疆之宝,正所谓“得宝者得天下,失宝者失天下”。而赵眜的“文帝行玺”是个人专用,不往下传,因此死后用于陪葬。

历史上发现的印不少,但大多是铜质、玉质或水晶质的,很少发现有金印,大概只有12枚,12枚金印中属东汉的有8枚,属西汉的4枚,仅南越国便占了3枚。

南越王墓的金器除金印外,还有金带钩、金花泡和杏形金叶,均是饰物。而金花泡普遍被认为是海外输入的“洋货”。

南越王墓中有一件白色的银盒特别引人注目,那闪闪发光的花瓣显得尤为突出。在主棺室,盒内有10盒药丸。

从造型、纹饰和口沿的鎏金圈套等工艺特点看,银盒与我国传统的器具风格迥异,但与古波斯帝国时期遗物相似。经化学分析、研究,认为是波斯产品,银盒里的药丸很可能是阿拉伯药。因此,银盒并非南越国制造,而是海外舶来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南越王墓的银器除了银盒外,还有银洗、银卮和银带钩,都是越王室的专用器具。7件银带钩工艺十分精美,有5种式样、钩首有雁头形、龟头形、龙头形和蛇头形等。

铜器在南越王墓随葬物中占有重要地位,共有青铜器500多件,不但品种数量多,而且工艺技术精湛,极具地方特色。这批铜器中有厨具、饮食用具、酒器、乐器、车马器、生产工具及各种日用器具等。

铜鼎共有36件,有汉式鼎、楚式鼎和越式鼎,其中有9件刻有“蕃禺”铭文,都是由南越国的都城工匠所造,是广州建城历史的重要物证。

特别是越式大鼎。鼎内有“泰官”封泥一枚。南越国也像西汉一样设有“泰官”一职,是掌管南越王日常饮食的职官。

铜壶共9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个鎏金铜壶,细长颈,大腹,造型美观大方,通体鎏金,光亮华丽,是一件艺术精品。

铜提筒共9件,是南越王墓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器物之一。特别是一个船纹铜提筒,除器身有几组几何饰纹带外,最为突出的是4只首尾相连的羽人船,每船有羽人5名,各饰羽冠,赤脚。船首倒挂一具人头;船首尾各竖两根羽旌。

5个人形态各异,有的划桨,有的击鼓,有的持兵器,有的在杀俘虏祭海神。船与船之间还有海龟、水鸟、海鱼等作装饰,形态生动,工艺精美,是精美的艺术品。

南越王墓中的39件铜镜大部分都是精品,例如连弧龙纹镜、带托镜、十字龙凤纹镜、绘画镜、六山纹镜等。其中绘画镜是彩绘人物大画镜,直径达41厘米,为国内最大的西汉绘画圆镜,是汉代铜镜中的珍品。

绘画圆镜仍保留白、青绿两色的绘人物组画,中央有两人做跨步弓腰斗剑表演,两侧各有4人站立围观,生动逼真。周围和中间还配以连弧纹和卷云纹。

还有一件六山纹镜,有6个斜形山字,衬以浪花形羽状纹和莲叶形花瓣纹饰。

铜鉴位于后藏室,是深鼓腹大盆,可用来盛水或食物,盆内有猪、牛、羊、鸡骨和鱼、龟等海产,说明这是当时的主要食品。

铜熏炉共有11件,有单件和四连体的,炉腹和顶盖均镂孔透气,是用来焚香料的,香料被认为是舶来品,这是最能反映南越国地方特色的典型铜器,其复杂的工艺反映了当时的铸造技术水平。

宴乐之器是古代统治者炫耀其奢华生活和身份地位的标志。南越王墓内东耳室有一批乐器,旁边还有一名殉葬的乐师。

乐器可分铜、石、陶、丝四大类,青铜乐器有钮钟一套14件,甬钟一套5件;句鑃一套8件。还有铜铸等。

句鑃扁方形实柱体柄,弧形口,阴刻篆文“文帝九年乐府工造”,并刻有“第一”至“第八”的编码,是我国唯一发现具有绝对年代而又有序号的句鑃。

南越王墓中的兵器种类多,数量大,除15把剑为铁质外,其余皆为铜造。最为难得的是一把“张仪”铜戈,铭文“王四年相邦张仪”等字,“王四年”应为秦惠王时。由张仪监造,说明是由秦带入南越的。

铜虎节是一件难得的珍品。姿态生动威猛,蹲虎欲跃,虎头昂扬。张口,露齿,弓腰.卷尾,饰以错金虎斑纹,是国内仅存的一件错金虎节尤为珍贵,有错金铭文“王命:车徒”,属于孤品,是一件重宝。节是外交和军事上的信符,有虎节、龙节、人节之分,可以用来证调战车和士兵

铜钫是一个方形壶。腹呈椭圆形突出,饰以繁缛的浮纹,复杂多变。这种盛酒的铜器制作技术精良,具有透雕风格,更能衬托出主人酒的名贵与醇香。

印花铜凸版是用来在丝织物上印染图案的工具,是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印染工具,对研究古代纺织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墓中的铜构件较多,有鎏金铜铺首6件。有一个已朽的漆屏风的铜构件多种,例如,转角鎏金铜托座、鎏金蟠龙托座、正间鎏金铜托座、鎏金朱雀铜顶饰、鎏金双面兽形铜顶饰等。

铁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国防力量。南越王墓的铁器有700多件,有农具、工具、兵器和日用器具等。

其中轻型铁铠甲共有709片甲片,均呈四角抹圆的长方形。这种轻型铁甲适合于气温较高的南方地区使用,代表了西汉时期南方铠甲的基本形制,与北方中原地区的铁铠甲形制有较大差别。

铁剑共15件,其中一件出自墓主腰间左侧,剑鞘为竹胎,剑茎两面夹以木板,外捆缠丝带。还有4件是青黄色玉茎,雕刻最为精细,下面有高浮雕群兽,形态十分生动。

其中有一杆铁矛间铜质、鎏金,错间金银的三角图纹和流云纹,如此华丽的铁矛应为南越王自用,或用于仪仗。

玉璧是正中有孔的圆形玉器。南越王墓有各种玉璧56件,仅主棺室就有47件,说明墓主对玉璧的喜爱。这些玉璧中比较突出的有大玉璧、透雕重圈二龙衔环璧、透雕龙纹玉璧、透雕龙凤涡纹玉璧、双连玉璧等。

特别是主棺室的一件大玉璧,是墓中所有玉璧中最大的一件,雕刻精致,纹饰古朴庄重,颇有帝王之气,是我国已知玉璧中体形最大、龙纹饰最多的一块,被称为“璧中之王”。

主棺室的玉盒为青玉,呈青黄色,盒身鼓圆。玉盒刻有两凤鸟,饰以美丽浮雕纹,结构严谨,雕工精细,光洁夺目,被称为“玉器绝品”。

玉衣是汉代特有的丧葬殓服,东汉灭亡以后,未发现有玉衣。玉衣是有等级规定的,有金缕、银缕、铜缕玉衣,诸侯王多用金缕,也有用银缕的。

而南越王墓的这件丝缕玉衣为首次发现,也是我国唯一的一件。整件玉衣全长1.73米,共用玉片2291块,用朱红色丝带粘贴,构成多重几何形纹样,色彩鲜艳夺目。

另外墓中有玉印共9枚,其中3枚有文字的玉印都是出在主棺室墓主身上,分别是“赵眜”、“泰子”、“帝印”的方形玉印。“赵眜”印和“帝印”都是墓主身份的物证。

由于玉石具有优良的质地和美丽的色泽,又能迎合人们的求美天性和祈求健康、避邪的心理,在古代佩戴玉质装饰品是达官贵人追求的时尚。

南越王墓的玉饰品有130余件。例如,犀形玉瑛,整体作透雕形的犀牛,呈蹲曲状,全身肌肉隆起,充满生机活力。双龙纹玉瑛,对称的双龙头,张口鼓目,饰以透雕云纹,形象生动。透雕龙璃纹玉环,双面透雕二龙二兽的优美造型,十分别致。

另外还有透雕龙凤纹重玉佩,透雕体态轻盈的龙凤,饰以卷云纹,造型饱满有力,龙凤均有呼之欲出之态,确是玉饰精品。连体双龙玉佩,构思奇特的双龙拥爪,形象生动。

在人们生活中,陶器比其他器具的存在时间更长、作用更大、关系更密切。南越王墓共有陶器371件,计有储容器、炊煮器、日用器,还有网坠、响器和模型明器等,众多的陶器说明其在王宫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岭南地区丝绸生产的历史悠久。南越王墓中丝绸的随葬品不但品种多,而且数量很大。特别是西耳室西部,在约2.8平方米的范围内,丝织品多层叠放,整匹随葬的有绢、绣绢、朱罗、朱绢、绣“纱’、超细绢、砑光绢等品种。

在西室中还发现原支大象牙一捆,共5支、并排堆放。。经鉴定,这5支大象牙的产地是非洲,可能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广州的。另外还有刻画象牙卮、象牙算筹和残牙雕器等,可见这些原支大象牙是进口作为雕刻原料的。

在墓主玉衣头套下的丝囊内,装有470颗珍珠,是未经加工的天然珍珠,这应该是一个丝囊珍珠枕头。据说珍珠具有镇静、美容和辟邪的作用,而用珍珠做成枕头,尚属首次发现。

与广州南越邦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苏州假山景观设计工程 浏览:862
哈尔滨工程造价招聘 浏览:937
建筑工程土建劳务分包 浏览:632
道路监理工程师 浏览:476
安徽工程大学机电学院在本校吗 浏览:370
河北工程大学保研率多少 浏览:287
有学质量工程师的书吗 浏览:479
康乐县建筑工程公司 浏览:569
助理工程师二级 浏览:872
注册安全工程师初级考试时间 浏览:90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题研究 浏览:881
工程造价图纸建模 浏览:888
辽宁恒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浏览:93
实行施工总承包的工程项目 浏览:737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兴趣爱好 浏览:316
密歇根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专业 浏览:388
广西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 浏览:31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考研参考书目 浏览:858
有线电视工程建设管理条例 浏览:270
云南工程监理公司排名 浏览: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