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谁给介绍介绍北京科技大学的冯明教授
北科大机械工程学院冯明老师,机电系教授,应该算是海归派,是好像2007年左右的时候北科大有个海外人才回归计划中应聘到科大来的,他是在日本留学的,主攻微机电方向的,像什么硬盘啊,音响啊之类的,总之跟科大的冶金背景不是很一样的,这也是科大机电系为了转变发展方向的一个老师方面的变动,找更多各个学科的老师,老师很不错,保研的话可以考虑下,呵呵
B. 北京科技大学出过什么名人或杰出人士
魏寿昆 中国科学院院士
魏寿昆,男,汉族,天津市人,生于1907年9月16日。 九三学社社员。1923~1929年就读于北洋大学,1929年获矿冶系工学学士。1930年考取天津 市公费留德。1931~1936年留学德国。1935年获德国累斯顿工业大学化学系工学博士。1935~1936年在德国亚深工业大学钢铁冶金研究所从事博士后进修一年。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九三学社中央顾问、日本钢铁学会名誉会员及中国金属学会荣誉会员。兼任:《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冶金卷(2)编委会委员,《材料研究学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及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编委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曾任:辽宁海城大石桥滑石矿助理工程师,北洋大学矿冶系助教,北洋工学院、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康技艺专科学校、贵州农工学院、重庆大学、北洋大学及唐山交通大学教授、系主任、教务主任等。又任重庆矿冶研究所钢铁研究室主任、代理所长及重庆材料试验处冶金组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曾任:北洋大学工学院院长兼冶金系教授,天津大学副教务长兼冶金系教授,北京钢铁学院教务长兼理化系教授、图书馆馆长、副院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曾兼任:北京市政协第一至第四届委员,第五至第七届常务委员及第六届工作组委员会高教组组长;九三学社第六及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常委兼中央文教委员会主任,第八及第九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中国金属学会筹备委员会秘书长,第一至第四届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属学会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学会第一及第二届理事长,荣誉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首届常务理事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首届理事;国家科委冶金学科组常务副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科学科首届评议组成员;《中国大网络全书》(矿冶卷)冶金编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冶金卷(1)编委会委员,全国冶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金属学报》首届编委会委员《化工冶金》及《计算机与应用化学》编委会顾问,以及Rare Metals (Quarterly)及《稀有金属》编委会常委。
教学方面:从事教学已有72年,主要讲授“普通冶金学”、“钢铁冶金学”、“有色金属冶金学”、“选矿学”、“金相学”、“钢铁热处理”、“冶炼厂设计”、“冶金计算”、“耐火材料”、“高温测量学”、“试金学及实验”、“电冶金学”、“普通化学”、“定性分析化学及实验”、“定量分析化学及实验”、“物理化学”、“染色化学”、“工业分析”、“水质分析”、“矿物学”、“岩石学实习”、“吹管分析”、“德语”、“冶金炉”、(流体力学)、“专业炼钢学”、“活度理论”、“冶金过程热力学”(钢铁脱硫)、“冶金过程热力学”等28门课程;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首届博士生导师,至近已培养硕士生及博士生20余人。
科研方面: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及40年代初期主要从事小型钢铁工业技术的改进及国内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以四川白云石采用CO2选择性溶解后,经“静置后处理法”制得含0.5%杂质(CaO及R2O3)的MgO;用碳还原制备金属钼,纯度达94%,利用硅铁还原钼酸钙制成含Mo40%的钼铁。50年代引入活度理论,对冶炼反应进行了深入的热力学分析研究;60年代发展了炉渣脱硫的离子理论,提出了高炉渣中计算S2-离子活度系数公式;70年代至80年代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固体电解质电池定氧技术并应用于测定热力学参数,同时研究了国内复杂矿杂质的热力学行为及去除机理和完善了选择性氧化理论并提出转化温度概念的广泛应用。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与王之玺院士等人走遍祖国大地及沿海港口,对中国铁矿及煤炭资源和钢铁工业发展远景进行了调研并提出咨询报告。又深入进行曲活度相互作用系数的研究,发现用同一实验数据采用不同的运算方法得到分歧的数据,深获国际友人关注。科研成果“锰基合金热力学行为及其脱磷的研究”、“华南铁矿冶炼脱砷的基础理论”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共生矿分离的基础研究—铌在铁液及钢渣中的行为” 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共生矿金属分离的基础研究—金属液中元素选择性氧化及有害元素去除的热力学” 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技术科学”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与技术进步奖。此外,还获有北京钢铁学院、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地质学会从事工作50年荣誉证书奖状,以及国家教委老骥伏枥金马奖章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获得专利5项,即:“利用碳酸钠或碳酸铵自白云石提制镁氧的新法”、“利用静置后处理法自白云去钙提镁的新法”、“人造镁氧制造镁砖的配料方法及加强粘性的风化法”、“制造特纯钼酸铵或钼酸采用铝铁共沉淀新法”、“提炼纯钼的二步还原新法”。出版专著5部,即:《平炉炼铁厂设计》(商务印书馆,1954)、《专业炼钢学——平炉构造及其车间布置》(冶金出版社,1958)、《活度在冶金物理化学在的应用》(中国工业出版社,1964)、《冶金过程热力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魏寿昆选集》(冶金工业出版社,1990);未付印书稿3部即:《冶炼厂设计》(北洋大学讲义科,1950)、《钢铁冶金原理》(北京钢铁学院出版科,1977)、《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导论》(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员会、贵州科学院及贵州金属学会,1984)。发表论文160余篇。
返回顶部
柯俊 中国科学院院士
柯俊,男,汉族,浙江黄岩人,生于1917年6月23日。193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曾在原经济部工矿调整处工作,负责原材料的验收、运输和保管工作。1942年派驻印度,曾在印度塔塔钢铁厂实习。1944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1948年获自然哲学博士,从事合金中相变机理的研究,并担任理论金属学系讲师享有终身任命。1954年至今,在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任教,先后任北京钢铁学院金物教研室主任、物理化学系主任、北京钢铁学院副院长。获加拿大麦克麻斯特大学、英国莎瑞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兼任:日本金属学会、印度金属学会荣誉会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教研学会筹备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金属研究所名誉研究员,原中国金属学会、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科技大学顾问,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顾问,中国社会科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顾问。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曾任学部常委,现为资深院士。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何梁何利奖。
教学方面:主讲过“金属物理”、“相变与扩散”、“金属物理研究方法”及“材料科学与工程方法论”等。
科研方面:自1948年至今,一直从事合金中相变的研究,首次发现并提出贝氏体切变机制,在钢的过热性能及合金钢的贝氏体相变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发展成世界这一现象的主流学说,195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56年初主持筹建北京钢铁学院(现为北京科技大学)金属(材料)物理专业及金属(材料)物理化学专业,培养有关冶金金属材料研究人才,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荣誉;1958~1964年间,积极为国家节约战略金属物资,开发国内急需的新材料制备工艺及质量研究(如:节约镍钴的电热丝电热材料、电表用硬磁材料、稀土元素在钢中的应用),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1964年获全国新产品工艺奖;1977年以来,对微量元素对钢的组织和性能影响及作用机理开展研究,1989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74年以来,开拓了探索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对中华民族统一、生存和发展具有根本性作用的冶金的历史研究(特别是生铁及生铁制钢),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及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90年代,在中国科学院及国家教委的领导下,起草了原国家教委关于“超级钢研究”的攀登B“国家重点科研”的论证(现已转为973项目,任专家组顾问);而后把主要精力转向另一个具有战略性高度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工作,与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教委的科学家、教育家(如张光斗、张维、路甬祥、师昌绪院士)们一起共同探讨面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调研起草了中国科学院技术学部送李岚清同志的专题报告,并于1996年承担了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中“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同年在北京科技大学主持了冶金及材料工程拓宽专业的试点班,志在培养学生工程意识、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返回顶部
肖纪美 中国科学院院士
肖纪美,男,汉族,湖南省凤凰县人,生于1920年12月。材料科学家、金属学专家和冶金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48年2月赴美国留学。1949年1月获美国密苏里大学冶金工程硕士学位,1950年8月获冶金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林登堡钢铁热处理公司实习一年半,随后在爱柯产品公司和美国坩埚钢公司任研究冶金师五年半。1957年7月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回中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1957年 10月到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任教至今。先后任金属物理教研室主任,材料失效研究所所长、环境断裂开放实验室主任。1978年被聘为国家科委冶金新材料组和腐蚀科学学科组成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1991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历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第三、四届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理事、材料科学学会理事长、荣誉会员;中国稀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顾问;并在中国兵工学会、中国航空学会,中国宇航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所属的材料专业委员会任职。1999年至2000年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副理事长,为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建立做出了贡献。1977年至1986年先后获得北京科技大学优秀教师,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冶金教育劳动模范称号。 1989年国务院侨办授予全国优秀归侨称号,中国科学院授予他对中国科学事业作出贡献的荣誉章;1984和1991年,两次当选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代表,1980年至1995年担任国际性学术刊物“冶金学报”(Adta Metallurgica)及“冶金快报”(Scripta Metallurgica)的中国编辑;1999年美国腐蚀工程师协会(NACE)授予“资深会员”称号。1996年国家科委和教委授予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学作者称号,1977年至1999年,共获得部级奖励27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教学方面:40多年来,为北京科技大学金属物理专业和材料物理系的本科生、研究生主讲过“热力学”、“金属材料学”、“腐蚀金属学”、“合金相理论”、“金属物理” 、“断裂力学”、“断裂化学”、“金属的韧性与韧化”、“合金能量学”、“材料学的方法论”等课程或讲座,并应邀到20多个省市的50所大学及95个学术研究单位讲学。先后12次应邀在国际专业学术会议上作大会特邀报告,并受邀到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等国讲学,在国际材料界赢得了较高的学术声誉。传播材料学的知识方法,在国内材料学界有广泛的影响。先后编写教材,出版专著15部,共计560多万字,其中《合金能量学》及《合金相及相变》分别于1988年及1992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优秀教材;《材料的应用与发展》1990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并根据该书内容编导拍摄成20集电视科教片,已在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正式播放2次。1989年 3月,以师昌绪院士为组长的评审专家组认为:“这是中国电化教育领域的创举,为干部继续教育作出了贡献”、《材料学的方法论》1995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此外,他合作主编的《金属腐蚀手册》获1991年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材料的表面与界面》及《中国稀土理论与应用研究》先后于1993年及1995年获高教领域出版著作的优秀图书奖。从1962年到现在先后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53名。
科研方面:从事金属材料的基础理论研究。早在50年代中期,对铬锰氮奥氏体不锈钢的相图、相变和力学性能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提出了节镍奥氏体不锈钢基本成分设计和力学性能计算的新方法,获得了美国专利;回国后,继续深入研究节镍不锈钢和耐热钢的新钢种。主要从事合金钢、晶界吸附、脱溶沉淀、晶间腐蚀、应力腐蚀断裂及氢致开裂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对中国铬锰氮系不锈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81~1985 年是国家科委两个基础研究重点项目:“金属腐蚀机理研究”及“金属材料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研究”的主持人,1986~1990年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金属材料断裂规律及机理研究”的负责人。1993~1997年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家攀登计划共同资助的“材料损伤、断裂机理和宏微观力学理论”重大项目的共同负责人。在进行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工程构件的断裂分析和研究。1974~1985 年先后开展对中国冶金、机械、石油、化工、电力、建筑、兵器、航空、航天、原子能等工业部门13个项目工程材料与构件的断裂分析和安全性评价,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改进措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程材料与构件的断裂方法,在国防工业学术会议上进行介绍,得到同行专家和工业部门的好评。1983年获国防科工委及冶金部攻关成绩优异奖。 199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首次提出了“断裂化学”这个分支学科,成为“断裂力学”、“断裂物理”、“后断裂”学科的三大理论支柱之一,对发展断裂力学理论和断裂学科鞒隽酥匾
C. 今年考的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考了293分,问问有知道这个份能考上吗不能考上北京又能调剂去的学校吗
过了国家A区线就能进入复试,而关键就是复试,复试成绩好,肯定能上,就看是一等还是二等奖学金的问题。
D. 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学院关于连铸炼铁设备的导师比较不错的有谁啊
我是北京科技大学机械的学生,北科大主要是做轧机的,其中胡正寰教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他老师只要是和冶金机械有关的老师都应该是最顶尖的。
E. 有谁知道北京科技大学机械系的张清东老师怎么样啊
张清东
教授 博士 博士生导师
机械装备及控制工程系主任
办公电话: 62332835,62333809
传真: 62329145
电子邮件: [email protected]
科研方向: 工业机械(轧钢设备)力学行为分析建模与系统性能优化;
板带钢板形的自动控制与检测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带钢连续轧制过程的仿真与控制建模;
薄宽板带钢的屈曲与皱曲变形。
简历
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198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机械系冶金机械专业(现机械设计与理论),获学士学位,1994年研究生毕业于同校同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从事机械设计及理论和机械装备及控制专业教学工作,主讲《大型工业机械自动控制》、《过程控制系统与工程》、《冶金机械装备前沿技术》,指导《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培养硕士和博士生已毕业20余名、在读10余名,其中有多人获校优秀学位论文。从事工业机械(冶金机械)力学强度方向的科学研究,专注于板带机械力学行为和板形检测与控制方面的研究。在长期的科研过程中:提出了板形自动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构建理论与方法,包括模型系统设计、控制思想与策略、板形识别与评价、智能板形控制方法等;提出了以板形调控功效为核心的板带轧机板形控制技术行为预测理论与方法,包括板形控制技术的性能预测与界定、板带轧机的性能预测与评价、板带(连)轧机的机型选择与板形控制技术的配置理论;通过以辊形设计为核心的板形控制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研制出多种薄板带冷、热轧机和中厚板轧机的特殊支持辊、中间辊和工作辊辊形技术;丰富和发展了板形生成与控制理论及控制技术。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有20多篇论文被EI等收录。
代表性论文论著
1.张清东,王文广.冷轧带钢板形和表面粗糙度协同控制.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5(4)
2.张清东,刘赟赟.高温带钢的局部宽度内压屈曲及后屈曲分析.机械工程学报,2005(3)
3.何安瑞,张清东.现代化冷连轧机的最佳机型配置.钢铁,2004(5)
4.戴江波,张清东.连续退火炉带钢热态大挠度变形分析.机械工程学报,2003(12)
5.孙林,张清东.支持辊磨损模型的模拟退火算法求解.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3(4)
6.张清东,何安瑞.板形控制与热轧带钢自由规程轧制.钢铁,2001(2)
7.何安瑞,张清东.热轧工作辊磨损模型的遗传算法.钢铁,2000(2)
8.张清东,何安瑞.宽板带轧机板形控制技术比较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0(2)
9.张清东,陈先霖.冷轧宽带钢板形检测与自动控制.钢铁,1999(10)
10.张清东,陈先霖.板形缺陷模式识别方法的研究.钢铁,1996(S1)
11.管克智主编.冶金机械自动化.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8.
获得奖励 / 专利
宽带钢轧机变接触长度支持辊技术与板形研究”获国家科委颁发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宽带钢轧机辊型与板形的研究”获冶金部颁发的“冶金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武钢2800轧机板形控制功能完善与雪撬板参数优化”获湖北省科委颁发的“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还曾获中国金属学会颁发的“冶金科技进步二等奖”)
“武钢1250HC轧机引进技术的功能完善与改进”获冶金部颁发的“冶金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机械系其他老师简介:http://me.ustb.e.cn/articlelist.asp?cateID=26&boardAID=89
F. 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哪个比较好
机械工程学院有物流工程 热能与动力工程 机械工程和工业工程 四个专业 不知道楼主是那个方向啊?
G. 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怎么样
机械方面最好的是机控,主要是从事轧机,以及连铸连轧方面的,这个全国应该是数一数二的了,有两个院士,进钢厂之类的,绝对没问题,挣钱学东西两不误,项目多老师也牛逼点,大约要350才能有把握上,机电,机设,次之,也都很好,有点累,机制方向略微差点,但也还好,看你的意向了,每年的最高分都是机控占了,之后是机电
你说歧视,有极个别的老师有,这个你避开就行了,绝大多是没有的99.5%,呵呵,要是歧视就招不招人了,只要你能考到340基本上是机械的老师随便挑了
建议找个本校的同学,你会省极大的事情的,呵呵
进科大读研,就钢铁方面,no.1
H. 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有没有一个在休产假的王阳老师
去学院的网站查一下列的教工名单就知道了
I. 北京科技大学有什么学院 有哪些院系
北京科技大学的院系设置如下:
名称 系所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系、环境工程系、资源工程系、土木实验中心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 钢铁冶金系、物理化学系、有色金属冶金系、生态科学与工程系、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冶金实验中心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系、材料加工与控制工程系、材料物理与化学系、无机非金属材料系、粉末冶金研究所、实验测试中心
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装备及控制工程系、热能工程系、工学系、物流工程系、机械电子工程系、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工业设计系、视觉传达设计系、设备工程系、车辆工程系、实验中心
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 控制科学与工程系、电工电子技术系、智能科学与技术系、仪器科学与技术系、自动控制研究所
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软件工程系、通信工程系、物联网与电子工程系、信息基础科学系
北京科技大学数理学院 应用数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物理系、应用力学系、现代物理技术研究中心、应用物理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
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生物科学与工程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学院分析测试中心
北京科技大学东凌经济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工程管理与技术经济系、工商管理系、财务与会计系、经济贸易系、金融工程系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公共管理系、社会学系、法律系、艺术教育中心、MPA教育管理中心、JM教学与管理中心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语言文学系、大学英语系、研究生英语系、亚欧语系、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外语教学实验中心、外语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