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同济大学的车辆工程主要研究什么,还有之后的就业方向
汽车学院的车辆工程的研究方向:
01 车辆整车设计及集成技术(汽车/轨道)
02 车辆电子技术(汽车)
03 汽车产品管理与营销(汽车)
04 车辆试验技术(汽车/轨道)
05 车身与空气动力学(汽车/轨道)
06 磁浮车辆技术(轨道)
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车辆工程的研究方向:
01 车辆整车设计与集成技术
02 车辆电子技术
03 车辆试验技术
04 车身与空气动力学
05 磁浮车辆技术
中德学院车辆工程的研究方向:
01 车辆整车设计及集成技术
02 车辆电子技术
03 汽车产品管理与营销
04 车辆试验技术
05 车身与空气动力学
就业方向可根据读研时该专业的研究方向而定。
㈡ 车辆工程专业分方向怎么选择
研究方向:
01.车辆新型传动系统设计
02.车辆系统动力学
03.车辆人机系统工程
04.车辆电子控制技术
05.车辆系统测试与控制
06.车辆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
07.车身造型与反求技术
08.车辆运用与环境保护
09.电动车辆技术
推荐院校:
按照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排名: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按照学校在汽车行业的影响力排名:吉林大学、清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
综合来说还是吉林大学最好
车辆系统动力学最好
㈢ 车辆工程专业方向
汽车设计CAD、CAE、CAM比较好。
主要应用CATIA和C++,就业的前景很好,凭C++你可以去软件公司,如IBM(我就是搞汽车CAD的,师哥去了IBM!),CATIA在汽车和航空领域都适用,关键在于要学精!不过学这个方向基本上要整天面对着电脑,而且理论的东西比较多,但能对汽车设计有全面的把握,掌握的知识多。CAD、CAE、CAM也是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的分支,所以就业面不仅仅局限在汽车工业。如果你在两年里卖力气的认真钻研,并且能就业到名企从事设计工作,根本就不用考研,在工作岗位学到的更多,但若想进外企就把英语学牛点(以应对英语面试,呵呵)。如果感到自己没学到太多东西,建议继续深造,况且硕士学历有利于你在北京(有北京现代)上海(很多…)立足。你可以打听一下你们学校研究这方面的老师,如果他们有课题,课余时间你可以跟着他们做,他们是很愿意有学生帮忙的。切记要学精!
车身设计对力学应用较多,如果你对力学感兴趣或是力学功底深厚可以尝试,比起汽车设计,它的就业面比较窄,工作难找,曾见过研究生没找到工作的……
㈣ 同济大学车辆工程研究生各方向的介绍哪个比较牛X
全国唯一的汽车风洞实验室被同济抢过来了,只怕全国没有比同济牛的了~~
㈤ 车辆工程专业方向的选择
汽车系统动力学是研究所有与汽车系统运动有关的学科,研究内容可按车辆运动方向分为纵向、垂向和侧向动力学三大部分。. 具体的学校的情况不一样,工大的是要考机电学院下面的,吉大的就是车辆工程下面的专业!
㈥ 请问同济大学 汽车方向专业有哪些
大方向分为车辆工程和动力机械及工程
其中车辆工程又分为:
车辆整车设计及集成技术
车辆试验技术
汽车市场营销
车辆电子技术
车身与空气动力学
动力机械分为:
研究生方向
新能源动力系统
汽车发动机燃料喷射燃烧与代用燃料
汽车发动机现代设计技术研究
汽车发动机节能与排放控制
具体可以查看:
http://auto.tongji.e.cn
㈦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哪个专业/方向好
我是同济大学的在读研究生。同济汽车的方向都很不错,关键在于你喜欢做什么。
㈧ 同济大学车辆工程分数
600分左右。同济大学的分数十分高了,因为它的名气和地理位置。况且车辆工程也算不了多好。也不知道怎么搞的,同济大学的车辆这两年被传得神乎其神。
同济只是善于燃料电池方面的研究,而车辆总体、车辆电子、车辆电子根本没什么研究。车辆工程具有国家重点学科的大学是:吉林大学(民用),北京理工大学(装甲车、坦克及民用车辆),清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火车机车)。
而同济大学的车辆工程不是国家重点学科。 不具有国家重点学科的而车辆工程比较好的有湖南大学,比较容易考且水平不赖的的则有合肥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等。
㈨ 同济大学车辆工程那个研究方向比较好
其实哪个方向都无所谓,关键研究方向也不是你能选择的,这要看你以后的导师,研究方向是导师给你定的
㈩ 同济大学车辆工程研究生专业方向有哪些
根据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官方给出的信息来看,同济大学车辆工程研究生专业方向主要有:
1、车辆整车集成技术
2、车辆电子技术
3、汽车市场管理与营销
4、车辆实验技术
5、车身与空气动力学
6、磁浮车辆技术
同济大学车辆工程专业于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被确定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1998年被批准为“车辆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1999年成为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的组成部分,2000年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07年再次被列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并被教育部列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截至2009年底有教授18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7名),副教授16名。